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植被与土壤
这是一篇关于植被与土壤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养护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植被与土壤
植被
植被与环境
类型
天然植被 森林、草原、荒漠
人工植被 经济林、人工草场
演化
裸地——少数植被生长——改造水士——更多植物生长——植被
垂直结构
成因 争夺阳光
规律 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丰富
植被的作用
大气圈: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岩石圈: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土壤提供养分
水圈:涵养水源,利于下渗,促进水循环
生物圈:物种繁衍生息,维护生物多样性
植被的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布 垂直分布
热量 水分 热量和水分
影响因素
植被类型
森林
分布: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
分布: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特点: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有茎花、板根现象
常绿阔叶林
分布: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节
特点: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简单
落叶阔叶林
分布: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或者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特点: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征: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特点:松杉为主,针状树叶,以抗寒抗旱
红树林的特点 及适应的环境
支柱根和板状根——适应和防止海浪冲击
呼吸根——退潮时和海水淹没时用于通气,保淤保滩,净化空气
“胎生”——适应海滩和海流,增强生存能力
可排盐分的腺体——适应海水浸泡,净化海水
草原
热带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特点:湿季草类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散生乔木和灌木
温带草原
分布:大陆内部地区
气候特征: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特点:夏绿冬枯,植被较热带草原低
荒漠
类型 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特征 根系发达;叶小、硬、退化;肉质茎、生命周期短
土壤
观察土壤
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
观察内容
颜色 黑土(东北地区)、黄土(黄土高原)、红壤(南北地区)
质地
砂土 以砂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强,蓄水保肥力弱,易耕作
壤土 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良好,蓄水保肥力强,理想耕作土壤
黏土 以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肥力强,不易耕作
剖面构造
森林土壤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淋溶层,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淋失物质在此沉淀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耕作土壤
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影响土壤质地,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
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淋溶作用强,土壤粘重
干冷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慢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
干旱高温环境,土壤有机质少,土壤贫瘠
地貌
高度
山顶到洼地,成土母质由粗到细,依次是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坡度
陡坡土层薄水分含量少,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
坡向
阳坡、阴坡与迎风坡背风坡的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
时间
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培育耕作土
解释土壤现象
南方地区土壤贫瘠
南方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作用快,积累少;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质多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有机顾分解慢,积累多:植物生长慢,消耗有机顾少
土壤的功能
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健环节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蓄水保水功能
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
土壤的养护
改良改造
eg.酸性土壤适施用熟石灰,客土掺沙,多施有机肥
eg.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
原因
夏季蒸发旺盛,盐分随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表层富集
特征
春秋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
措施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
种养结合
常用的方法
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