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病学思维导图开始更新,根据第九版教材和我们学校老师的PPT制作,内容详实,复习可参考。 更多医学资料,在公众号菜路路的医学小屋哦。欢迎各位大佬关注一下。
编辑于2022-12-30 16:21:47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学
乙脑病毒
组成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三种结构蛋白
C 蛋白为衣壳蛋白
M 蛋白为膜蛋白
E 包膜糖蛋白具有血凝素作用,能凝集禽类的红细胞
特性
嗜神经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但耐低温和干燥。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家畜、家禽和鸟类
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通常在蚊-猪-蚊之间循环
传播途径
蚊虫(库蚊,按蚊,伊蚊)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媒介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免疫力特久,多为隐性感染
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
由于疫苗接种,故现在成年人和老年人发病率相对增高
流行特征
严格季节性
7 、8 、9 三个月
高度散发流行
较强的地区性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
农村高于城市
发病机制
病毒血症
病毒对神经组织直接侵袭: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
免疫性损伤:血管套
病理
大脑皮层、间脑、中脑、视丘病变最严重
神经细胞病变: 变性、肿胀、坏死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血管套”血管病变—脑水肿。
特征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
4-21天,一般10-14天
初期
起病急
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
头痛、恶心和呕吐
嗜睡或精神倦怠
可有颈强直及抽搐
极期
高热:体温高达40℃,7~10天或达3周,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意识障碍: 有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抽搐: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病情严重的表现
呼吸衰竭: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中枢性为主: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 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
外周性:先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齐
脑膜刺激征阳性,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
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
恢复期
有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强制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癫痫样发作等
一般2周内恢复,部分需1~3月,重症患者需1-6个月恢复
超过6个月未完全恢复者,进入后遗症期
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
5-20%的重型病人有后遗症
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精神失常等,经积极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的恢复。
临床分型
实验室检查
血象
WBC(10~20×109/L), N升高
CSF
病毒性脑脊液的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 50~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病后3-4天可出现,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血)用于回顾性诊断
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治疗
一般治疗
调节室温
护理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热量及营养
对症治疗
高热降温
物理降温为主
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
氯丙嗪或异丙嗪肌注,配合物理降温,持续3~5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与抽搐
脑水肿: 脱水,激素
呼吸道阻塞: 吸痰、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热: 降温
脑实质损害: 镇静剂:地西泮、水合氯醛、亚冬眠疗法
呼吸衰竭
氧疗
脑水肿: 脱水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化痰,翻身拍背,必要时切开或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
中枢性呼吸衰竭
首选山梗茶碱
呼吸兴奋剂 (慎用) (洛贝林、尼可刹米)
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 东莨菪碱、酚妥拉明
循环衰竭
强心利尿扩血管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高压氧
功能锻炼
理疗、按摩、针灸、替疗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