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1,中国电影史,分为尝试时期,探索时期,商业竞争时期。变革时期,非常时期。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哦~
编辑于2022-11-03 18:02:09中国电影史
港台电影
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
再探索时期(1977--1992)
禁锢时期(1966--1976)
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丰收时期(1945--1949)
非常时期(1937--1945)
突变与低潮
背景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电影创作者四分五散
时期
抗战爆发(1937-1938)
新闻纪录片为主《卢沟桥事变》
武汉时期(1937年底-1938.10)
故事片《八百壮士》
重庆时期(国民政府撤离--1941皖南事变)
故事片兴盛时期
《塞上风云》《中华儿女》
停顿与复苏时期(1941-1943)
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 反共浪潮再兴起 政府下令禁止拍片
地域
国民党统治区
包括武汉时期和重庆时期
中制
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进入
《民族万岁》新闻纪录片
阳翰笙
《八百壮士》《青年中国》《塞上风云》(当时中国唯一表现少数民族地区抗日)
充满了斗志和现实主义风格
应云卫
《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导演)
朴实富于变化
史东山
《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还我故乡》等
坚持爱国抗日和大众化的叙述风格
写实化、通俗感、宣传性
万氏兄弟
抗战动画片《铁扇公主》抗战音乐
中电
《卢沟桥事变》纪录片
孙瑜
《火的洗礼》《长空万里》(空军作战0
积极浪漫主义,着眼于故事主题的积极和对现实的艺术感召力
沈西苓
《中华儿女》(最后一部)四个短片构成,故事链接用一个人的报告
城市青年生活转向对敌抗战
西北影业
阎锡山创办
优秀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
《风雪太行山》贺孟斧
《老百姓万岁》(未完成)沈浮
抗日根据地(延安电影)
主要以纪录片为主《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
吴印咸《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拍摄画面清晰
租界区(孤岛电影)
上海孤岛 1937年11.-1941.12
古装片
新华公司
《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卜万苍导《貂蝉》卜万苍
《孔夫子》费穆
《铁扇公主》万氏兄弟
1926我国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
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短动画片《骆驼献舞》
艺华公司
《楚霸王》
“用古人的酒,浇自己的块垒”注入作者强烈的现实情感
时装片
商业类型
类型丰富 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戏曲片动画片等
喜剧
《王先生吃饭难》汤杰唯
沦陷区
东北“满洲映画协会”1937 (日本国策电影主要生产地)
《壮志烛天》日伪改直接国策电影为间接和娱民电影
华北
新闻专题片和纪录片
上海
大中国题材的中国电影政策
《万世流芳》鸦片战争为题材,转移中国人对日情绪
总体上既是为日本侵略服务,也是日本进行文化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产物
香港电影
原多以粤语为主,封建色情恐怖,中制公司办的大地影片公司,推动国语故事片发展
《孤岛天堂》蔡楚生《前程万里》
《白云故乡》司徒慧敏
爱国热情+商业化
变革时期(1932--1937)
兴盛与高潮
背景
1、九一八事变,民族意识觉醒。中国电影开始在内容和思想上谋求出路
2、有声电影的出现开始探索声画关系
3、中国电影人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影经验和理论。影片外在形式发生变化
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左翼)
1933爱国为共同目标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 郑正秋,孙瑜,史东山等等
1、剧本的投入
2、左翼人物进入
3、杂志刊物发表
4、引进苏联电影理论
阶段
1、兴起和高涨
1932--1933 抗日为主题
《大路》《小玩意》《渔光曲》《春蚕》《女性的呐喊》《三个摩登女性》
以“艺华”为标志,国民党进行剪刀运动
2、曲折发展
1933-1934
电通影业公司成立,有声片
硬软性电影的斗争
软性电影
主张艺术至上、纯艺术、纯娱乐 、电影本质、强调趣味和美感
刘呐鸥为代表
是一股在新兴电影运动中响应国民党主流意识,打着艺术至上和娱乐的文化逆流
利于艺术水平提高,但局势上不符合时代
硬性电影
夏衍、王尘无等左翼影评小组
政治主题,现实主义原则
《神女》《桃李劫》
3、国防电影运动
1936-1937
强调反帝,坚持深入现实生活,坚持现实主义和艺术结合
《十字街头》《压岁钱》《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壮志凌云》《狼山喋血记》
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
评价
1、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
2、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
