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0年代散文
80年代散文代表作集合,主要包括报告文学、回忆性散文、抒情散文、学者散文、哲思散文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80年代散文
报告文学
1976-1980年间,涌现出《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哥德巴赫的猜想》(徐迟)、《人妖之间》(刘宾雁)、《船长》(柯岩)等一大批作品。
生存负载(事)=外部+内部, 生存力量(人)=内部+外部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热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陈景润)
黄宗英:《大雁情》(秦官属)
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王运丰)
黄钢:《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李四光)
关注知识分子坎坷命运和精神创伤的报告文学作品
刘宾雁:《第二种忠诚》
霍达:《国殇》
黄宗英:《小木屋》
苏晓康:《神圣忧思录》
问题报告文学热(1985年以后)
沙青:《北京失去平衡》(环保问题)
涵逸:《中国的小皇帝》
苏晓康:《阴阳大裂变》
其他重要报告的文学
袁原春:《百万大裁军》
张辛欣:《北京人》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
贾鲁生:《丐帮漂流记》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胡平/张胜友的《历史沉思录: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联二十周年祭》
蒋巍:《我问自己一千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二十周年祭》
从维熙:《走出浑沌反右派纪实》
李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胡平/张友胜:《世界大串联》
乔迈:《中国的水危机》
徐刚:《伐木者,醒来》
沙青:《北京失去平衡》等等
回忆性散文
巴金(1904-2005):《随想录》《再思录》
80年代出版五集“随想录”
“在我,自信和宣传的时期已经过去,如今是总结的时候了”
“随想录”的成就
“真”
剖析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不事雕饰,如出天然《怀念萧珊》《小狗胞弟》
杨绛:《干校六记》《将饮茶》
梅志:《往事如烟》
90年代:韦君宜:《思痛录》、季羡林《牛棚杂记》、李锐《大跃进亲历记》等
抒情散文
代表作家:贾平凹、周涛、刘烨园、周佩红等
贾平凹
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等,书写儿童眼中美丽单纯的世界
80年代中期的《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展示陕南乡村的风景、文化和生活情态
闲适风格
虚、静的境界和简洁古朴
学者散文
代表作家:张中行、余秋雨
内容
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被称为文化散文/大散文
学者越界参与创作,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在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趋向
散文特点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哲思散文
概念:八九十年代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的散文创作,不太重视散文的文体规范,而是有感而发,率性写作,将学术思想和理性思考融进散文里。
代表作家:张中行、金克木、余秋雨、王小波等
概述
基本情况
总体特征
作家老中青三体相承共生
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
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文体精神
对文体新质和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整体特征
80年代文学从冲突禁锢走向繁荣,散文创作比较平淡
报告文学一枝独秀
过渡时期的特征,散文创作机遇挑战并存交织复杂矛盾,有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