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讲书的认知与实践
讲书的认知与实践系列 核心观点:全面解读讲书,含认知与实践,从多维度助力读者掌握讲书精髓,实现自我提升与成长。认知篇:涉及呈现真实、动力、学习方式、修心修行等方面,强调讲书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实践篇:包括讲书、拆书、读书的方法及关系,以及进入作者心的途径,指导具体操作。
编辑于2024-12-14 21:33:50认知篇
认知篇01敢于呈现真实的样子
这篇文档主要讲述了讲书的认知与实践系列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目的、讲书的核心认知、讲述人的成长经历以及讲书的本质,具体如下:
课程目的与理念
录制该系列视频是为了更系统地呈现讲书相关内容,方便学员学习,但希望学员在获取答案时能深入思考,而非单纯依赖。课程分为认知篇和实践篇,认知对行动和坚持至关重要,很多学员的问题在于认知卡点。
讲书的核心认知
打破错误认知:许多人认为讲书需具备良好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否则难以开展,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表达和学习能力是持续讲书的结果而非必要条件,应敢于呈现真实的自己,包括不足的一面,这是讲书的重要心态和认知关卡。
以成长心态看待讲书:讲书应注重自身在过程中的成长,而非过度关注外界反馈和结果的好坏。如同学说话,要经历错误表达才能精准表达,错误和不足是成长的必然过程,应放下心理障碍,接受自己在讲书过程中的各种状态。
讲述人的成长经历
表达能力方面:讲述人东明老师小时候舌头有缺陷,说话大舌头、不清楚且口吃,但他直面不足并坚持练习,如今不足成为优势,靠讲述谋生,说明先天不足并不影响通过讲书成长。
学习能力方面:东明老师求学时学习能力差,成绩在班级或学校倒数,但讲书帮助他打破了因学习不好而产生的恐惧和自卑。通过不断呈现自己,他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体现了讲书作为成长方式的积极作用。
讲书的本质:讲书本身是一种成长方式,无论学习能力好坏,都可借此成长,不应因过去学习结果不佳而放弃学习。学习是终身的过程,讲书不仅能带来名利,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
认知篇02讲书最大的动机
这篇文档主要探讨了讲书最大的动机相关问题,核心观点是讲书最大的动力源于对其的相信(信),而非名利等欲望,具体内容如下:
讲述人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讲述人的孵化过程中,有些人虽认同并开始讲书,但遇到障碍就停止,这表明他们对讲述事业的理解和相信程度不够,核心是动力不足。
信与欲望的区别及信的重要性
名利带来的是欲望,不是真正的动力。以做讲述人为例,若仅以赚钱为目的,一旦遇到更赚钱的事可能就放弃,而真正的动力应是对讲述事业的相信。信能带来无限力量,如在婚姻中相信未来能使夫妻面对摩擦不轻易放弃,做讲述人时相信其未来,即便遇到挫折也不会轻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信的程度越深,面对困难时就越坚定。
如何获得信(认知的作用)
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核心竞争力,决定了相信的程度。以今日头条精准推荐为例,张一鸣对该业务理解深刻,在低谷时能坚定前行,而很多人因认知不足在遇到困难时容易犹豫放弃。作者本人对讲书事业及输出作品有深刻认知,如两年前坚持做长视频,虽当时不被看好,但如今各平台开始鼓励做长视频,这体现了认知的前瞻性。认知越深,就越能相信并坚定做某事,讲述人中途放弃往往是因为认知不够深入。
认知篇03最高效的学习成长方式
这篇文档主要从学习方式的维度阐述了讲书的重要意义,强调讲书是一种高效且具性价比的主动学习成长方式,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讲书是高效学习成长方式
讲书是当前最高效且性价比极高的学习成长方式,普通人可随时随地练习,无需老师指导,还能以书为师,连接到作者背后的思维。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对比