3、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4、大大提升了电影的创作质量
有声片代替默片
无声片进入成熟阶段 内容转向民族、阶级
默片特点
1、叙事功能突出
2、相对完整的故事内核
3、默片叙事语法不够完备,字幕的使用
4、单个镜头的内部表现,缺乏调度
默片优秀代表
1、夏衍《狂流》《春蚕》
2、田汉《三个摩登女性》《女性之光》
3、孙瑜《小玩意》《大路》
4、蔡楚生《渔光曲》《新女性》
5、吴永刚《神女》
6、费穆《城市之夜》《天伦》
有声片
1936-1937 《压岁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等
以对白的出现作为有声片的标志
电影公司的变化
明星公司
夏衍
《狂流》、《春蚕》(散文式的纪实)《压岁钱》《时代的女儿们》《风云儿女》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程步高
导演
《春蚕》开中国故事片的记录风格
张石川
商业性
《压岁钱》
洪深
关注都市生活,题材多样
《劫后桃花》
郑正秋
顺应时代潮流
《姊妹花》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电影民族化叙事的基本策略
李萍倩
沈西苓
《女性的呐喊》《十字街头》等
创作特点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显示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
多有声片
联华公司
进步
田汉
《三个摩登女性》《黄金时代》《风云儿女》
激进派转为革命浪漫派:反应阶级矛盾和民族抵抗
卜万苍
田汉合作者之一。《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在艺华合作拍《黄金时代》
细腻,舒缓的表现人物和情感的特点
孙瑜
《小玩意》《大路》
以劳动人民为题材,细节和动作刻画人物“银幕诗人”
反映抗日
孙师瑜
《新女性》(剧本)
比喻手法,充实严谨
电影歌曲创作者《渔光曲》《大路歌》《牧羊歌》(我国第一首儿童歌曲》
蔡楚生
《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小资情结后转为抗日《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
生活细节细腻,含泪的笑和滑稽造型成为独特标志
平民意识和时代意识结合最出色的代表
但杜宇
追求唯美
保守
吴永刚
《神女》无声电影高峰《小天使》《浪淘沙》《壮志凌云》(国防电影)
费穆
《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天伦》
对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探讨
宗教式的情调和舒缓的情绪
朱石麟
《归来》《慈母曲》
家庭伦理剧,情节起伏有致,结构紧凑,叙事含蓄清丽
沈浮
喜剧为主
《天作之合》
天一公司
商业娱乐片 有声片《生机》《飞絮》《飘零》《挣扎》(邵醉翁)
汤晓丹
《飞絮》《飘零》重情节重叙事重节奏
艺华公司
阳翰笙
《逃亡》
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充满战斗性,戏剧式的剧作特点
软性电影
电通公司
袁牧之
”千面人“主演《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都市风光》(音乐轻喜剧)《马路天使》(多层面叙事)有声电影艺术巅峰
“为小人物画像”
司徒慧敏
录音师
为有声电影的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应云卫
话剧《怒吼吧!中国》《桃李劫》
朴实自然,光影声音的利用独特
新华公司
史东山
本时期深刻触及社会问题
《女人》《人之初》《青年进行曲》
马徐维邦
“恐怖大师”
《夜半歌声》商业化宣传成功案例
进步倾向 时代和经营所需 更偏于自我爱国情感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背景
政治:军阀割据,革命力量发展,共产党强盛,国共对立
经济:盈利是生存法则,“小投入,大产出”的经营法则
社会:大众社会心理趋同,娱乐功能被强调
观众:寻求新题材,新类型
古装片到武侠片、神怪片的竞争浪潮
天一公司开古装先河《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
古装片
主要是搬用或仿照戏曲行头
题材多为爱情片,才子佳人式《木兰从军》《西厢记》
1928明星公司《火烧红莲寺》开武侠片
武侠片
1927--1931年间以武侠内容为主要剧情的影片,包括含有神怪的
连集拍摄和影像特技
”国片复兴运动“
罗明佑
华北电影公司和民新提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联华公司具有垄断性质的现代企业
新派(明星、天一 旧派)
孙瑜
清新浪漫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中国第一部歌曲配音片
卜万苍
《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
阮玲玉
明星公司
1929年后重回人间世俗题材
《爸爸爱妈妈》等
第一批有声片的拍摄《歌女红牡丹》穿插了四段戏曲
天一公司
1931开始有声片尝试《歌场春色》
探索时期(1924--1927)
尝试与探索
背景(自觉阶段)
20c20s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新旧文化摩擦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商人投资热情高涨
表现
电影事业兴盛
创作数量大增
各式人才投身电影业
各电影公司
明星公司
1922-1937
原以张石川的“处处唯兴趣是尚”后改为郑正秋“营业主义加一点良心”的正剧
创作演变
早期 娱乐滑稽片 《掷果缘》(劳工之爱情)
1923《孤儿救祖记》开社会片先河 1924《玉梨魂》(鸳鸯蝴蝶派) 社会问题和妇女问题
张石川(导演)
主要从商业角度看待
