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土中国
这是一个关于乡土中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
编辑于2023-01-07 13:22:15 山西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中心论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
土气
靠种地谋生(2
土地神—泥土(3)
表现
农业取资于土地(4)
原因
人口相对固定—定居(5)
绝非固定—迁移保持联系(6)
结果
聚居
不全因为农业(7)
不流动—孤立和隔阂
聚村而居—家庭—两性抚育需要(8)
原因(9)
小农经营
水利需要
为了安全
土地平等继承
地方性(10)
孤立、隔膜、往来疏少
熟人社会
人与法
“熟悉”社会(11)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关系与生俱来(12)
规矩—自由(13)
人与人
从熟悉得到信任(14)
有赖于泥土—摸熟生活(15)
人与物(16)
认识是个别的
经验
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17)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无需文字—知识问题(1)
空间格局
乡下人不“愚”(2)
穷教授的孩子
乡下的孩子
对比→不一定“愚(3”
读书
知识
捉蚱蜢
学习能力
差异原因(4)
不需文字
没机会练习
没有识字环境
乡土社会无需文字(5)
面对面的社群(直接会意)
举例—脚声、声音—熟悉程度(6)
多种传情达意象征体系
表情/动作/声音(16)
足声、声气、气味(7)
指石相证、眉目传情(18)
有语言—不同群体语言不同群体(13)
辅助表情
直接接触
特殊语言(15)
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17)
不是唯一工具
群体越大,语言越简单
空间受阻(间接会意—文字)
文字的局限(乡土社会) 原目的:克服阻碍(8)
词不达意
间接接触
难尽合当时当地的圜局
讲究文法和艺术(对比口语不讲求文法—10)
缺陷—时空影响(9)→文字是不完善的工具(11)
总结全文—“文字下乡”应考虑乡土社会的本质
提出建议(19)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无需文字
知识问题
缘由
完成时间阻隔(1)
时间格局
记忆
乡土社会:时间间隔(2)
个人的今昔之隔
生于斯,死于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忘时
记忆多余(12)
社会的世代之隔
个别经验=世代经验
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记忆有限
特点:安定、历世不移(9)
发展程度:由生活需要决定(13)
乡土社会:稳定
生活:定型新闻名人×
记忆:无需文字
语言足够
同一戏文或影片
模子里刻出来的一套(14)
没有文字记载的需要(15)
现代社会:变动
生活:不定型新闻名人✓
需要外在象征
语言—文字
姓名录、通信簿
人和动物
人
学习
记忆
主观性特点(8)
根据生活的需要有所选择
象征体系:词
人跨越时间阻隔最主要的桥梁(6)
“词”“文”之别(7)
词—一切文化
文—不一定—乡土社会
方向
从特殊走向普遍
从当前走到今后
积累
个人经验
他人经验
社会共同经验:文化
记忆消失遗忘(4)
时间阻隔
动物
学习
记忆
新的生理反应
个别的经验,不能传递
前提: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16)
差序格局
因私害公
私
乡下佬最大的毛病(1
结果:一说公家—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2)
切入口: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3)
西洋社会
捆柴—团体格局(4)
人人平等(14
宪法观念(14)
家庭界限分明(5)
实际:权利问题(10)
乡土社会
同心圆水波纹—差序格局(7)
具体表现
界限模糊(5)
“家”的范围伸缩自如(6)
家庭关系(8)
以“己”为中心的网络交汇—一表三千里
根据生育和婚姻的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己”不同,亲属网络不同
地缘关系(9)
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贾府;苏秦
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画圈,即“街坊”—保甲制度
生活上互助的机构,婚丧嫁娶互帮互助
此社会单位不是团体,是个范围,具有伸缩性
特点:自我主义
“伦”
同心圆水波纹—儒家之“人伦”(11)
特点:重分别、重次序—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12)
孔子注重“推”(13)
先承认“己”,推己及人
克服于礼,克己即是修身
顺着同心圆的伦常,可以外推
绝不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己”(16)
以“己”为中心(14)
西洋的个人主义
平等观念,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中国的自我主义
道德范围可以伸缩
群体界限模糊不清
推己及人,中心还是自己
区别
杨朱、耶稣
原因
“群”“己”相对性—收放、收缩自如的社会范围(17)
“公”“私”相对性(18)
注重“克己”,不会“克群”
社会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
传统社会的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社会格局决定道德观念(1—2)
部落形态
团体格局(先有架子)
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3)
宗教观念
平等公道派生观念(4)
个人人格平等,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相等(5)
“代理者”
团体意志的执行人
由受统治者同意(6)
权利观念与宪法的产生(7)
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先有人)
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8)
