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割据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割据的思维导图,包含东汉道州县制度、西晋初、魏晋南北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内容。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
编辑于2023-02-18 02:02: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行政制度和割据
西周
分封制
背景
对象
1.周天子同姓亲属
2.重要功臣
3.古帝王之后
内容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
义务
镇守疆土
捍卫王室
缴纳贡税
朝觐述职
特点
宗法制分封制相结合
基层组织 国野制度
解释
西周时期区分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统治族和被统治族一项政治制度
区分
国:国度、都城、近郊 国人:国中和郊区迁徙的征服族
义务
政治经济权利,征求意见
受教育权利
保家卫国权利
服兵役和缴纳军赋权利
野:乡村,土著居民 野人:被统治者
义务
无国人权利,受剥削程度较深
战国
郡县制开端
郡
战国前期,设置在边境地区,强化边防,级别低于县
县
设置较早,比郡更普遍
乡、里
基层
秦国 什伍制度
秦朝
郡县制
组成
郡
郡守
治民,监管军事,郡最高长官
郡尉
负责一郡军事治安,地方军队长官
郡监御史
负责监察地方百姓和官吏,直属于御史大夫,对中央负责
县
县令、县长
县丞
掌管司法文书,相当于副县令
县尉
掌管军事
乡村
组成
三老
掌管教化
啬夫
听诉讼,收赋税
游徼
禁止盗贼
职能
1.摊派兵役徭役
2.征收田租算赋
3.维护治安、处理突发事件
4.一般民政以及民众教化
里
定义
在农村相当于一个村庄,城市相当于一个居住区
组成
里典
职能与乡类似
什长
主管十户人家
伍长
掌管五户人家 相互监督,有罪检举
亭
性质
治安系统,类似于今天派出所
职能
禁止盗贼
作用
将专制君主意志层层贯彻到疆域中每一个角落,保证政令整齐划一,保证帝国稳固统治
西汉
初期
郡国并行制
背景
1.分封观念根深蒂固
2.秦全面推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3.郡县制在关东地区推行的现实困难
4.刘邦集团夺取天下之后需要论功行赏
5.各地经济发现不平衡的需要
矛盾
王国问题
解决
1.文帝:众建诸侯少其力
2.景帝:削藩和七国之乱
3.武帝: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
刺史制度
原因:
1.原来地方监察制度的不力,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
2.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结果
原则
小大相制、内外相维
实行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
六条内容
1、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2、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3、打击地方官员执法不公平
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
4、打击高级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
5、打击高级官员子弟不法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
6、打击高级官员与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作用
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东汉 道州县制度
刺史制度的演化
权利变化
1.刺史权利修炼提升,成为事实上郡国的长官,行政权和监察权混淆
2.刺史在地方上拥有固定治所,刺史成为地方官
3.刺史获得选举权和劾奏权,对地方进行多方干预
标志
州由监察区变成行政区,州牧成为了一方军政长官。开启军阀割据地方之渐
西晋初
进行分封
八王之乱
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影响
1.北方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2.动摇了统治力量,促进了西晋政权的崩溃
3.激化民族矛盾
魏晋南北朝
行政制度
东晋:侨设郡县
原因
1.北方战乱,流民南迁
2.江东地区发展迫切需要劳动力
3.南方交通比较发达,为流民大量涌入提供便利
4.东晋南朝政府为了拉拢士族,扩大统治基础而优待流民
内容
黄籍、白籍
造成问题 版籍财政混乱
解决
土断
十六国北朝侨置
概况
影响
积极
1.稳固政权
2.有利于流人地区的经济开发
消极
1.削弱了中央控制力
2.导致社会管理制度混乱
军事区划
都督区
演变流程
职能
都督经常干预地方行政事务
级别
都督中外诸军事——都督诸军事——监诸军事——督诸军事
权力
假黄钺
使持节
持节
假节
行台制和总管制
隋朝
州县(郡县)两级制
唐朝
前期:道—州—县制
背景
疆域辽阔,两级制管理不便
进程
中期:节度使制
背景
1.唐玄宗时代,边镇形势严峻,国内民族关系复杂多变,边将权重,外重内轻
2.均田制崩溃,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3.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运行下去
特点
1.节度使在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又掌握了财权、行政权等
2.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官衔正式化
3.掌管范围变大,节度使往往监管数道军政
后果
安史之乱
主要原因
1.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
2.外重内轻的军事形势
3.中央统治集团的腐朽
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影响
政治
打破唐朝统一局面,中央权利日益削弱,藩镇越来越强大
经济
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江南经济日益发展,超过北方
民族关系
唐朝不由得不从进攻转防守
后果
藩镇割据
背景
主要分布
1.河北安史旧部
2.西南西北边远藩镇
3.中原新设节度使
4.东南地区藩镇
中央解决措施
唐德宗
四镇之乱
泾原兵变
唐宪宗
原因
过程
影响
1.严重削弱了唐政权的统治力量
2.藩镇势力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
3.各地藩镇割据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评价
宋朝
路—府—州—县制度
结构
中央
路
安抚使司(帅)
转运使司(漕)
提点刑狱司(宪)
提举常平司(仓)
府州军监
知州、知府
通判
县
知县、县令
元朝
行省制度
背景
1.元代疆域辽阔,需要建立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
2.少数民族建立王朝,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地方制度
3.各省设置都需要自身的需要
内容
演变
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常设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划分
行省
府州县
达鲁花赤制度
意义
积极
1.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利结构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
2.犬牙交错,以北制南,防止地方割据,巩固国家统治
3.行省的设置加强了边疆治理
4.行省制度为后代地方政府制度提供了典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重大改革,省制的开端,提供借鉴
消极
区划面积过大,地方行政权力弱,效率低下
明朝
前期
行政制度:三司制
布政司:民政和财政
提刑按察使:掌管司法
都指挥使:掌管地方军政
少数民族行政制度
卫所制度
例
西藏:乌思藏卫、朵甘卫
东北兀良哈:泰宁、朵颜、福余
土司制度
后期
督抚制度
产生原因
职责
1.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考察官吏、提督军务
2.沟通中央和地方,加上地方行政效能
实质
都察院派出机构,只能依附于中央,不能够与地方抗衡的势力
清朝
行省制度
行政区划
汉地十八省
边疆以及特殊地区
前期
东北:盛京将军
西北新疆:伊犁将军、参赞大臣 基层制度:伯克制
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
漠南蒙古:盟旗制度
西藏、青海:西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
云贵地区: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
后期
1884 分伊犁将军辖区建立新疆省
1885,建台湾省
1907,奉天、吉林、黑龙江转将军辖区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