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近代化史观下的近代中国的孕育阶段(1840-1860)为你讲述了中外战争、中国军民反抗侵略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清廷与列强关系、经济结构变动、外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形式、杜会生活、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及这一阶段特征!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一新生入学必备物品清单,包括各种证件、生活用品等。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孕育阶段(1840~1860)
史实
政治
中外战争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五亿/议港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公使驻京增十口,赔款舰船长江口】和《北京条约》【天经(津)地义(银)/天天陪酒(九)】: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李鸿章:三干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同光中兴:1864—1894)的洋务运动
中国军民反抗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这是第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
1842年6月,江苏镇江满族将领海龄浴血奋战英军
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天京变乱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853《天朝田亩制度》
1859《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清廷与列强关系
1840年之后,清廷仍将英国等蔑视为岛夷
1860年中外和好后,称西方为中性的“洋”,清廷开始受控于列强,但列强存在矛盾
经济
经济结构变动
东南沿海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买办出现,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外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形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也有资本输出的形式
杜会生活
总体: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食
呈现南北差异,地域特色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大众传媒:两方人办报刊,近代报刊业萌芽,如1833《东两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
文化、科技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1842《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农民阶级洪仁玕1859《资政新篇》
阶段特征
总体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开始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思想: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社会: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巨变,传统礼仪受到冲击,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地域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