亲属线:孝悌(9)
朋友线:忠信(9)
孔子之“仁”
谈仁虽多,语焉不详(10)
没有脱离私人间的道德因素(11)
具体的伦常关系—“仁”“天下”—笼罩性的道德观念(12)
欠缺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13)
“忠”字本质上是君私关系(14)
公私冲突—团体道德的缺乏(15)
结论
传统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16)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因私人关系远近而具有伸缩性(17)
总结
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类似于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18)
家族
东西方社会格局各有偏重(1)
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为重
现代社会:团体格局为重,差序格局不重
提出问题: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家”的性质(2)
乡土社会
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父系家庭(7)
结构比西方国家复杂(4)
家是“小家族”(3)
人类学中的“氏族(8)
家族包括家庭,家庭可以发展为家族(9)
人类学中的“家庭”
生育功能(5)
家庭经营的事务有限(6)
主要性质
家族—氏族—绵延、长期—政治、经济、宗教功能(10)
可大可小,单系的差序格局(11)
父子、婆媳主轴;夫妇配轴;排斥普通感情;女子三从四德(13)
夫妻情感的疏离(14)
西洋社会
团体性的社群【家庭也是社群】(7)
主要性质(12)
夫妇主轴
短期临时
生育功能
男女有别
引出话题
中国传统感情定向(1)
感情作用
文化角度—感情定向(定义)—心理学~社会学(2)
生理学—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3)
对社会关系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4)
社会稳定依靠“了解”,而不是激动性的“感情”(5)
两种文化模式(6)
阿波罗式(乡土社会)
亲密而熟习(8)
不阻碍:时间、空间(8)
阻碍:男女的两性差别(9)
男女相互了解的基本阻碍:性别的鸿沟(10)
稳定关系: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13)
隔离、经济和生育上分工合作
使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发展侧重于同性方面(15)
以“家族”代替“家庭”
同性原则高于异性原则(14)
缺乏两性求同,具有现世色彩(16)
浮士德式(现代社会)
求同过程:男女的共同生活的实质(11)
不以实用为目的(12)
两性恋爱会破坏生育事业(12)
结论:原因—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17)
礼治秩序
“人治”与“法治”
联系
“法治”是“人依法而治”(1)
实际应用—也有人的因素(2)
“人治”需要以法律为依据(3)
区别
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4)
本章话题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同于现代社会—无需规律(5)
中心论点: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6)
礼治秩序
“礼”的本质
“礼”有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7)
实质: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8)
“礼”的形成
传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传承—作用(9)
乡土社会—传统的效力更大(10)
道理论证—传统(好古)是生活的保障(11)
举例论证—特定条件下传统的有效性(12)
传统会使人产生敬畏之感(13)
传统→“仪式”→“礼”(14)
“礼”的主动性
长期教化中产生的主动服从—克己复礼(15)
与法律道德进行对比论证→主动服膺(16)
“礼治”特征
主动性(人们主动服从社会成规)、社会性、澄清误解(17)
前提:传统可以有效地应对生活问题(18)
结论: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19)
无讼
现象(1)
乡土社会:讼师
现代社会:律师
地位不同
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2) (诉讼专业名词的改变→社会性质的转变)
礼治社会
不知礼(重要性—道德教化):道德问题(4) 讼师:地位低
以球赛类比—礼治秩序靠大家对传统规则自觉的信奉与遵守(5)
乡土社会耻于讼事(打官司)(6)
纠纷调解多是一种教育过程(7)
乡村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某甲抽大烟(8)
调解、教化
孔子之话—“无讼”历史渊源(9)
调解、教化
知礼、克己修身—连坐
蜕变时期 理论:好现象(12)
事实:现行司法制度破坏原有礼治秩序,未有效建立法治秩序—特殊副作用(13)
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改革
冲击
法治社会
不知法,不可耻(3) 律师:地位高(重要性)
法律的作用—厘定权利(10)
律师—重要职业(必要性)(11)
侵犯了他人权利
刑罚
保护个人权利,社会安定
无为政治
对权力的两种看法(1)
社会冲突—“横暴权力”—压迫性→阶级斗争解决:国家政府无存(2)
社会合作—“同意权力—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分工愈复杂,权利愈大(3)
互相交割 错综混合(4)
权力是获取利益的工具(5)
关系经济利益(6)
横暴权力
自身利益
限制:(7) 被统治者—生产量>消费量(剩余不多)
中国社会是“有为”和“无为”的循环—农民起义(9)
“无为政治”产生原因: 皇权自身的维持(10)
农业帝国是虚弱的(8)
同意权力
高薪荣誉
小到“关门”(11)
总结(11)
权力机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实际上是“无为”政治
