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必考简答题梳理
这是一篇关于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必考简答题梳理的思维导图,包括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社会化媒体应用,网络中的用户,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效果,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编辑于2022-12-29 21:43:40 四川省网传简答题
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总概括:历史、发展、趋势】
1||| 连接的演进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
(一)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的诞生【技术连接】4
雏形:阿帕网
采用"分布式"结构
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
信息传播的冗余和控制的复杂
(二)内容与内容的链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4
万维网
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
WWW的普及,使得Web 网站成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搜索引擎
(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7
Web2.0
1999
Web2.0 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Web2.0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
特点:
相比Web1.0,Web2.0 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web2.0 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个体生产内容的目的:以内容为媒介延伸自己的社会关系
影响:web2.0 的应用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we media )∶
1)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体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2)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
3)特点∶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
4)评价∶ 自媒体使得原来处于新闻制造边缘的受众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传统媒体受到自媒体的挑战;提升了用户的传播地位。
5)弊端:加剧了碎片化传播,存在可信度低、法律不规范、信息良莠不齐等问题。
UGC
1)指用户生产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提供给其他用户。
2)UGC 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 web2.0 概念兴起,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业务, 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
3)案例:在 YouTube、抖音短视频等平台上分享短视频。
4)特征: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传播迅速、交互性强。
【平民性交易快】
5)影响∶ 提升了用户的传播地位、挑战了把关人作用、自受众成为新闻生产者等。
6)弊端:信息良莠不齐、碎片化传播,可信度低、法律不规范
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 )
①概念∶公民新闻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等向社会发布的新近发生的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
②出现的两大原因∶
A 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主要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
外因
B 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
内因
③评价∶
A 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B 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C 一定程度改变了舆论监督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人民对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更加有力。
【注意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有时可能会出简答题】
什么是公共新闻
新闻记者不应该不应该仅仅只是报道新闻,还应该包括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告诉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社会化媒体
①概念∶又称社交媒体,是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②主要特征∶
A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
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联结人们关系的纽带。
而社交渠道也成为内容的传播渠道。
B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③影响:
A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
B 社会化媒体促进了公民新闻与自媒体的繁荣,也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重大冲击。302
(四)终端与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场景连接】
案例: 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4.4%
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 9.62 亿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6月,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85.4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
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移动互联网
手机通信网络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二者汇流形成了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包括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 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其中,移动终端及其移动网络的不断升级,对于移动化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
1、AR∶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①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②AR 系统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 具有实时交互性;是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
③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AR 技术可广泛应用到军事、医疗、建筑、教育、工程、影视、娱乐等领域。
2、VR∶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产生一个三维空间中的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感官模拟,使用户沉浸其中。
VR 技术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 3I,即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
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 这一技术在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暗示着风险。
一方面, VR 为用户带来更强的浸入感; 丰富信息表现手段为用户提供现实的扩张感; 创新表达事物的方式,使人更为全面多样的把握客观现实。
但另一方面, VR 使得人难以分清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 同时,这种使用或将过度占用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信息超载、招致信息污染、增强用户信息压力等不良后果。
3、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是指直接穿在人身上或能被整合进衣服、配件并记录人体数据的移动智能设备。如:谷歌眼镜、智能手表
特征:是“人的延伸”,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认知能力;便捷、体验感强;对数据采集有很大帮助。
弊端:
价格昂贵、技术支持不完善、数据安全及隐私问题 ;
谷歌效应12:信息存储在人脑外,人们更多记住的是信息的位置而不是信息本身
数字孪生(人的各项属性数字化)导致个人隐私暴露风险大大增加
(五)物-物、人-物的连接: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万物互联,万物皆媒】
物联网
①物联网的概念于 1999 年提出,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②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③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连。
