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华东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华东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包括:走进科学;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第2章生物的主要类群;第3章生物多样性;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5章地球。
编辑于2023-01-29 09:00:52科学 华东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
走进科学
1.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自然界中有无穷的奥秘,学习科学是非常有趣的。
2.科学是在探究过程中发展的,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基本方式,也是 我们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3.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如测量、记录、收集信息,建立科学档案等。
4.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是科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5.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第1章 地球上的生物
1.艳丽多姿的生物
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
观察陆生生物
陆生植物
生活都离不开土壤。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空气。
陆生动物
鸟类虽然可以在空中飞翔,但仍然要在陆地上觅食、筑巢,它们是一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化陆生动物。
动物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迷惑敌人。
观察水生生物
水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摇篮。
水生生物的结构一般比陆生生物简单。
水生动物
地球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适应它们的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体现出生物体形态和环境的统一,这或许就是生物体艳丽多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上的生物艳丽多姿,形态各异。生物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是和它生存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2.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独有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识别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能进行繁殖
生物不同于非生物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是能进行繁殖(reproduction),通过生殖产生后代。
生物具有应激性
地球上的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科学家将这些变化称为刺激,生物体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response)。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生物体都具有控制遗传(heredity)的物质,依靠遗传物质从父母向子女的传递,实现了遗传;
而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了生物的变异。
生物具有能进行繁殖、有生长和发育现象、具有应激性,以及具有遗传和变异等基本特征。
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本章学到了什么
1.地球上的生物艳丽多姿,形态各异。生物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是和它生存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2.生物具有能进行繁殖、有生长和发育现象、具有应激性,以及具有遗传和变异等基本特征。
3.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第2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
1.动物的主要类群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动物都以它们特有的生活方式适应着地球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
地球上的脊椎动物(vertebrate)约有5万多种,可再细分成鱼类(fishes)、两栖类(amphibians)、爬行类(reptiles)、鸟类(birds)和哺乳类(mammals)。
鱼类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
它们具有一系列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
许多鱼的身体呈纺锤形,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它的身体表面覆有鳞片,鳞片表面有一层黏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可以减少运动时水的阻力;
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侧线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
侧线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两栖类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动物都属于两栖类。
两栖类是由古代鱼类逐渐进化来的,同时它又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两栖类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发育为成体。
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两栖动物是变温动物,在环境低于7C时就进入冬眠状态。
爬行类
龟、鳄鱼和蛇尽管在体态和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都属爬行类。
它们的呼吸器官是肺,皮肤上有鳞片或甲,卵外包着坚韧的卵壳,需冬眠,属于变温动物。
鸟类
所有的鸟都有羽毛,大多呈纺锤形,前肢演变为翼。
鸟类骨骼中空,能减轻自重,有利飞行。鸟没有牙齿。
鸟的喙和脚有多种形态,以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鸟是恒温动物,体温大约在40C左右。
哺乳类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后代。
虎、狮子、狼等动物,以猎食其他动物为生,属食肉类。
牛、羊、马等动物趾端增厚形成蹄,是有蹄类。
鼠、松鼠等动物的门牙一辈子都在生长,它们是啮齿类动物。
猩猩和长臂猿等动物的脑高度发达,与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属于灵长类。
蝙蝠是善于飞行的哺乳动物,但它们的翼与鸟类不同,翼上没有羽毛。
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外形上已特化成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组成,它们是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很小,有的只能用微米来度量,要借助于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构造。
腔肠动物
水螅、海葵、海蜇和珊瑚虫都属于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涡虫、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扁形动物,它们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以寄生的方式生活。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呈圆柱形的身体,由许多体节联合而成,消化道和神经系统贯穿身上所有的体节。蚯蚓、水蛭(蚂蝗)属于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个大家族,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有10.8万种。它们的身体柔软,大多有一个石灰质的外壳。河蚌、乌贼(俗称墨鱼)、蜗牛都属于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类的4以上。
这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外部表现不同程度的分节,所有成对附肢也分节。比较常见的有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和昆虫类。
棘皮动物
所有的棘皮动物都生活在海中,身体表面有棘。海星、海胆、海参、海百合等都属于棘皮动物。
2.植物的主要类群
自然界的植物种类繁多,已被人类认识的约有35万种。根据繁殖方式,人们把它们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spermatophyte)。
种子被果皮包裹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有真正的花和果实,种子藏在果实里。人类种植的粮食、蔬菜、果树等大多是被子植物。
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可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类:具有一枚子叶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如玉米、水稻;具有两枚子叶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如大豆。
