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思维导图,包含19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运动、巴黎公社、19世纪后期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等内容,内容相对还是比较喜欢详细的,大家可以借鉴。
编辑于2023-02-18 02:08:14 广西壮族自治区
社会主义
早期工人运动
背景
工人境况悲惨
斗争方式
1.对社会经济的盲目性破坏——卢德运动
2.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斗争
英国工人运动
1829年,工联成立
1834,各国工会团体成立全国各行业总工会
1836,英国宪章运动
背景
1.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
2.工人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过程
第一次情愿书
全国宪章协会的成立,实际上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雏形
第二次请愿书
1842大罢工
第三次情愿书
衰落原因
客观
1.在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时会发生,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通过不断改革,工人生活改善
2.英国资产阶级可以将从殖民地剥削的超额利润改善熟练工人的生活
3工人要求的政治经济变革还没有成熟的历史条件来实现
主观
1.工人阶级没有达到足以担任这些任务的水平 ,缺乏组织性,没有统一政党,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意义
1.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2.对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3.宪章派也为当时的英国劳动人民争取到了一些权利,如1864谷物法的废除,1847年的10小时工作制
4.为其他地方的民主运动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法国工人运动
1831、1834两次里昂工人起义
德国工人运动
1844,西里西亚织工大起义
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理论
1.历史发展具有规律
2.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
3.对未来的设想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理论
产生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固有矛盾逐渐暴露为科学认识其本质趋势提供了可能
2.姿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阶级政治前提
3.工人运动为革命理论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空想社会主义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5.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
思想体系
1.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创立
2.剩余价值学说的萌生
3.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发展
成果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
意义
1.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2.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3.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4.驳斥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污蔑,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
19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运动
背景
1.1848年革命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2.1848后资本主义虽然进入了经济繁荣年代,但仍然摆脱不了它的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特点
1.国际性
2.非马克思社会主义派别严重影响工人运动
主要活动
第一国际
活动
1.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进行的经济斗争
2.努力将各国工人阶级斗争联合起来,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和进步活动
3.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
4.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不同的思想主义和反对运动
蒲鲁东主义
内容
1.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主张建立小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2.共产主义消灭一切私有制是违反独立的
3.社会经济方面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
4.政治上主张无政府状态,反对社会革命和政治斗争
反对活动
1.1866年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错误观点遭到批判
2.1868比利时布鲁塞尔大会,提出保存小土地所有制主张,彻底失败
巴枯宁主义
内容
1.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
2.主张用暴力革命立即消灭国家,鼓吹暴力革命
3.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欧洲非工业区影响最大
反对活动
1.1869巴塞尔大会,巴枯宁分子没有一人被选为总委员会,阴谋篡权失败
2.1872海牙召开代表大会,巴枯宁及其追随者开除出国际
解散
1.各国政府的迫害
2.内部人员的背叛
英国工联领袖、总工会委员会奥哲尔宣布退出总委员会
右派蒲鲁东主义拖轮等人公开投向反动政府怀抱
巴枯宁分子令立组织
3.第一国际的解散
历史意义
1.用无产阶级团结思想教育了各级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2.通过批判错误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培养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为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基础
巴黎公社
背景
阶级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工人生活及其贫困,工作时间长,处境艰难
小资产阶级
政治上受到帝国压迫,处于无权地位。大资本排挤下纷纷破产,对帝国不满日渐增加
大资产阶级
1.1860,法国英国签订新的商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严重损害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2.拿破仑三世不断发生对外战争,政府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出现了庞大的财政赤字
经济
1866-1867爆发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法国是这次危机最大受害者
组织
国际上的第一个支部——巴黎支部,随后在一些城市建立支部
外因
1870普法战争,法国保卫巴黎需要武装无产阶级
过程
公社成分
多数派:布朗基主义者、新雅阁宾派
主张
倾向暴力和专政
少数派:蒲鲁东主义者
主张
第一国际成员,注重社会经济改革
创举
1.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立法行政合一的公社委员会制。普选产生的公社委员既是立法机构,也是行政机构
2.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主宰
3.社会经济
1.实行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
2.关于将逃亡业主遗弃的工厂转交给工人协作社的法令
4.摧毁了精神压迫工具,僧侣势力
5.文化教育改革
失败原因
主观
1. 3.18公社没有趁胜向凡尔赛进军,消灭濒临瓦解的梯也尔军队
2.公社对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镇压不够坚决,甚至没有取缔巴黎的反革命报刊
3.凡尔赛战争中,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心,错误采取消极防御战略
4.没有吸收法兰西银行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且对凡尔赛政府施加压力
5.对于团结农民重要性不足,未建立工农之间的联盟
6.共设委员会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
根本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经济发展状况没有成熟到可以缠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意义
1.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高峰和总结,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斗争进入新阶段
19世纪后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工人政党的成立
法国工人党1879
英国独立工党 1893
美国劳工联合会 1881
俄国劳动解放社 1883
3.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二国际
特点
自愿联合、共同讨论、自由协商、独立自主
问题
1.内部分裂,工人队伍中间思想理论的混乱
2.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3.右倾机会主义危险,注重合法斗争,忽视暴力革命和社会主义远大目标
成就
1.促进了更多国家建立工人政党
2.推动议会斗争
3.推动各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4.社会主义运动冲出欧美,广泛渗透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建立过程
1905年革命
背景
1.日俄战争
2.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意义
1.沉重打击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社会的革命胜利做出了良好准备
2.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不进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革命运动
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同时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苏维埃
四月提纲
背景
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视工人对和平土地的需求,扼杀革命
2.孟什维克把握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让给临时政府,实行妥协政策
内容
1.政治上
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将政权转换到无产阶级手中
2.经济上
