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关于西晋初、魏晋南北朝、明朝、清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的思维导图,清楚标明每个时间阶段内容,方便把控,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关于世界中古史各国封建化过程的思维导图,分为东亚:朝鲜对中国模式的借鉴、日本、越南;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东欧等板块介绍, 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
社会主义发展史思维导图,包含19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运动、巴黎公社、19世纪后期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等内容,内容相对还是比较喜欢详细的,大家可以借鉴。
超全!最细节的历史知识点梳理图,包含第一阶段16世纪—18世纪;第二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19、20世纪初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枢制度
西周
最高统治者:周天子
三公
太宰(执政卿士)
太师
太保
六卿
卿士寮
行政职官
太史寮
文化职官
三有司
司徒
管理土地、人口、农业耕籍
司马
军事事务
司空
王朝工程建造
文化事务官员
史官
祝官
祝祷、祈福
卜官
占卜、预测
宗官
宗庙事务
王室事务
宰职
王室宗族事务
公族
监察
司士 监察百官
诸监 监视各地诸侯
治安
司寇
战国
新建官僚制度
将相制
相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政务
将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
俸禄制
给一定数量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赐钱币、黄金
上计制
地方官吏向中央汇报制度
玺符制
国君普遍用玺、符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经济
封建经济基础需要,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政治
适应领土扩大,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思想
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
社会
宗法家族制加强基层臣民控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丞相
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
最高军政长官,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
御史大夫
副丞相,管理记事
九卿
奉常
管理宗庙礼仪,地位高,九卿之首
郎中令
宫殿警卫
卫尉
宫门警卫
太仆
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
司法审判
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
皇族、宗教事务
治粟内史
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
皇室所需的山海池泽之税以及官府手工业
西汉
内朝
决策机构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外朝
执行机构
东汉
结构
太尉、司徒、司空
尚书台
左仆射
左丞
三公曹尚书
吏部尚书
两千石尚书
尚书郎
尚书令史
右仆射
右丞
民曹尚书
南主客尚书
北主客尚书
影响
皇帝通过直接控制尚书台来控制最高决策机关
皇帝无能,高度集权体制容易导致近臣专权,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魏晋南北朝
曹魏
中书省
职责
侵夺尚书省出令权
处理奏章和诏令,联络机关
中书令1人
侍郎4人
通事舍人4人
局:对应尚书之曹
中书监1人
南朝
门下省
地位逐渐提高,南朝视为宰相“便坐”,甚至直接当做宰相
五省
尚书省
秘书省
集书省
北朝(北周)
六官
天官大冢宰 宫廷
地官大司徒 民政
春官大宗伯 礼仪
夏官大司马 军政
秋官大司寇 刑狱
冬官大司空 营造
趋势
中枢权力机构已经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够独掌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决策
审议
行政
六部
吏部 主官吏的考核任免
户部 主户口赋税
礼部 主礼仪制度
事务部门 九寺五监
兵部 主军政
刑部 主法律刑狱
工部 主水陆工程
作用
1.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决策和执行机构相互分离,稳定局势,维护统一
3.分工明确,职权清晰,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变化
宰相的变化
唐玄宗后
中书门下
吏房
枢机房
兵房
户房
刑礼房
原因
开元后,宰相数量减少了,职位更加尊崇,基本上是专职,设立一个固定的宰相办公机关,处理行政日常事务
中秋门下超然于三省之下,裁断三省事务,决策行政一体化,将尚书省政事堂共同议政的权力和资格
唐后期
三省宰相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取代
翰林院
枢密院
使职差遣大量出现
1.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个人目的,经常不通过中书门下任用私人
2.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社会变动剧烈,要求国家能够随时弹性解决事务大量增加,唐初职官体系难以适应,使职逐渐流行
性质
现代行政学的项目组织和任务组织,为了完成某种特定项目目标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人力资财一种结构方式或组织
系统
1.宰相制度使职化
2.节度使、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军政制度
3.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为中心的财政制度
4.神策护军中尉为首的监军使、以枢密使为首的内诸司使由宦官充任的特别使职系统
特点
不缘曹司,特奉制敕
对三省六部制的一种强烈冲击
官阶系统
职位 品位
官员的任职 身份 待遇
分类
职事官
中央地方官员 正一品到从九品下 30等
散官
代表身份等级资格品阶称号
勋官
军工授衔
宋朝
时期
前期
皇帝
御前会议
行政: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
军事:枢密院
枢密使
枢密副使
监察:御史台
台院 侍御史
察院 监察御史
殿院 殿中侍御史
财政:三司
户部
户口、赋税、榷酒
盐铁
工商收入、兵器制作
度支
财政收支、粮食漕运
官职分离
官
标志官员的基本地位身份、决定官员基本待遇
以人为中心
差遣
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
以事任为中心
身份品级与职位分离的做法,使得对于官员任用更加灵活,监督手段更加丰富,官僚制度逐渐成熟
后期
变化原因
1.北宋中期冗官现象日益严重,官员官员相互推诿现象普遍,官职名不副实
2.中央机构重叠,既无定员、无专职,无所事事,徒有虚名
3.在其位不任其职,官名悖离混乱
内容
中书(出令)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枢密院(军事)
以阶易官,官复其职。官职和差遣相符
元朝
相尊君隐辅政制度
1.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草原本位政策
2.元朝君主大多对朝政采取消极态度
中书令
左丞相
参知政事
右丞相
平章政事
明朝
罢相尊君的辅政制度
1.中央集权的需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吸取元朝教训
1.废丞相,权分六部
2.内阁制度
演化
意义
评价
3.宦官掌握批红权
方式
反映
4.设置特务机构
历程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设东厂
明宪宗设西厂
清朝
入关前
议政处
内三院
入关后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1.人少,机构简单,行政效率高
2.皇权专制的产物
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