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U29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掌握肝素、香豆素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过量的治疗 熟悉抗血小板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熟悉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掌握促凝血药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编辑于2023-01-14 15:50:10 福建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抗凝血药
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肝素
特点
1.是一种硫酸化的葡萄糖胺聚糖的混合物,因与硫酸和羧酸共价结合而带大量负电荷,呈酸性。
2.口服不吸收,常静脉注射给药
3.抗凝活性半衰期因给药剂量而异
药理作用
1. 增强抗凝血酶III活性
机制:AT-III结构中含有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凝血因子IIa、IXa、Xa、XIa和XIIa-- 形成1:1复合物--上述凝血因子失活--抗凝作用
2.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II
3. 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4. 降血脂
使内皮细胞释放脂蛋白酶,水解血中乳糜微粒、VLDL
5.其他
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作用特点
注射用抗凝血药物,口服不吸收,采用静脉注射
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血作用
抗凝作用出现迅速
高分子量肝素抑制凝血酶活性,中、低分子量肝素作用于因子X
临床应用
1. 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治血栓的形成和扩大,尤其适用于快速抗凝治疗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主要适应症
早期应用,可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3. 体外抗凝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不良反应
1. 出血
主要不良反应,自发性出血
监测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1.5-2.5倍)
严重出血需缓慢静脉注射鱼精蛋白解救
2. 血小板减少症
5%,促进血小板因子4释放并与之结合
3. 过敏反应
4. 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骨折
禁忌症
肝素过敏
出血倾向
细菌性心内膜炎
活动性肺结核
消化性溃疡
低分子量肝素LMWH
特点
1. 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a,抗血栓作用强
2. 对凝血酶(凝血因子IIa)影响较小,引起出血不良反应少
3. 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较长
4. 相对安全,逐渐取代普通肝素用于临床
优点
1. 抗凝剂量易掌握,个体差异小
2. 一般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抗凝活性
3. 相对安全
4. 作用时间长,皮下注射每日1-2次
5.可用于门诊患者
常用制剂
依诺肝素(第一个上市的LMWH)
凝血酶直接抑制药
重组水蛭素
水蛭素是目前所知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与凝血酶以1:1结合使其灭活
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
口服不吸收,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临床疗效优于肝素,大剂量可引起出血,无有效解毒剂
维生素K拮抗药
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
作用维持时间长
体外无抗凝作用
对已具活性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血液循环中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耗竭后才出现临床疗效,因此药物显效慢
给予大剂量维生素K可逆转香豆素类药物的作用
临床应用
1. 心房纤颤和心脏瓣膜病所致血栓栓塞
常规应用
2. 髋关节手术患者
3. 预防复发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对需快速抗凝者应先选用肝素,再应用香豆素类进行长期抗凝
不良反应
1. 出血
中度或严重出血应给予维生素K或新鲜血液
必须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
2. 皮肤和软组织坏死
罕见
3. 胃肠道反应
4. 华法林可引起肝脏损害,并有致畸作用
双香豆素
新型口服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
血小板代谢酶抑制药
阿司匹林(环氧化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1.可使血小板中环氧化酶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乙酰化而灭活,从而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不可逆
2.对血管内皮细胞中环氧酶的抑制作用弱而可逆,对前列环素PGI2的形成影响小
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应用
1.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等
2.溶栓疗法的辅助抗栓治疗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
血小板活化抑制药
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临床应用
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度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
与阿司匹林相比,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腹痛等
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阻断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链激酶
作用机制
先与纤溶酶原形成SK-纤溶酶原复合物,使其中的纤溶酶原构象发生变化,转为SK-纤溶酶复合物,后者激活结合或游离于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使血栓溶解
临床应用
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在血栓形成不超过6h内用药,疗效最佳
不良反应
1. 出血,注射局部出现血肿
2. 过敏反应
C族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尿激酶
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
裂解凝血块表面上纤维蛋白,也可裂解血液中游离的纤维蛋白
出血是其主要不良反应(较链激酶轻),无过敏反应
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溶栓药
促凝血药
维生素K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1.维生素K吸收或利用障碍
阻塞性黄疽、胆瘘、慢性腹泻、广泛胃肠切除后
2.新生儿出血
3.预防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
4.口服过量抗凝血药所致的出血
不良反应
维生素K1静脉注射速度过快—颜面潮红、呼吸困难、胸闷、血压剧降等
应避免静脉注射或缓慢输注,一般以肌内注射为宜
维生素K3、K4口服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
较大剂量维生素K3可引发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