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银行国有化,将社会产品生产置于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下
3.党的任务
修改党纲,成立新的革命国际,用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议会制共和国
影响
1.为俄国选择十月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
2.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生产力基础进行了科学说明
3.对革命主体进行了科学说明
4.坚持无阶级国际视野基础上继续探索一国胜利论
5.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七月革命
十月革命
过程
成果
解决人民需求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巩固苏维埃政权
1.废除旧的国家制度
2.经济制度改革
3.农村经济调整
4.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特点
1.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民主革命的结合
2.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
3.迅速且容易取得胜利
意义
对俄国
1.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
2.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3.短期内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实现现代化
对国际
1.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
2.世界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隔壁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里你正好共处的原则
3.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国家建设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1.余粮收集制
2.城市中,大中工业收归国有,小工业实行国家监管
3.实物配给制,排斥自由贸易
4.对成年人实行义务劳动
5.工业管理和产品生产实行严格集中领导
作用
积极
捍卫了苏维埃政权、保卫了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的限度,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基本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治理危机
列宁 新经济政策
内容
1.农业:粮食税,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
2.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鼓励私营商业企业的发展,将国内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3.流通:允许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实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
意义
使得1921年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定恢复,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共产国际建立
活动
初期
1919.3—列宁去世
对世界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脱离实际,导致了各种问题
后期
通过关于策略问题的提纲,肯定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中期
领导人多次变化,工作失误较多的时期
后期
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指示,对反法西斯战争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道路探索和扩大
苏联
斯大林
作为
1.农业集体化
措施
1.消灭富农
2.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3.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减少农庄赋税,加强农业技术改造
积极意义
1.个体农民成为集体农庄的农民,分散小生产成为了集中大地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条件
2.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得到了一定保障
3.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
问题错误
1.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自愿和逐步的原则,千百万农民遭受苦难和死亡
2.集体化运动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农民丧失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3.忽视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
4.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高速度工业化
成果
1.工业布局变化
2.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劳动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民收入有所提高
缺陷
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3.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浪费
斯大林体制
政治
1.权力高度集中 ,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2.联盟制有名无实,少数民族利益无可靠保障
3.民主法制被忽视
4.干部由上级委派,惟上是从
经济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的重要特征
2.高度集中的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
3.优先发展重工业
4.排斥市场机制
5.对外经济贸易的绝对国家垄断制
优点
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率
弊端
1.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2.违背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指示,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3.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
赫鲁晓夫的改革
农业
1.改革农业计划进度,扩大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
2.改革农畜产品义务交换制
3.提高谷物饲料的产量
工业
1.改革经济管理机构,裁撤冗员,下放企业权利
2.扩大加盟共和国部分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3.利别尔曼建议讨论,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刺激作用
政治
1.公开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
2.平反冤假错案
3.改组内务部,成立克格勃
赫鲁晓夫的改革
经济
新经济体制
实质
在国民经济中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影响
没有根本触动到斯大林体制,促进了经济发展
政治
1.加强人民监督机制,扩大人民团体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
2.提高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吸收人民参加国家管理
3.强调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断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
1.改进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2.《个人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公有制》
3.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两年内全部企业新规则办事
政治
民主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原因
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倒退,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精神
4.苏联的改革屡屡失败,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基础
5.和平演变
6.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苏联共产党与群众脱离
7.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军费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
东欧
波兰
波兹南事件
歌穆卡尔 改革
盖莱克高速发展战略
匈牙利
匈牙利事件
新经济模式
1.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取消下达的指令性指标
2.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实行三种价格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
3.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
4.允许雇工5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罗马尼亚
19世纪70年代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85, 进入中等发达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杜布切克《行动纲领》
1.生产资料国有化的公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
2.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离
3.坚持政策多元化,广泛发扬民主
4.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反对外来力量干涉本国事务
布拉格之春
东欧剧变
西欧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
表现形式
实质
使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同西欧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思想主张
经济
混合经济或者完全的市场经济
政治
多党制
意识形态
多元化
活动
1.社会党在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力扩大
2.争取民主、进步、反对大垄断寡头势力和保卫世界和平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