无为政治
养民
两种权力微弱
长老统治
人要遵守、学习社会规律
横暴权力×
非剥削、损己利人
同意权力×
未成年人未进入同意秩序
“长老权力”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利(1)
乡土社会的人都需要接受教化(2)
背景—社会继替(2)
内容—学习文化
权力发生于强制人遵守社会规律中(3)
目的—维护社会的同意秩序(4)
陶练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
过程—虽不民主,亦不横暴(5)
关系—教化者与被教化者之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6)
文化与政治之别(7)
原则
文化稳定—长幼尊卑
文化不稳定—亲子、师生
社会变迁—智力、专业、机会、长老失权(“教化权力”逐渐弱化)(11)
维持乡土社会秩序(8)
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有效保证(9)
长幼之序是亲属制度最基本的原则(10)
总结:乡土社会权力机构的特点—“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
血缘社会
血缘
意思: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血缘关系来决定(1)
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强弱(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2)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3)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4)
基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1)
特性(2)
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稳定—缺乏变动—社会结构静止
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替,职业、身份、财富、血缘继替
地缘和血缘
稳定社会: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不可分割(4)
人口不流动社会: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5)
人口的繁殖:血缘社群也会不断扩大和分裂(6)
乡土社会:地缘的分离不能割断血缘的联系(7)
血缘性的地缘社区的发展状态
没有血缘关系很难结成纯粹的地缘关系(8)
外客难入血缘网(9)
在村子里有土地
从婚姻当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寄居者【边缘人】的尴尬处境(10)
纯粹的地缘和现代都市
基础(16)
血缘—身份社会
地缘—契约社会
理性支配人们的活动
商业和地缘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街集”(14)
寄居者【边缘人】的尴尬处境(10)
亲密的血缘关系中充满着互相拖欠的未了的人情(11)
大多人情会破坏亲属的亲密关系(12)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冲突和竞争(商业)
商业产生的原因: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往来愈繁重,需要“当场清算”(13)
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15)
血缘结合→地缘结合(17)
社会性质的转变
社会化的一个大转变
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变动方式—变动速率慢,相对“静止”(1)
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4)
旧的方法有习惯的惰性
新的方法不是现存的
苏联(5)—变迁剧烈的社会
社会变迁(2)
社会变动得慢
长老权力更有势力
社会安定—时势权力不发达(6)
社会变迁慢到与社会继替相等—保持长老领导权(7) eg.儒家“孝”
领导阶层追上社会变迁速率—避免混乱(8) eg.英国
社会变动得快
“父不父,子不子”—长老权力缩小
不发生“反对”
“反对”成了“注释”,表面承认,结果口是心非(11)
名实分离
补::“反对”
同意权力
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
横暴权力
不能容忍
时势权力
不发生
社会结构的变动—源自它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3)
结论:名实分离随着社会变迁速率的提升而增加(11)
从欲望到需要
社会变迁
乡土社会—欲望
人类的行为
都有动机和目的,行为或活动是实现动机的手段(2)
动机内涵(3)
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欲望
过程(3)
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
探讨
人类依着欲望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持续(4)
举食物—人类的欲望(5)
总结
欲望—爱情、好吃(6)
意志
行为
总与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的发展相符合(6)
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北方人吃大蒜(7)
原因一:文化决定欲望(7)
符合生存条件,社会发展的文化留存 不符合的淘汰—病从口入(8)
原因二:欲望影响文化(9—10)
行为先于思想,欲望产生文化— 人类的行为—经验的积累—社会文化(9)孙末楠
乡土社会符合“欲望产生文化”的观点(10)
在乡土社会中,很多行为只是满足了不自觉的需要,并不能满足欲望(11)
不符合生存条件、社会发展(12)
社会变迁速率慢,从容试错(12)
社会变迁速率快,试错引发混乱(12)
现代社会—需要
自觉的生存条件(13)
欲望不是动机(13)
功能(13
客观理性(13)
计划行为(13)
知识造就时势权力(14)
长老权力—时势权力→权力更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