第一部长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黑籍冤魂》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早期创作滑稽短片 开始关注镜头变化如:《横冲直撞》1922《劳工之爱情》(受美国“棍棒喜剧”影响,卓别林)
社会片大多以批判遗产和其他封建习俗为主题
平面构图、水平线构图 、景别以中近景为主。(连环图式)造就明星演员 开创了中国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
郑正秋(编剧)
“戏剧”引入中国 准确把握观众心理
洪深曾总结:1、人生阅历、经验丰富2、尊重观众心理3、对于演员的精确鉴别
20世纪明星公司教化社会方向的代表,题材多选择家庭伦理和妇女生活,善于以曲折起伏的人生命运来演化一段动人的故事。
《小朋友》30年代《自由之花》《女儿经》《姊妹花》
包天笑(编剧)
《空谷兰》《良心复活》
张石川将他包的《苦儿流浪记》(小朋友)搬上银幕,标志着“通俗文学”引入明星公司
洪深
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第一次以“景"为单位,更强调镜头的作用(侯曜《弃妇》)标志中国电影文学剧本的起点
题材多以爱情为主《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爱情与黄金》
“本事”包括基本情节、人物和动作说明以及”字幕说明“
长城派
拍问题剧,提出中心问题,直面当时社会现实,反对粗制滥造
留学派建立 知识分子构成
侯曜
“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多受易仆生戏剧影响
《弃妇》1924《一串珍珠》1925《春闺梦里人》1925
妻子濮舜卿 中国第一位电影剧作者
1927年离开长城
程步高、杨小仲、孙瑜都后加入
1927《哪吒出世》参与到武侠片之中
神州派
留学派建立 追求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强调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受知识分子追捧,宣传人情和人性
反对粗制滥造,描写情感见长,多写男女之情
《不堪回首》《难为了妹妹》(李萍倩导演)《花好月圆》
李萍倩
《难为了妹妹》
民新影片公司
香港迁到上海
黎民伟
纪录片 构成一大特色
中国纪录片之父
欧阳予倩
《玉洁冰清》(卜万苍导演)《三年以后》《天涯歌女》
受戏剧影响较多,多以再现舞台中心场面规范镜头
侯曜
1926加入
《和平之神》《西厢记》《木兰从军》
田汉的试验
南国电影剧社
《到民间去》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欧化 1925
陆洁、顾肯夫、陈寿荫等 接受过西式教育
《人心》《探亲家》(王云龙,涉及到布景,民族自我认知问题)
天一公司
尚古 尊奉传统道德,重视娱乐化
邵醉翁
《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
中式布景 认同中国传统伦理
注重市场营销
上海影戏公司
唯美
但杜宇
《弟弟》《传家宝》
故事情节简单,追求银幕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
史东山
《杨花恨》《同居之爱》《盘丝洞》
“影戏观”
定义
20世纪初期开始,电影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一套创作方法和风格,形成一种传统,对以后的电影产生了影响。
特点
1、社会教化
道德功能,改良社会
2、戏剧性
矛盾冲突巧合
3、情节性
讲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的统一
4、场面性
固定机位拍摄故事,从观看戏曲的角度看电影
评价
1、强烈的商业功利状态
2、娱乐化的技巧探索
技术技巧的探索,镜头剪辑技术的简单运用
3、对时代政治的趋避态度
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艺术规律,只为迎合市民的欣赏趣味进行编造
尝试时期(1905--1923)
萌芽初创
欧美电影的传入
1895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早期的电影放映市场还是掌握在西方人手里)
1908年雷玛斯虹口大戏院等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 任庆泰《定军山》(戏曲片)
揭开中国电影制片第一幕
谭鑫培
1909火灾止步
商务印书馆是20世纪中国文化事业的主宰者,承担了在戏曲纪录片的基础上开拓中国电影的任务
1916 开始拍摄电影
商务影戏部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开办的电影机构,开创的规模性经营。
题材:风景、时事、教育、古剧(戏曲片)、新剧(故事片)
戏曲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梅兰芳
短故事片 任彭年 滑稽剧
戏曲与电影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
是一部对于封建买卖婚姻习俗的不合理性提出讽刺的片子。体现了改良社会,教化群众
1913 香港 黎民伟《庄子试妻》
严姗姗 中国第一位女演员
中国纪录片之父
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
《黑籍冤魂》奠定基础 脱离舞台限制,出现跳接等艺术手法
1921《阎瑞生》杨小仲、任彭年《张欣生》(实事影片)
1922《海誓》但杜宇(爱情片)
1922《红粉骷髅》(侦探片)
大多效仿美国侦探片,电影的商业化和类型化倾向美国
1923《孤儿救祖记》(家庭伦理正剧)
确立了明星公司的中心地位 郑正秋、张石川
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确立
中国电影尝试阶段结束,自觉探索开始
但杜宇的长故事片,以都市青年爱情为内容
但杜宇
“本事”(故事梗概)
挖掘人物心理
注重镜头和剧情之间的关系 追求电影形式
商务影戏部 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