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文学创作
马工程 文学理论 第三章 文学创作学习笔记,包括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11-30 18:43:17 吉林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创作动机
在文学理论中,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目的
个体性因素:指驱使作家创作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个体心理体验需求。 韩愈“不平则鸣” 往往是多个动机综合起作用,有精神的也有实用的,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某一方面可能占主导。
社会性因素:文学创作是由个体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在某种生活条件下,作家会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要为社会“代言”或充当某个生活集团的代言人。在我国古代作家强调“美刺”“教化”,他们时而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教育群众做忠君爱国的良民,时而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要求君主和当政者正己正身当明君、廉洁奉公。白居易要求诗文创作向上“察补时政”,向下“泄导人情”
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动机——尽力迎合读者趣味,以增加销量;以社会启蒙或改造世界为己任——宣扬真理与革命,深刻表现历史和社会内容 影响对创作技巧的选择:为了建立新风格——在形式方面绞尽脑汁(永明体 讲声律,研究“四声八病”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创作不同于前人);为了影响社会大众——尽量通俗易懂(白居易“讽喻诗”) 影响作品的风格:揭露社会丑恶——凝重、悲凉(杜甫);创立新形式——力求新奇(中国现当代的先锋派作家)
创作冲动
指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与创作动机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可能有创作动机无创作冲动,创作冲动不能没有创作动机而长期存在
特征: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是升华了的、复杂化的情绪 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构思
过程:形成作品整体框架——设计具体艺术形象——安排情节演变 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三个步骤紧密相连、难易分解,并不一定有先后顺序。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是艺术概括,指作家对选定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变形。
艺术综合:做加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鲁迅小说的原型“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也有的把发生在许多人身上的事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使之更具有代表性。
艺术简化:对材料进行简略化的处理,删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突出重点。 《诗三百》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艺术变形:作家有意将某种形象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 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虫。
语言呈现
将作家构思好的内心世界用语言呈现出来。这需要语言传达的功夫。
王国维提出过“隔”与“不隔”的理论。隔就是文字的表现力不够。 不隔有两层涵义:文字用得恰到好处; 用直书其事的方法作诗,不堆砌典故,使读者不用猜想就能感知诗歌内在的情感
恰如其分——富有表现力——追求独特性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之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一个人面对一轮明月——发光圆形物体(不是艺术直觉) ——纯洁的品性、清冷寂寞的情调,捕捉到了某种令人感动的意味 产生了审美意象(拥有艺术直觉)
与科学直觉的区别: 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 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排斥个人偏见 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较少带有感情色彩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创作灵感到来之时也是艺术直觉能力充分展现之时。 二者都根源于长期的生活体验和个人修养的积累。 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创作主体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创作灵感是情绪想象力勃发的状态,很快会消散。
艺术情感
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即文学作品的灵魂。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没有日常情感的基础不可能有艺术情感。 维戈茨基主张“艺术情绪本质上是智慧的情绪”,它不表现为在紧握的拳头上,他主要在幻想的映像中得到缓解。狄德罗:演员的眼泪是真眼泪,只不过是从大脑里流出来的 不像日常情感那样全身心投入,并与个人厉害直接相关,而是超越其束缚上升到智慧的高度。 艺术情感可能包含痛苦的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审美的愉悦,是升华了的感情。
对文学创作过程的作用: 艺术感情的表达需求是创作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日常情感——再度体验——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是文学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学形象是感性形式、情感和理性的组合。
艺术想象
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的特点: 超越时空 “观古今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情感和想象交织 在艺术想象中,形象的再现、连接、改变、创造都与情感相互交织。想象的发生受情感的驱动,情感的内涵受情感影响,想象的目的是情感的表达; 发展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艺术想象的形象层面看,需要不断增减损益,以求形象鲜明、特征突出;从艺术想象的内涵方面来看,需要不断提炼深化,以求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类型 再现型想象——对过去积累的回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在对记忆表象的回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形成不同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性想象——作家由一物触发而想象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喻 象征 拟人
艺术理解
是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在创作动机方面,艺术理解要解决的是如何落实创作目的的问题。作家产生创造动机一方面需要情感的激动和生活体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与理解相互融合,并一起发生作用。艺术理解一旦形成就贯穿于创作的过程,对作品的形象、情节、主题乃至结构产生影响。
艺术理解指导选材。在大量的生活材料中选最合适的
构思是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制将纷繁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作家的生活体验要丰富、深刻而且自觉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
思想道德及人格修养:作家创作的作品是能够影响人的,我们有权要求作家由较高的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否则不能惠及群众,反而污染读者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往往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们怀着对社会人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创作。
文化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积累
作家独特的素质:经常保持创作激情;对生活中那些具有特征的、具有重要隐含意义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语言超常的敏感和驾驭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宗旨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创作目的上:为人民而创作 创作源泉上: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创作态度上:应当热爱人民群众,切身体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创作品格上:应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会以牺牲作家的个性与自由为代价。作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融入作家自身而非外在强制,作家自己的人格理想就会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一致,作家的个人利益就会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艺术构思指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通过艺术直觉、艺术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以艺术概括的方式孕育艺术形象或意念心境、构织故事情节、完成完整艺术世界的过程。
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创作的内驱动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