依靠种子繁殖,但种子是裸露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gymnosperm)。
松树和杉树也属于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
海带是生活在海水里的藻类(algae)植物。
地球上现存的藻类约有30000多种。如果根据它们的颜色划分,藻类可分为三类:绿藻、红藻、褐藻。
苔藓植物(moss)的高度通常为l~3cm。
蕨类植物(fern)大约有12000多种。
不用种子,而用孢子繁殖的植物,我们把它们称为孢子植物(cryptogamae)。
3.细菌和真菌
细菌(bacteria)约有2000多种,分布极其广泛,无论在土壤里、水和空气中,或在人和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存在。
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真菌(fungi)有十几万种。
大多数真菌由许多单细胞的菌丝构成,有成形的细胞核。
酵母菌可以用于酿酒。
青霉菌可以提取青霉素。
霉菌中的曲霉可用于生产酱和酱油。
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大型真菌,大多可供食用,有的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4.生物的分类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物种多达数百万种,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对生物进行科学的分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生物分类的方法
生物的分类实际上是将生物物种进行归类。
生物的分类单位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异,对生物进行分类,并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了分类的等级。
在分类阶层系统中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等级越低则包含的生物物种就越少,但彼此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多。
制作校索表
检索表是采用特征对比的方法鉴定生物的工具。
检索表的应用则是从两个相互对应的特征中选择其中一个符合的特征,放弃另一个不符合的特征,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本章学到了什么
1.依据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五类。
3.无脊椎动物可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4.依据繁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分成种子植物和抱子植物。
5.种子植物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6.被子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7.抱子植物可分为藻类、苔蘇、蕨类等类群。
8.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
9.生物分类是对生物物种的分门别类。
10.生物分类可依据检索表,确定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3章 生物多样性
1.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同种生物是很相像的,它们能够相互交配并繁殖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是地球历史上经过千万年进化的产物,都是唯一的,一旦丧失便无法挽回。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重要体现。
在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是热带雨林、珊瑚礁和热带湖泊。
自然界的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同种生物的差异性
人的性状差异
指纹
人的手指皮肤上有许多纹路。
将指肚在印台上压一下,然后印在白纸上,便显现出手指纹路的印迹一一指纹。
人的指纹有多种图形。
地球上所有人的指纹都不相同。
血型
地球上的人有四种基本血型:A、B、AB和O型。
人作为动物的一个物种,物种内也是有差异的。
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
3.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的环境。也就是说,仅仅是不滥捕或滥伐野生生物是不够的,还必须还给它们良好的生存空间。
大熊猫在呼唤
大熊猫这个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已经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在中国,还有哺乳动物如金丝猴、东北虎、华南虎、白鳍豚,鸟类如朱鹮、丹顶鹤,鱼类如中华鲟,无脊椎动物如金斑喙凤蝶等256种;
在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哺乳动物406种,鸟类593种,鱼类242种,爬行动物209种,至于其他低等动物更不计其数。
自公元2000年以来,地球上许多野生动物已经灭绝,如已有106种哺乳动物和127种鸟类灭绝。
物种的丧失速度目前已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种。依此下去,到21世纪末,现存物种的五分之一将会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是要树立保护意识。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将保护生物物种和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要将保持、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
生物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包括食用生物资源、药用生物资源、观赏生物资源、工业原料生物资源等。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本章学到了什么
1.生物物种是指能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生物多样性还体现在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上。
3.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职责。
4.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将保护物种和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和移地保护(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还必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生物体
生物体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个体,是地球上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自然界的生物种类非常多,有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它们的个体被统称为生物体(organism)。
动物体以人体为例,身体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四个部分。
1.头部
高等动物的头部一般位于身体的前端,通常长有眼、鼻、口、耳等器官。
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从外界捕获信息,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2.颈部
颈部位于头部与躯干之间。
3.躯干
躯干是动物体的主要部分,通常呈近似的圆柱体形或扁圆柱体形。
4.四肢
许多动物的躯干上长有附肢,附肢的功能是使身体能运动。
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的附肢发生了演变,如鸟的前肢演变成翅,海豚的前肢演变成鳍状肢。
有些动物有许多附肢,如河虾、蜈蚣、蜘蛛等。
还有一些动物没有附肢,如蚯蚓、蛇等。
植物体
它们的个体都由根、茎、叶等器官组成,到繁殖阶段它们能开花、结果,形成种子。
孢子植物中的藻类和苔藓植物的个体则没有真正的茎、叶,而且根为假根;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如银杏)的个体也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却没有真正的花。
地球上的生物,除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真菌、细菌和病毒,它们的结构比较简单。
2.细胞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1.细胞壁
细胞壁(cellwall)是植物、真菌和细菌细胞的特有结构。在显微镜下它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
2.细胞膜
细胞膜(cellmembrane)是细胞最外面的一层极薄的膜,它的厚度仅有10nm,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实际上是细胞与其外界环境界面的影像。
3.细胞质
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黏稠状物质。
4.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细胞中最大的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
细胞的形状
细胞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除长方体形、球形外,还有圆盘形、星芒形、长纤维形、纺锤体形等。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celldivision),才能使自己的细胞数目增加,身体长大,才能繁殖后代。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而且还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
