导图社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这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的思维导图,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单元知识点,内容包含字词,课文内容等
编辑于2022-11-25 22:56:09 江苏省6-课文
5 影子
我会认
偏旁
多音字
近义词
小——微 黑——乌 常常——经常 跟着——随着
反义词
黑——白 前——后 左——右 常常——偶尔
我会写
《影子》课文解析
自然段段意
第一节:影子时而在前,时而在后,常常跟着“我”。 第二节:影子伴随“我”左右,是“我”的好朋友。
理解词语
【像(xiànɡ)】相似。 【朋友(pénɡ you)】彼此有交情的人。 【陪(péi)】陪伴,随同做伴。 【跟(ɡēn)】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 【常常(chánɡ chánɡ )】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释义
影 子 在 前,影 子 在 后, 影 子 常 常 跟 着 我, 就 像 一 条 小 黑 狗。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既写出了影子的颜色是黑色的,又写出了影子的调皮可爱。
影 子 在左,影 子在 右, 影 子 常 常 陪 着 我, 它是 我的 好 朋 友。
这里的“左、右”与前文的“前、后”相照应,进一步交代了影子的位置。
这句话说明了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也写出了“我”对影子的感情。
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因为影子受光源方向的影响,光源在前,影子在后;光源在后,影子在前。光源在左,影子在右;光源在右,影子在左。
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影子和“我”形影不离,说明了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影子有什么特点?
影子常常陪着“我”,且出现的位置不固定。
课文结构
课文主旨
课文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描绘了影子这一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说明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6 比尾巴
我会认
偏旁
我会写
多音字
近义词
弯——曲 好像——仿佛 好看——漂亮
反义词
弯——直 扁——圆 长——短 好看——难看
《比尾巴》课文解析
自然段段意
第一节:以三个疑问句开篇,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二节:回答了第一节的三个问题,指出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具有“长、短、好像一把伞”的特点。 第三、四节:这两节再次提出并回答三个问题。“弯、扁、最好看”写出了另外三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释疑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三个疑问句起什么作用?
以三个疑问句开篇,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长、短、好像一把伞”写出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小节和上一小节是什么关系?
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写出了松鼠尾巴大而翘的特点,既生动又形象。 这一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这一小节中,小动物们在比什么?
它们在比谁的尾巴“弯”“扁”或“最好看”。 “弯”“扁”分别指公鸡和鸭子尾巴的形状。一个“最”字,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为什么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因为孔雀的尾巴颜色鲜艳,像一把五彩的大扇子,与其他动物的尾巴相比,是最好看的。
小动物们比尾巴都比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小动物们比尾巴比了长、短、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结果: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课文结构
课文主旨
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激发我们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
口语交际 用多大的声音
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说话习惯。
语文园地六
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
认识方位词
在路上认识汉字
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古诗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新颖有趣,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7 青蛙写诗
我会认
偏旁
我会写
多音字
近义词
当——作
反义词
下——上 来——去
《青蛙写诗》课文解析
自然段段意
第一节:下雨了,青蛙要写诗。 第二节:小蝌蚪要当小逗号。 第三节:水泡泡能当句号。 第四节:一串水珠可以当省略号。 第五节:青蛙的诗写成了。
释疑
逗号(,):句子中间较小的停顿用逗号。 句号(。):一个句子完了用句号。 省略号(……):引文中有省略的部分等用省略号
1.“下雨了, 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雨点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淅沥沥,沙啦啦。
“淅沥沥”“沙啦啦”是拟声词,模拟了雨点儿落下来的声音,说明雨点儿下得很小。
2.“小蝌蚪游过来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谁第一个来帮青蛙写诗?它当了什么?
“小逗号”点出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小蝌蚪的头大大的,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像一个小逗号。 小蝌蚪第一个来帮青蛙写诗,小蝌蚪当了小逗号,因为小蝌蚪和小逗号形状相似。
3.“池塘里的水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水泡泡为什么能当个小句号?
因为水泡泡是圆形的,小句号也是圆形的。水泡泡和小句号形状相似。
4.“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水珠为什么可以当省略号
“一串”指出了水珠的数量多。省略号就是六个小圆点,因为一串水珠就像是省略号。
青蛙为什么要写诗呢?
下雨了,雨点柔柔的,景色美丽极了,青蛙非常高兴,所以想写一首诗。
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青蛙写诗时小蝌蚪、池塘里的水泡泡、荷叶上的水珠都来帮忙了。
小青蛙的诗写成了,他写的诗到底是什么呢?
呱呱,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呱呱,谢谢朋友们的帮忙!呱呱,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好的图画!
课文结构
课文主旨
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青蛙雨天高兴地“呱呱呱”作诗的情景,介绍了逗号、句号、省略号三种标点符号,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8 雨点儿
我会认
偏旁
我会写
多音字
《雨点儿》课文解析
自然段段意
第一段: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第二段: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要到哪里去。 第三段:写小雨点儿的回答。 第四段:写大雨点儿的回答。 第五段:写雨点儿落到的地方的变化,突出了雨点儿的作用。
释疑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中“数不清”说明什么?
很多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雨点儿是从哪里来的。“飘落”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2.“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是不会说话的,这里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使它们具有人的情感,把雨点儿写活了,就好像是一个大孩子在问小孩子要去哪里。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富有情趣。
3.“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小雨点儿要去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点明小雨点儿要去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暗含雨点儿与花草的关系。
4.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想法一样吗?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点明大雨点儿可以使花草长出来。
5.“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雨点儿使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更红”“更绿”说明这里的环境比以前美多了,可见小雨点儿对花草的滋润作用。
雨水和植物生长有什么关系?
雨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生长离不开雨水。
课文结构
课文主旨
本课是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我们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说明了雨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