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内容,之后会持续更新后续章节
编辑于2020-01-07 07:44:14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般性指导
针对性指导
分类指导
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互访
家访
校访
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小象骑手)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吮吸、膝跳)
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独立性
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
人口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科技功能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积极功能)
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各宗教
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体现其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天
评价: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沛西能、利托尔诺
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
评价: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的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学起源说
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依然未能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但进步的是看到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
需要起源说
交往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近代教育的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
出现了双轨制
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生产性
公共性
科学性
国际性
终身性
革命性
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新式学堂
留学教育
张之洞——劝学篇
维新运动时期
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
教育改革建立学制、废科举兴学堂
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出现很多教育思潮
子主题
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的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评价
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唯一有效的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主要观点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陶冶”与“唤醒”)
评价
文化教育学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给人以许多启发
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主要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评价
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批判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主要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教育目的就是达到意识“解放”,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评价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
基本观点
教育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教育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要将学校制定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
教育制度包括隐性制度
评价
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过分的依赖精神分析理论在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 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主要特点
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中国萌芽时期主要人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
孟子
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墨子
两汉时期
董仲舒
王充
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
隋唐时期
韩愈
宋元时期
朱熹
明清时期
王守仁
王夫之
西方萌芽时期主要人物思想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创立时期
主要特点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人物思想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他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康德
卢梭
洛克:白板说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
赫尔巴特
杜威
斯宾塞
发展时期
布鲁姆
马可连柯
赞可夫
巴班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瓦根舍因
杨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