3.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不同组织的联合形成器官,由不同的器官构成生物体。
组织
生物体的组织就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器官、系统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就是器官(organ)。
多细胞生物体内许多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生理功能,这些器官就组成了一个系统(system)。
人和高等动物有8个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本章学到了什么
1.生物体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个体,是地球上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的重要工具。
3.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细胞的细胞膜(影像)、细胞质和细胞核。与动物细胞相比较,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央液泡;细菌细胞有细胞壁,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或称只有拟核。
4.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长大。
5.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组织是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7.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系统是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集合体。
8.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
第5章 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我们居住的地球(Earth)是个球体,地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赤道(Equator)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圆,周长约4x104km。地球的表面积约5.1x108km2。
2.地球仪和经纬网
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确定地面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globe)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
地球自转时,旋转围绕的轴线叫做地轴(earth's axis)。
地轴通过地心并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端叫北极(North pole),另一端叫南极(South pole),合称两极。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
在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meridian),也叫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每一条经线和纬线都有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Greenwich)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本初子午线(primemeridian),即0°经线。
从0°经线向东的180。为东经(E),以西的180。为西经(W)。
人们把赤道定为0。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称为北纬
(N),北纬90°就是北极。
赤道以南的纬度称为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3.地图和平面图
地图上的符号和注记
地面上的山川城镇等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用各种符号表示。
地图符号(mapsymbol)是传输地理信息的特殊语言,从外形看有点状(如城市)、线状(如河流)、面状(如湖泊)之分。
地图上的注记,有的表示地名(如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如8844—示海拔,单位为m)。
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名称,常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来表示。在地图中用图例(maplegend)说明各种地图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地图上的方位
地图上的方位(azimuth)包括方向和位置。
在大区域的地图上(如世界地图、大洲地图)一般应以经纬线来判定方向,用经纬网定位置。
在小区域的平面图上(如公园、校园),一般面对地图,上方为北、下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地图上的比例尺
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的面积很大,只有缩小之后才能表示在面积较小的纸面上。
比例尺(scale),也叫缩尺。
相同图幅,地图的比例尺越小,其覆盖的范围就越广,表示的信息比较简略;
反之,地图的比例尺越大,其覆盖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信息比较详细。
现代技术与地图测绘
航空摄影测量
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和卫星通信网络
“奋进”号载人航天飞船
平面图
平面图(plan)用于绘制地球表面的小块地区,其半径不超过25km,因而可不考虑地球球面曲率的影响,把这一块地面当作平面来绘制。
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需要测量距离和定比例尺,定方向和标示方向,标示地物和定符号。在上方为北的平面图上,一般不标示方向。
本章学到了什么
1.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km。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赤道周长约40000km。
3.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可用以查找各地的经纬度,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4.地球自转时的绕转轴叫地轴。地轴的两端称为两极,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端是北极,另一端是南极。
5.在地球表面连接两极的线叫经线。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定为0°经线。0°经线向东的180°为东经(E),向西的180°为西经(W)。习惯上以20°W与160°E划分东、西半球。
6.地球表面的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0°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N。北纬90°是北极,赤道以南的纬度为南纬(S),南纬90°是南极。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7.利用经纬线交织而成的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经纬度位置。
8.根据地图上的图例,熟悉常见的地图符号及其含义。知道地图上各类注记的特点。
9.在常见的地图上定方位。根据经纬线定方位。
10.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量算实地水平距离。
11.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1.火山与地震
火山
坚硬的岩石底下有岩浆在活动着,岩浆是沿着地壳(earthcrust)中的裂隙喷涌出地面的。
地震
地震(earthquake)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其中被人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平均每年有十多次。
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而造成的。
发生地震怎么办
1.在家中关闭燃气,熄灭火炉,切断电源。如果来不及跑到室外,应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或者到牢固的桌下、床下躲避。
2.在学校里切莫慌乱,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椅或结实物体底下;在地震发生后用书包保护头部,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到空旷地方。
3.在街道上应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或广场躲避。在野外,要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河谷地带,正在行驶的车辆要立即在空旷处停车。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世界上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分别称为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2.海陆的变迁
地图上的发现
地壳运动的规律是非常复杂的,板块构造学说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3.千姿百态的地形
岩石的风化
除了地震和火山会使岩石发生破裂以外,昼夜的气温变化会使岩石热胀冷缩而发生崩裂;
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的时候,由于体积增大也会使岩石胀裂;
另外,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破碎。
