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与客观性相交融。文学形象源于客观社会生活,又寄托作家的主观情思
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结合。即文学形象的虚构要合情合理。
合理既指虚构的文学形象要符合客观规定性(无论形象多么荒诞,都要使读者能够运用从客观世界获得的“理”来理解这个形象),又要合乎理想(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表达人民群众美好真诚的愿望。
合情。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要求情理相统一,矛盾时要牵理就情。《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表达了爱情的崇高与真诚。读者明知这些不可能发生,却不以为非,反而认为其为佳作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文学形象始终不离个别,而且不断强化突出个别,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一般。元代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个失意文人的描写,表达了一个时代整个知识阶层前途渺茫、归宿不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