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损伤的修复
这是一篇关于病理学:损伤的修复的思维导图,总结九版病理学书、考研资料的损伤的修复章节内容,红色标注为近20年的考点
编辑于2023-01-01 10:19:56 广东总结九版内科学和考研教辅资料胃炎部分内容,红色部分为近20年考点、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当食管下2/3部的肌间神经丛受损时,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导致食团入胃受阻,出现吞咽困难、胸骨下疼痛、食物反流等症状
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多种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种病理生理状态,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eanpulmonary arterypressure, mPAP)≥25mmHg (1 mmHg=0.133kPa)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总结九版内科学和考研教辅资料胃炎部分内容,红色部分为近20年考点、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当食管下2/3部的肌间神经丛受损时,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导致食团入胃受阻,出现吞咽困难、胸骨下疼痛、食物反流等症状
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多种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种病理生理状态,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eanpulmonary arterypressure, mPAP)≥25mmHg (1 mmHg=0.133kPa)
损伤的修复
再生
概念
1. 修复
机体对缺损进行修复
2. 再生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
3. 纤维性修复=瘢痕修复
纤维结缔组织修复
类型
1. 完全修复=完全再生
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占少数
2. 不完全修复
(1) 不完全再生
(2) 纤维性修复: 纤维结缔组织进行修复 必经之路: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
3. 病理性再生
可完全再生、也可不完全再生
4. 生理性再生
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
多为完全性再生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平滑肌细胞是稳定细胞,骨骼肌细胞为永久细胞
软骨细胞属于稳定细胞,但软骨细胞的再生能力较弱(但有再生能力),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需要由纤维组织参与修复 因此:软骨细胞再生能力<神经胶质细胞
再生能力: 结缔组织>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不能再生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可再生
创伤性神经纤维瘤:为神经纤维再生的结果 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它组织阻隔,或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均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而形成创伤性神经纤维瘤
完全再生举例
1. 骨组织
再生能力很强→完全再生 骨折后可骨组织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正常骨组织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软骨再生能力差
2. 胃黏膜损伤
急性糜烂性胃炎→浅表的→糜烂→可完全再生

溃疡(深达黏膜肌层)→不能完全再生
3. 肝细胞的3种坏死
(1) 点状坏死(单个肝细胞的坏死)→见于急性普通型乙肝(三点水)点转坏死、水样变
(2) 嗜酸性坏死/固缩性坏死:单个肝细胞凋亡
(3) 较小范围的灶性坏死
属于溶解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4. 烧伤
三度四分法
损伤深度
有无水泡
有
红白相间(红为主)
浅II度
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可有可无
红白相间(白为主)
深II度
瘢痕愈合
无
III度
一度红二度泡三度皮肤全坏掉
I度:红
II度:有水泡
III度:皮肤全没了
VS 也是三度四分法
1. 房室传导阻滞
2. 窦房传导阻滞
纤维性修复(机化: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过程)
肉芽组织 是不完全修复的必经之路
肉眼观 形似鲜嫩的肉芽
1. 鲜红色(有cap/RBC)
2. 颗粒状(新生cap袢)
3. 柔软湿润(新生cap通透性高)
结构成分

1. 新生cap/单层的内皮细胞
肉眼
鲜红色、颗粒状
镜下
新生薄壁cap扩张
内皮细胞构成→新生cap
对着创面垂直生长
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2. 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
功能
1. 产基质和胶原(细胞外基质)→增加愈合强度 原题:在愈合过程中,对增加伤口愈合强度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胞外基质(不要选成纤维细胞啊!)

细胞外基质包括
胶原蛋白→张力强度↑
弹力蛋白→回缩能力↑
2. 含细肌丝→有收缩功能(也称肌成纤维细胞) 原题:肉芽组织中包括肌成纤维细胞(多选)
3. 是坏死灶机化时特征性细胞
原题:组织损伤时,完成纤维性修复最重要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
3. 炎性细胞→炎症反应
以巨噬细胞为主、中性粒、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功能
1. 分泌PDGF、FGF、TGF-β、IL-1、TNF+血小板释放的PDGF(生长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cap增生
2. 吞噬细菌、组织碎片
3. 破坏后释放各种蛋白水解酶→分解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
功能
1. 抗感染保护创面
2.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 机化、包裹异物、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等
结局
1. 肉芽组织生长
伤后2~3天
自下而上、自外周向中间
2. 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
伤后1~2周
成熟标志
1. 间质水分↓
2. 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
3. 部分cap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按功能需要,改建为小A、小V
4. 成纤维细胞产越来越多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且变纤维细胞