流水的作用
风的巨大力量
人和生物也在改变地形
本章学到了什么
1.在地球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引起地壳的运动和地形的变化。
2.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地球内力作用下,地形发生剧变。
3.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这与板块分布有关。
4.由大陆漂移假说发展而来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1)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
(2)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
(3)板块交界地带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5.气温变化、流水、风力和生物等因素也会导致地形变化。
6.人类逐渐认识地形变化的原因,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第7章 地月系
1.地球的运动
地心说和日心说
哥白尼在临终前完成和出版了他的不朽之作《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证明了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同时还在沿着以太阳为中心的轨道不停地绕转。
地球的自转
我们生活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rotation)o
2.昼夜与四季
昼夜的形成
当地球绕着地轴旋转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就被照亮,这半边地方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地方见不到太阳光,就处在黑夜。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每转一周,称为一个周期(period),1个地球自转周期=1日。
四季的形成
随着地球的公转,对于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中不同的日子所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是不同的。
3.月球与月相
月球的概貌
月球(Moon),又称月亮,是天空中除太阳以外最引人注目的天体,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球。
月球的运动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自西向东环绕地球公转,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1km。
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的计时单位,叫做“月(month)”。
月相的成因
月球相貌的变化叫月相(Phaseofthemoon)。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章学到了什么
1.“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不动的,是世界万物的中心,这种错误观点,被教会统治者利用,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揭示了地球只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普通行星这一科学真理,使得科学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从此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2.地球、月球的运动及产生的天文现象。
3.由于月球在绕地球公转,地球又在绕太阳公转,因此,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当日、月、地三者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时,在朔日前后就可能产生日食;而当日、地、月三者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时,在望日前后就可能产生月食。
第8章 星空世界
1.观天认星
变化的星空
地球在不停地绕着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但我们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这种运动,所看到的却是整个星空中的日、月、星辰不断地自东向西在旋转,每天都在东升西落一次。
地球除了自转,还在椭圆形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恒星和行星
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的相对位置似乎总是保持不变,我们把这些星叫做恒星(star)。
几颗亮晶晶的星却每晩改变着自己的位置,在天空中穿行,它们就是行星(planet),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颗行星。
星图和星座
国际上把这种通用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座(constellation),并把整个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
2.太阳
发光发热的太阳
太阳(Sun)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恒星世界的代表,它是一个从里到外熊熊燃烧着的大气体球,太阳不断地向外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能。
太阳每年提供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一年中全世界发电总量的86000倍。
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它的半径约为6.955x105km,太阳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称为日地距离,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496xl08km。
太阳的表面活动
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是它的表面,叫做光球,光球的温度约为6000C,比沸腾的钢水温度还高两倍多。
太阳与人类
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是其他恒星都无法比拟的,没有太阳提供的光和热,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将绝灭。
3.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solarsystem)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satellite),以及许许多多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太阳系的主要部分是八大行星,按照它们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排列,分别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太阳系小天体
太阳系中还有许多质量很小的天体,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最主要的有三类:小行星(asteroid)、彗星(comet)和流星(meteor)。
4.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银河系的组成
银河系内有2x1011~3x1011颗种类繁多的恒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极其普通的恒星,太阳位于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3万光年,靠近银河系对称面的地方。
银河系的结构和形状
银河系基本上由银盘、银核和银晕三部分构成。银盘是银河系的主体,银盘是一个中间厚、边缘非常薄的扁盘,直径约为8.2x104光年,中间厚度约为4.2X103光年。
银河系的形状主要是指银盘的形状。
河外星系
星空世界中存在着数以千亿计的恒星系统,通常我们把银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galaxies)。
本章学到了什么
1.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夜晚星空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看到的星空图像是不同的;在地球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观看到的星空图像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季节晚上的同一时刻观看到的星空图像也是完全不同的。
2.星空中绝大多数的星星是恒星,只有少数几颗不断移动位置的行星。恒星是本身会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3.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除水星、金星外,其余的大行星都有数量不等的卫星围绕着主行星自西向东旋转。太阳系内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小天体,大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都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沿着各自的轨道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
4.宇宙是浩瀚无际的,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尺度为137亿光年。宇宙中包含有数以千亿计的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星系,包含有2x1011~3x1011颗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典型的恒星,而地球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