传统的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属于被动学习,常见于应试教育,人们常追求标准答案,但答案易过时。而讲书属于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他人等,其中教他人是最高级的主动学习方式,能让人深入思考,透彻理解事物,成长速度极快。
讲书与费曼学习法的契合
费曼学习法是全球公认的高效学习方法,包括选择概念、尝试教他人、总结复盘、简化成自己语言四个步骤。讲书完全符合费曼学习法,是其最完美的落地方式。讲书时选择一本书,在未完全理解时就尝试讲书,通过反复讲、总结复盘,能深刻理解书籍,甚至感觉比作者理解更深,最终打磨出讲书作品,能用自己语言表达书中内容,体现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讲书不受直播局限
讲书借助互联网、直播等平台,但不应局限于其规则。尊重规则底线的同时,不应仅按流量分配机制设计未来,追逐热点、放大欲望、煽动情绪等方式虽能获取流量,但会使视角低级,应注重讲书过程中的能力成长。每次认真讲书并练习,能力会自然提升,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对外输出价值显化,自然流量也会到来。讲书不应追逐表面的东西,应注重实践,持续讲书将带来能力提升,人生会实现指数级增长,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理解讲书的价值。
认知篇04化掉习性,改变命运
这篇文档主要从道德维度探讨了讲书的意义与价值,提出讲书是一段修心修行之路,能够帮助人们化性改命,改变认知和习性,实现自我成长与命运转变,具体内容如下:
讲书是修心修行之路
讲书是修心修行的过程,直播间是道场,不应受世俗干扰,应注重滋养自己和他人。直播时讲述人既能关注外在表现又能照见内心,且处于敏感状态,需保持真实与自我合一,否则会因内耗而难以持续。伪装、不真实的状态会导致直播间无法持续经营,只有做到合一,才能享受当下,在生活中更加自如洒脱,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修行。
讲书可化性改命
讲书能够改变命运,作者以自身为例,如通过讲书开始能听取他人建议,讲关系类书籍使家庭更和谐,讲成长类书籍使自己成长加速,改变了人生轨道。
元认知与改变命运的关系
元认知是人类终极能力,普通认知是正常理解世界,元认知能跳出并复制高维自我去认知事物。讲书时可借助书中高维智慧,不断启动元认知,改变原有认知和习性,进而改变决策链路,最终改变人生。
改变命运的途径及讲书的独特价值
改变命运的途径包括重大事故、高人点悟或持续深度思考,讲书属于持续深度思考的方式,虽痛苦但无损失且能带来积极改变。讲书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在修行维度带来诸多价值,如做法布施、无畏布施,积累福报,改善周围磁场,相比名利收获,其改变命运的价值更为重要。讲书者应持续思考,理解讲书的价值,通过讲书化掉习性,实现命运的转变。
认知篇05关注深度指标
这篇文档主要围绕讲书过程中的关注点展开,强调应关注深度而非表面的好坏,从两个维度阐述深度的含义,并通过实例和对比说明深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如下:
关注焦点的转变
很多人在讲书时往往关注事情做得好不好,这是表面和外在指标,但真正应关注的是“深不深”。
“深不深”包括在事情上花费功夫的深度(如时间、精力等)以及内容的深度,这有助于自我提升,而非仅仅满足他人。
深度的两个维度
功夫深度:以体育老师训练学生跑步为例,不是按速度快慢打分,而是根据心率高低,心率高意味着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在讲书方面,如别人读一遍能讲,自己可读多遍;最初每章节画脑图,之后不仅画脑图还抄笔记,反复画脑图等都是增加功夫深度的方式。
内容深度:为理解一本书,可能需要查看多本相关辅助资料,如讲《娱乐至死》前先看与之关联的《美丽新世界》《深度工作》等,这体现了对内容深度的挖掘。
深度的重要性及影响
持续保持深度,能力会大幅提升。如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讲书,像对标樊登老师,虽开始效率低,但随着不断深入,拆书讲书效率会提高;若按做短视频或背稿子方式,理解和能力提升有限。
深度工作学习虽难,但如投入足够时间,如将书中概念抄在白板上经常回顾,未来会有指数级裂变,有助于快速生产讲述作品。
吃苦与深度的关系
吃苦有三个维度:体力、人格和学习(思考)。体力苦消耗体能,初期收入高但难持久;人格苦如在市场做事中的委屈等,可能造成心灵创伤;学习苦虽难但无代价,只是过程艰难,很多人甚至为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选择关注深度,是选择了一条虽难但代价小且收获大的道路。
