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第三章重点,包括术语、神经的兴奋传导、神经元的功能及联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等内容。
编辑于2022-12-09 10:21:43 四川省第三章 神经系统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脑干
发出10对脑神经
9对从脑干的腹侧面发出
1对从脑干的背侧面发出
滑车神经
内部结构
神经核(灰质)
脑神经核
感觉神经终止核
躯体感觉核
内脏感觉核
运动神经起始核
躯体运动核
内脏运动核
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中转作用
白质
上行下行传导束
上行:感觉 下行:运动
脑干网状结构
维持机体一定的觉醒水平(睡眠觉醒有关);调节肌紧张(与肌张力有关)
组成(自下而上)
延髓
脑桥
中脑
腹侧面
大脑脚
背侧面
上丘
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
听觉反射中枢
间脑
口诀:下丘脑在前下,后上背底是一家;听视反射内外膝,室旁催产视上压。
丘脑(背侧丘脑)
被“Y”形纤维板即内髓板分为
前核
主要与内脏功能调节即基本情绪活动有关
外侧核
与网状结构联系密切,被认为是维持机体的警觉水平及整合各种感觉、运动冲动的基础
内侧核
全身各种感觉(除嗅觉)输入行向大脑皮质及大脑深部核团的中继站
下丘脑
催产素、加压素
释放因子、抑制因子
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上丘脑
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听反射
外侧膝状体
视反射
底丘脑
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小脑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原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
前叶(旧小脑)
调节肌张力
后叶(新小脑)
调节肌的随意运动
大脑
组成
三面
外侧面
内侧面
表底面
三极
额极
枕极
颞极
三沟
中央沟
大脑外侧沟
顶枕裂(沟)
五叶
额叶
运动控制;认知活动;与人格相关
顶叶
躯体感觉中枢;主要负责温觉、触觉等信息的处理
枕叶
视觉中枢
颞叶
听觉中枢
脑岛
影响脑干的自动功能(呼吸);处理味觉信息
两回
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
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基底核
尾状核和豆状核(即苍白球和壳核)
纹状体
新:尾状核、壳核
旧:苍白球
协调肌肉运动,维持躯体姿势
髓质
联合系:胼胝体、前联合、穹隆联合
联合左右大脑皮质的神经纤维
投射系:内囊
联系大脑皮质和下位中枢的神经纤维
联络系:短纤维、长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的神经纤维,包括短纤维、长纤维
侧脑室
边缘系统
组成
边缘叶
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回沟
边缘叶附近的皮质
额叶的眶回、脑岛、颞极、海马、齿状回
边缘叶附近的皮质下的结构
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前回、部分丘脑背侧核
功能
内脏调节功能(边缘叶)
情绪反应(下丘脑、杏仁核)
记忆功能(海马及附近颞叶)
脊髓
内部结构
灰质
前角、后角、侧角、中央管
白质
前索、后索、侧索
外形
六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功能
传导
由上下传导束实行
上行传导束
联系脊髓和脑的长纤维束,起自后角细胞和脊神经节,上行至脑的不同水平段
下行传导束
起自脑的不同水平段,下行至脊髓,终于灰质
反射
周围神经系统
按连接中枢的部位
脑神经12对
一溴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完。
嗅神经
视神经
位听神经
感觉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外展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运动神经
三叉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混合神经
脊神经31对
混合型
前根(运动型的)
后根(感觉型的)
从椎间孔穿出
分支
前支(神经丛)
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后支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 即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脑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循环
术语
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中处色泽灰暗,称为灰质(皮质: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
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亮白,称为白质。(髓质:在大脑小脑内面)
神经核与神经束
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成的团块,若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层外)称为神经核;若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称为神经节。
纤维束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或神经束或传导束。索:许多传导束集合在一起组成。
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或不同的神经纤维集合起来,外包结缔组织的膜,称为神经。
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定区域,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结构,神经核团散在其中的部位称为网状结构。
神经的兴奋传导
静息电位
定义:细胞安静时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离子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离子数量的分布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内有较多的K+和有机阴离子,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当细胞膜处于安静的时候,细胞膜的通道对K+开放,Na+、Cl-只有少量通透,有机阴离子不通透。所以静息电位主要取决于K+的平衡电位,K+首先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外流,将正电荷从膜内带到膜外,细胞膜两侧出现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电势梯度指向膜内,成为K+外流的主力。随K+外流,浓度梯度下降,电势梯度升高,当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K+净通量为0,这时的膜电位就是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定义: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离子机制:当静息的可兴奋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和K+通道将被激活,但激活的程度和时间有所不同。
1.上升支:首先是Na+被快速而大量的激活,Na+在细胞膜外的浓度远大于细胞膜内,浓度梯度指向膜内,极化状态、外正内负。电势梯度也指向膜内,Na+在浓度和电势梯度也指向膜外,Na+在浓度梯度和电势梯度作用下内流。将大量正电荷带到膜内,使膜电位发生倒转,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差,电势梯度也指向膜外,成为Na+内流的主力。随Na+进一步内流,浓度梯度下降,电势梯度上升,当两者相抗衡时,Na+净通量为0,达到NA+平衡电位。
2.下降支:K+通道逐渐开放,Na+通道逐渐失火,下降支主要是跨膜转运,K+在浓度和电势梯度的作用下外流,将大量正电荷带到膜外,导致膜电位再次出现反转,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电势梯度指向膜内,成为钾离子外流主力。随着钾离子进一步外流,浓度梯度下降,电势梯度上升,两者相抗衡时,钾离子净通量为0,达到钾离子平衡电位。
3.Na+——K+泵:为保证细胞的生理功能,细胞会启动膜上的钠钾离子泵,将膜外多余的钾离子泵进膜内,将膜内多余的钠离子泵入膜外,最终恢复到静息的状态。
特征:全或无
发生动作电位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兴奋性为0,无论多大的强度的刺激都不能兴奋,对应锋电位
相对不应期
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可使其兴奋
超长期
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就能使其兴奋
低常期
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能使其再次兴奋,对应正后电位
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元的功能及联系
突触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分类: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
传递过程
1.突触前膜释放
2.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突触后膜神经元活动状态改变
4.递质失活
突触后电位
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发的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突触整合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
过程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中和
后放
反射活动中的协调
交互抑制
扩散
反馈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
聚合
链锁状和环状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
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
深感觉传导路
体表感觉区的投射特点
A.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的感觉传入投射到对侧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但头部的感觉投射时双侧的。
B.投射区域有一定的分野,其安排大致像一个倒置的躯体,但头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C.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的清晰程度有关。
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易化作用
抑制作用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A.交叉性调节和控制,但头面部的支配大多是双侧的
B.具有精确的功能定位,且安排大致是倒置的躯体,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安排是正立的
C.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性精确程度有关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
体温调节
摄食行为的调节
水平衡调节
对内分泌腺的调节
对生物节律的调节
第六章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第四章 感觉器官
视觉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听觉感受器
柯蒂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