3. 转化为瘢痕组织(老化)
胶原纤维明显↑、血管↓ 原题:老化时血管和胶原纤维明显增加(×)
肉芽组织: 三多一少
三多
1. 新生cap多
2. 成纤维细胞多
3. 炎症细胞多
一少
胶原纤维少(分泌少量的胶原纤维)
瘢痕组织: 三少一多
三少
1. 新生cap少
2. 成纤维细胞少
3. 炎症细胞少
一多
胶原纤维多
考变化(肉芽组织变成瘢痕的过程中)
胶原纤维数量↑
组织内水分↓
cap床↓
成纤维细胞↓
对比肉芽肿
原题
胃溃疡的镜下病理特征:肉芽肿形成(×)
肉芽肿内含的细胞常作为干扰选项,要背!!!
瘢痕修复的例子
1. 虽然平滑肌细胞属于稳定细胞,但再生能力较弱,受损时一般会出现瘢痕修复因此下列属于瘢痕修复
1. 动脉(血管平滑肌)吻合口愈合
2. 肠(消化道平滑肌)吻合口愈合
3. 胃(消化道平滑肌)溃疡愈合
2. 皮肤伤口愈合
3. 骨骼肌无再生能力,肌肉断端愈合完全靠瘢痕修复
4. 一期愈合的手术伤口、二期愈合的手术伤口
5. 深II度、III度烧伤的创面
干细胞
定义及特点
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增殖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
特点
无限增殖分裂
有处于静止状态的能力
缺少细胞系标记物
可非对称分裂
→一个为:不可逆转化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
→一个为:保持亲代特征→作为干细胞保留
分类
胚胎干细胞
起源:着床前胚胎干细胞
分化能力
向三个胚层分化
可分化为成体所有类型的成熟细胞
成体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和一定分化潜能的不成熟细胞
转分化
向无关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分化
作用
修复
各组织的再生能力的再生过程
上皮组织
被覆上皮再生
腺上皮再生
再生情况根据损伤状态而异
腺体基底膜未破坏
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完全再生
急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完全再生
腺体结构完全破坏:难以再生
纤维组织
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
停止增生后
分泌前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软骨、骨组织
起始:软骨膜增生
过程
幼稚细胞→软骨母细胞→软骨基质→软骨细胞
软骨再生能力弱
缺损较大时需纤维组织修补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
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血管
方式:生芽方式
大血管需手术修复(肌层不易完全再生,由结缔组织增生→瘢痕修复)
肌组织
再生能力很弱
平滑肌有一定再生能力
心肌:再生能力弱
神经组织
脑、脊髓
不能再生
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胶质瘢痕
外周神经
如相连的神经细胞存活→可完全再生
总结
能完全再生
肝细胞
1. 肝细胞点状坏死
2. 肝细胞嗜酸性坏死(凋亡)
3. 肝细胞小范围灶性坏死(溶解性坏死)
闭合性骨折
急性糜烂性胃炎
I度和浅II度烧伤
肌腱断裂修复
手术切口肯定是瘢痕修复
愈合
皮肤
基本过程
早期
伤口收缩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表皮、其他组织再生
愈合类型
根据有无感染
一期愈合
组织缺损小、边缘整齐、无感染、创面处理后对合严密
炎症反应:轻微
伤口张力:小
愈合时间:短
瘢痕:小、呈细线状
二期愈合
伤口大、边缘不整、感染、创面处理后无法对合严密
炎症反应:明显
伤口张力:大
愈合时间:长
瘢痕:大片状
骨折的愈合(完全再生,2-3月)
1. 血肿形成
数h
2. 纤维性骨痂形成 纤维:胶原蛋白、胶原纤维
2~3天
3. 骨性骨痂形成 真的栓q你错了好多次!!
表现:骨折处肉芽组织和排列紊乱的骨小梁

过程
纤维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类骨组织→钙盐沉积→编织骨
纤维骨痂中软骨组织骨化→编制骨
4. 骨痂改建或再塑
编织骨(骨小梁排列紊乱)→板层骨(骨小梁排列正常)
影响愈合的因素
1. 全身因素
1. 年龄
2. 营养
含硫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胱氨酸)缺乏不利愈合
3. 维生素缺乏
vitC缺乏(催化羟化酶作用)→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胶原难以形成(胶原纤维:增加伤口的强度) 羟化酶作用: 脯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羟脯氨酸→前胶原分子→胶原纤维 赖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羟赖氨酸→前胶原分子→胶原纤维 原题: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经修饰形成的氨基酸是:羟脯氨酸
VS 出血性疾病中止血性药物 收缩血管、增加cap致密度、改善其通透性的药物: 卡巴克洛、曲克芦丁、垂体后叶素、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等
4. 微量元素
锌:为胞内某些氧化酶的成分
2. 局部因素
感染、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电离辐射
3. 骨折愈合
必要条件:断端及时、正确复位
重要因素:断端及时、牢靠固定
促进愈合:早期功能锻炼、保持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