实践篇
实践篇 01 讲书、拆书、读书三维一体
三者关系与重要性排序
讲书、拆书、读书三者应视为一体,其重要程度排序为一讲二拆三读。很多人认为应先读书再拆书最后讲书,但这种顺序往往导致难以开始讲书,因为单纯读书难以提升讲书能力,且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循环。
讲书相当于应用和释放,拆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讲书结构,读书则是吸收知识。若先讲书,在读书时就能有方向地吸收,避免盲目阅读。
以烹饪比喻说明关系
把讲书比作炒菜,拆书是配菜,读书是买菜。只会买菜(读书)而不炒菜(讲书),无法真正掌握炒菜技能;会炒菜的人必然知道如何买菜。这表明没有讲书经验的人不懂如何读书,只有先了解讲书结构,读书时才能明确如何运用书中知识,做到带着释放的思维读书。
强调正确顺序的意义
按照一讲二拆三读的顺序,先掌握讲书结构,再依据结构拆书,最后带着拆书的目的读书,边读边拆,才能逐渐成为讲书人。作者强调其分享的内容虽不多,但只要反复学习吸收,就能学会讲书,如同作者的能力来源于这些内容一样,读者也可借此提升讲书能力。
实践篇 02 导游式讲书法
讲书结构概述
讲书整体结构类似导游带领游客游览,分为开头(坡道或钩子)、中间(景点)和结尾(伴手礼或甜点)三个部分。
开头(坡道/钩子)
其作用是在开篇迅速吸引听众,如同导游在景区门口吸引游客。钩子可来自书籍封面、主题或自身沉淀,需要反复练习和提炼,以一句话抓住听众注意力,这在讲书和短视频制作中都很关键。
中间(景点)核心内容
景点四要素
观点主题:讲书时应先提炼出章节的观点和主题,用简洁话语表达。建议先从一个章节讲起,逐步掌握讲书能力,再尝试整本书讲解。
金句:金句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可从书中寻找或自行提炼。在讲述结尾使用金句,能让听众印象深刻,例如“让爱没有伤害,让家充满幸福”。
案例或故事:案例故事是阐述观点的重要支撑,能使抽象道理更易理解。可从书中、自身经历或联想到的内容中选取,从多个维度(如古今中外、自己他人)举例,可使观点更全面透彻。案例应具备时间、地点、人物、矛盾冲突和细节描述,像讲故事一样吸引听众,如樊登老师讲书中案例时能详细生动阐述。
123(要点沉淀):工具类书籍常提炼出要点,这些要点是听众愿意记录的内容,也是讲述中的重要部分,可作为给听众的“干货”。
结尾(伴手礼/甜点)
结尾要给听众好处,如同伴手礼让听众带走并念念不忘。形式多样,如引导听众进入社群、提供资料或参加训练营等。这不仅是简单的结尾,还与商业布局相关,体现讲述的整体规划和全局观。
实践篇 03 如何拆书
拆书目的与定义
讲书人的拆书目的是为了讲书,而非制作漂亮笔记或拆书稿。拆书是画出符合讲书结构的思维导图的过程,其方法源自对樊登老师讲书拆书过程的研究。
拆书过程要点
避免误区:很多人将拆书稿等同于笔记或书籍大纲,虽笔记多但仍不会讲书。真正的拆书是内化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不能省略,直接拿他人拆书稿背诵既耗时又难以理解,且缺乏主动性。
初步操作:先抄一遍书的大纲,目的是对书的结构有初步概念,便于后续阅读理解,但最终拆书结构应是自己思考得出,而非照搬大纲。
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是一次就能画完整的,从读一本书到讲书可能需画多个。最初理解片面,随着不断讲书和拆书,理解加深,思维导图也会不断调整完善。开始时可先从一个章节入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哪怕内容简单,先有东西很重要。如樊登老师的拆书方法,先看书后间隔几天凭回忆画思维导图,过程虽痛苦但能加深记忆。
反复练习:通过多次讲书和拆书,不断优化结构和内容,直至对书理解通透,形成最终完整版拆书稿。拆书稿用于讲书时辅助记忆,记不住可查看,多讲几遍直至熟练。新人起步阶段,建议将一本书拆成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单独录制视频,时长不少于七八分钟,以保证观点阐述清晰。
实践篇 04 拆书笔记讲解
以《心流》拆书稿为例展示结构
拆书稿开头有坡道,如通过打篮球、做家务、骑车等场景切入(虽骑车场景在实际讲述中落下,但体现了准备过程),之后引出犀牛的概念。
