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地理(第二章)
八上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学习笔记,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特征以及气候基本特征两个部分。
九上历史时间线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公元前35世纪古埃及国家兴起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到19世纪拿破仑帝国建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总结,非常详细的思维导图,需要的自取。
八上生物第五、六章学习笔记,适用于预习、复习的参照。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
阶梯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
以青藏高原为主题
第二阶梯
2000~1000米
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为主
优势
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潮湿气候气流深入内流
沟通了东西部的水上交通
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主要地形区
山脉
东西走向
天山
阴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长白山
武夷山
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
祁连山
小兴安岭
巨大的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盆地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脉
南北方雨季差异
南方
开始早
结束迟
雨季长
北方
开始迟
结束早
雨季短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
气候复杂多样
0℃等温线: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活动积温:≥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温度带
中温带
高原气候区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干湿区
干旱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各地气候特征
东部:典型的季风区域
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去后
青藏高原:独特的山地高原气候
中心主题
河流和湖泊
外流
外流河:流入海洋的河流
内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
北方的河流
汛期较短
有结冰期
流量小
含沙量大
南方的河流
汛期较长
无结冰期
流量大
含沙量小
内流
内流河: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
内流区:内流河分布的区域
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水量小
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
湖泊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湖泊)
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洞庭湖
太湖
长江(我国第一大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域
特点
长度最长
流量最大
流域面积最广
上中下游分界线
上游:源头到湖北宜昌
中游:宜昌到江西湖口
下游:湖口到入海口(流入东海)
上中游特点
上游
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有许多河流和湖泊与长江联通
起到了天然调节作用
荆江河段
蜿蜒曲折
有“九曲回肠”之称
水流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下游
江阔水深,水流平缓
无封冻期
运输业
水能开发:三峡、葛洲坝、白鹤滩等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
主要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像巨大的“几”字
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上游:源头到内蒙古河口
中游:河口到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
下游:桃花峪到入海口(流入渤海)
上中下游特点
从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
水流湍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流出青铜峡之后流速减缓,冲积形成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流经黄土高原
当地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流经平原
河道变宽,流速减慢
泥沙在河床堆积,使河床高出地面,成为地上河
一部分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是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形成三角洲
遇到洪水容易决口
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
在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我国的自然灾害
分类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抗灾、减灾的首要目标:保护人身安全
旱灾区、洪涝灾区集中于我国的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