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基础知识整理,包括:法西斯主义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编辑于2023-02-12 19:10:22 山东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意: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1936-37,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形成)。
日: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通过兵变)。
经济危机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美国:对外转嫁危机、以邻为壑,对内实行新政
罗斯福新政
原因
1.经济实力雄厚。2.民主相对完善。3.苏联计划经济提供借鉴。
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
基本做法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主要内容
1.帮助银行建立信用、保证存款安全。2.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3.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
1.放弃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经济。2.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影响
积极:1.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2.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借鉴。
消极: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英法:转嫁危机、以邻为壑
德意日等:对内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法西斯主义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
德、日两国军国主义传统,法西斯势力兴起
导火索:经济危机激化各类矛盾,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成为法西斯的帮凶
表现:1.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此举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2.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强烈不满,复仇主义强烈
欧洲集体安全计划失败
主要过程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3.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4.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5.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6.1942年1月,以美苏英法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关键: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敌人)。7.1943年,意大利投降。8.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重要战役
转折点
太平洋战争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942.6.4-6.7)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北非战场转折点---阿拉曼战役(1942.10.23-11.3)
反攻
欧洲
库尔斯克战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1943.7.5-1943.8.27)
诺曼底登陆(1944.6.6;这一天被称为“D日”)
亚太
瓜岛战役(1942.8-1943.2)
影响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3.苏联虽然经济上略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5.二战期间科技的发展为战后新科技革命奠定基础。6.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背景
1.各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反法西斯战争胜券在握,各大国开始谋划自己在战后世界中的位置。
重大会议
开罗会议(1943.11)
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
雅尔塔会议(1945.2.4-2.11)
波茨坦会议(1945.7.17-8.2)
在以上四地及其他地区召开的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2.规定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3.承认朝鲜最终独立。4.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5.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力。6.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7.成立联合国。
实质
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美苏两分天下,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评价/影响
进步性
1.有助于打败法西斯,尽快结束战争。2.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3.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4.为战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性
1.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2.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隐含众多矛盾。3.局部战争不断,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
瓦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联合国的成立
时间及组成:1945.10.24;由主权国家组成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大国一致”
意义:1.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体现大国的协调与合作,突出大国的责任与作用。
至此,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