③意义∶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的状态更多的被感知; 带来全新的产业形态:人物合一的全新移动互联网。
④缺陷∶给人的隐私带来巨大的风险 198
IPV6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采用 128 个二进制来定义地址,是一种计算机存储技术,体现了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特征:空间变大信息存储增多、安全性更高、
为大数据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弊端:技术实现较难、成本较高。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①从技术上看,云计算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
②目前的云计算又进一步发展成了一种商业概念,它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
baidu云盘
③云计算的核心概念是以互联网为中心,在网站上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让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使用网络上的庞大计算资源和数据中心。
5G
1. 定义∶5G 网络是指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中的第五代网络,与之前的四代移动网络相比较而言,5G 网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更加强化的功能。它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特征∶ 传输速度更快、传输更加稳定、传输质量更高、兼容性更高
质兼稳快
3. 弊端∶ 对移动终端要求高、对计算机存储技术要求高。
4. 影响∶ 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还会像 4G 技术那样重构我们的互联网生活。
关于技术的名言积累
1.著名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曾说过∶"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
2.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提到"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3.麦克卢汉曾言∶"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
4.海德格尔有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 永远是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人。
5.正如彭兰所言∶"通过技术发现与弥补人的能力局限,通过人的力量来纠正机器的偏狭与误区,才是人工智能的要义。"
子主题
2||| 网络新闻业务形态
(一)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
(二)粘贴—整合一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
(三)单媒体一多媒体—融媒体∶ 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
(四)单向—互动—共动∶ 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3||| 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伸
(一)整合类平台∶多源聚合+人工分发
(二)搜索引擎 ∶ 多源搜索+算法调度
(三)社会化媒体 ∶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四)个性化推荐平台∶ 个性分析+算法匹配
(五)视频和 AR/VR 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
(六)服务类平台 ∶ 生活场景+新闻推送
4||| 服务类平台向渠道类延伸的原因
1、服务类平台具有较大的用户规模和较强的用户黏性。
2、服务类平台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 基于一般消费行为来推测用户的新闻阅读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可行性。
3、服务类平台常常对应着用户的各种场景化应用,与此场景相关的新闻推送,可以得到用户更好的认同。
4、从未来发展看,服务类平台更容易将人的社交、物的数据及环境数据结合在一起,成为新型用户平台。
5||| 大众门户的特点
6||| 个人门户的特点
7||| 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变革
8||| 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
9|||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
10||| 大数据提升用户分析水平
11||| 智能化媒体特征
12||| 智能化媒体对信息生产的影响
13||| 智能化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14||| 互联网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第二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网络的属性特点】
1|||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 网络经营平台特点
3||| 体验经济的几个方向
4||| 健康行业的数据经济
5||| 互联网社会特点
6||| 人际传播特点
7||| 人际传播的需求和动力
8||| 印象整饰的手段
9||| 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
10||| 群体传播的影响因素
11||| 网络社群
12||| 大众传播特点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基于属性的呈现形式】
1||| 网络论坛的社会意义
2||| 即时通信传播功能
3||| 即时通信传播特点
4||| 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5||| 社会动员的特点
6||| 博客传播的特点
7||| 维基特点
8||| 微博的社会意义
9||| 微博传播特点
10||| 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1||| 微信朋友圈与微博比较
12||| 公众号平台特点
13||| 慢直播
第四章 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传播者】
1||| 网络新闻生产的主题扩展
2||| 多元主体参与对专业媒体的影响
3||| 未来新闻分发平台的目标
4||| 网络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
5||| 新闻客户端特点/弊端
6||| 网络媒体中导致虚假新闻的陷阱
7||| 网络新闻传播中专业性的目标
8|||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机制
第五章 网络中的用户【用户】
1|||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2||| 网络用户角色表演自由的表现
3||| 网络用户节点化生存的表现
4||| 网络用户的需求
5||| 网络用户的关系需求
6||| 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7||| 网络用户信息消费的社会化表现
8||| 网络用户信息消费被动性体现
9||| 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10||| 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11||| 群氓的智慧形成原因
12||| 群体性迷失的原因
13||| 影响网络群体智慧形成的结构与机制因素
14||| 群氓的智慧使用情景
第六章 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信息的编排形式】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信息的呈现形式】
1||| 制作新闻标题时要注意的原则
2||| 新闻专题的意义
3||| 多媒体报道中信息整合的原则
4||| 数据新闻/精准新闻学/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
5||| 数据的优势
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信息的传播策略】
1||| 社会化媒体应用的而基本思维
2||| 社会化媒体运用的一般策略
3||| 社会媒体传播中如何做好把关人
4||| 如何进行多角度核对
5||| 社会化媒体对传媒业变革的推动
6||| 专业媒体应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
7||| 传媒业利用社会化媒体业务的延伸体现在
8||| 传媒业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业务融合体现在
9||| 社会化媒体对意见环境影响表现
10||| 社会化媒体中公共领域出现的可能
11||| 二八定律/长尾定律/AIDMA/AISAS/信任代理/口碑营销/社群聆听/危机公关/文化共同体建设
12||| 社会化媒体中新的话语权力格局
13||| 社会化媒体对政府机构的意义
14||| 政府机构应用社会化媒体的原则
15||| 企业的社会化应用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
1||| 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形式
2||| 网络传播的传播效应
3||| 网络传播的传播效果
4||| 网络传播的作用效果
5||| 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6||| 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7||| 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8||| 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制
9||| 沉默的螺旋形成机制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传播效果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