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思维导图,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内容点。
编辑于2023-01-03 20:00:56 青海省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
I.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发展为了人民
2. 发展依靠人民
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课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井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休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2.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3. 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II. 贯彻新发展理念
1. 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1.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小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 新发展理念是什么 (含义)
1. 创新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 协调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 绿色
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 开放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 共享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 怎样坚持新发展理念
1. 坚持创新发展
1. 地位
1.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 要求 (措施)
1.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3.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 坚持协调发展
1. 地位
1.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2. 要求 (措施)
1.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 坚持绿色发展
地位
1.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2.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要求 (措施)
1.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 坚持开放发展
1. 地位
1.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2.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 要求 (措施)
1. 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2.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 坚持共享发展
1. 地位
1.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 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2. 要求 (措施)
1.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2. 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 新发展念的地位和内在联系
1. 地位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 内在联系
1. 这五大发展理 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2. 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3. 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I. 国家强 经济体系必须强
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原因
1.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 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牛汗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人的物质基础。
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内容
1.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4.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环境禁础。
6.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这是现代化经济休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机制
7.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
II.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标
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要求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2.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目标
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目标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要求
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
到2020年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原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措施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名词点击
实体经济
是指人通过使用工具创造的经济。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
虚拟经济
,简单的说就是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不直接创造新的价值,最终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
虚拟经济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等。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发展过度会带来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