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
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课程
课程渊源
中国
1.唐朝孙颖达《五经正义》
2.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西方
1.最早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教育史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3.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
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划分为
国家课程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政治经济需要开发设计的课程,是二级课程。
校本课程
是学校确保国家和地方课程实施下,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展的,是三级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划分为
学科课程
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
活动课程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限,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两者联系与区别
联系:二者都在整体上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区别
目的
编排方式
教学方式
评价方面
3.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划分为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优点:
缺点:
1.难以编写教科书,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难度。
2.难以向学生提供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4.根据学生学习要求可划分为
必修课程
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定制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选修课程
针对必修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开设的。
5.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划分为
显性课程
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主要特征:计划性。
隐性课程
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的影响。
隐性课程最早是1968 杰克逊的《班级生活》中提出来的。
主要表现形式:
物质隐性课程:学校环境、学校建筑物
制度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
心里隐性课程: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学校的学风,校风,教师的教育理念。
6.根据课程任务可划分为
基础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以读写算为中心
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特殊才能。
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
观点:
经验论
儿童活动中心论
主动作业论
课程组织心理顺序论
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倡导发现式学习法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 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社会问题是课程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