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探索世界 与 追求真理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维导图,整理了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求索真理的历程的内容,背政治,只要掌握这个框架,超全!
编辑于2023-03-09 07:55:16 江西探索世界 与 追求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因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 的物质的要素。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物质是运动的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物质是绝对运动 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世界上一切 事物 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确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 界,造福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 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把握思维的奥妙
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 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 前提。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 物。劳动和社会的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 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 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有了人脑 并不等于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不管是 正确 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 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在现象,而且能够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 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既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 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 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情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 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 重客观规律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 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 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 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的人的活 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的阶段上,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相同的。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人类基本的实 践活动有三种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 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 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无法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认识同客观 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 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 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一般来说,人们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 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到实践中来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含 义和特点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 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是 一个过程
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属性
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