中间部分包含多个要素,如 123 要点(犀牛的共性、触发条件等),且触发条件的讲解顺序可根据临场发挥调整,体现脱稿讲书的灵活性。还有攀岩、弹琴等案例,以及亚里士多德、幸福、人性解放论等板块,通过观点层层推进,如从幸福追求的问题到建立意识秩序、区分享乐和乐趣、上瘾等内容,各板块之间有逻辑关联,用符号表示推进关系。
结尾部分虽未详细提及,但整体拆书稿结构完整,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心流》的内容,且每个板块背后有大量前期沉淀,包括查资料、理解消化等过程,作者通过反复梳理总结才形成最终的思维导图,这是能够长时间讲述的基础。
强调沉淀与理解的重要性
消化一本书需要花费时间,如对《心流》的理解涉及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等内容,通过反复思考、迭代,整合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沉淀有助于在讲述时深入理解书籍内容,使听众更好地理解书中概念,体现了在一个领域深入学习和积累的价值,只有深度足够,讲书效果才会更好。
实践篇 05 如何读书
读书操作层面
三遍读书法
通读:第一遍快速读完书,过程中可画重点、贴标签,表示值得反复读和讲的内容,但此时不进行深度思考。
精读:第二遍精读要记笔记,对重点内容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案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标注页码方便查找。
延展:第三遍针对书中一些专业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查找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料进行延展,可运用 AI 辅助。作为讲述人,要追求真实理解,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内容,这也是从粗到细、由浅入深理解书籍的过程,便于将内容融入思维导图结构。
读书心法层面
先入作者心,再入作者文:真正讲好书的关键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理解作者意图。例如讲《非暴力沟通》,基于作者理念讲述会更深刻、独特,能引起听众共鸣;讲《心流》时,明白作者核心是讲幸福,心流是达成幸福的手段,才能把握全书方向。
以实例说明进入作者心的重要性:像古代经典多为对话描述,圣人知晓背后内核,所以怎么讲都是经典。又如稻盛和夫虽未在书中提及王阳明及心学概念,但处处体现心学理念,因为他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而很多人研究经典仅停留在逐字解读,未立圣人之志,不算真正理解经典。再如读《金刚经》,若不理解佛陀通过此经想引导众人的方向,仅为满足私欲而读,就无法体会其真正意义。作为讲述人,进入作者心后,能与作者产生量子纠缠,成长速度极快,成为作者在当代的“嘴替”,无需死记硬背原文,就能讲出书中精髓。
实践篇 06 如何进入作者心
进入作者心的方法:追问
通过提问的方式进入作者内心世界,因为作者写书是为解决问题,书就是答案。提问应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初问题可能较浅,可从任意点开始追问,不停追问直至感觉找不到答案,若一条路不通就换个问题继续追问。如作者在拆书和讲书过程中,问题一环扣一环,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答案或推导结果,通过不断追问能触及核心问题。
追问的深度与思考方式
追问至少要进行 3 层或 5 层,不能只问一次。这不仅是禅宗的法门,西方哲学苏格拉底也强调思考和提问的重要性,答案需通过自己思考获得。禅宗参禅时的“参话头”,即带着问题思考,问题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形成的感悟,能让人进入更高维度的思考,借假修真,不断延展思维。
判断进入作者心的标准
当提出与作者相同的问题,或针对同一问题有相同答案、解决方式、情怀、想法,甚至有超越作者的思考,或基于时代有更好的思考时,就表明与作者进入了同一心境,意味着与作者目标一致,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如同量子纠缠。这体现了在阅读和讲述过程中与作者深度连接的重要性,能让讲述人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书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