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简史
作品详细记载了中国从发源到社会阶级和商业的演变过程,让对远古史感兴趣的朋友更节省时间,兹后世王朝皆是以此为基础形成,不过多阐述,为各位汲取精华,节省时间!
编辑于2023-03-22 22:49:26 湖南中国简史
绪论及结论\
历史的定义及价值
所谓史者,道明社会进化过程者也,其价值在于探索事物规律,记录其过程及结果,用于后世子孙鉴明此理,继往开来。
我国民族的形成
起源于两河流域以汉族为主,逐渐往粤江流域发展,最早聚集地诞生于长江流域,取国号为三苗,其族为九黎国姓为姜。至春秋时期占领中原之地,沿海起于吴越祖先,开两广至福建等沿海省份。西部为濮、氐、羌三族。起于春秋楚国至于汉朝,开拓至西南夷而告成。秦朝西并羌戎,南取巴蜀开拓西北。
黄河流域:存有山戎与严狁两族与汉族杂居,山戎为东胡之祖后被匈奴所破,衍化为乌桓与鲜卑,严狁为胡之祖,后世为匈奴。汉朝之时有部分居于内地,因未能同化造就了五胡乱华。隋唐以后,北方新起为突厥和回纥,为回族祖先。西南为吐蕃,为藏族祖先。东北为满族,金、元、清三朝皆为其分支所建。蒙古本为回族所居,后被蒙古击败,回族迁入新疆。西南为苗、羌、濮诸族所居,后世被历朝逐渐开辟。
我国疆域沿革
葱岭以东之地划分为四区,中国本部:包括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蒙古新疆高原:包括阿尔泰及昆仑山系的北干与海藏高原及中国本部分界,中间包含一大片沙漠。海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西康。东关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与蒙古高原分界。
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
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燕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而热、察、绥和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
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西藏和中国无甚交涉。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
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未能恢复。中国疆域的赢缩,大略此。
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商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期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方和战国时高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在其外。时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苏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于中书省。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
我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三代以前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统一的时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亦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这个当划为一期。从中欧交通以后,至民国成立之前,其间年代,虽远较前两期为短;然这是世运的进行,加我以一个新刺戟,使之脱离闭关自守之策,进而列于世界列国之林的,亦当划为一时期。民国成立,至今不过二十二年。却是我国改良旧治化,适应新环境的开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无穷的希望,都将于此植其基。其当另划为一期。可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
百家争鸣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大为发达。则是在战国之世。因为西周以前,费族平民的阶级森严。平民百姓从事于生产,没有余闲去讲求学问。即有少数天才高的 日概有发明,而没有徒党为之授受传播,一再传后,也就得改不和了。所以学术为贵族所专有。贵族之中,尤其是居官任职的,名其特别的经验,所以能各成为一家之学。东周以后,封建政体常饭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先秦学术,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其父谈之论,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汉书·艺文志》,益以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是为诸子十家。其中除去小说家,谓之九流。《汉志》推原其始,以为都出于王官。此外兵书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数术分天文、历谱、五行、著龟、杂占、形法六家;以及方技略之医经、经方二家,推原其始,亦都是王官之一守,为古代专门之学。其与诸子各别为略,大约因校书者异其人之故。
其中最有关系的。 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所以要归真返理。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法所以整齐其民,术则所以监督当时的政治家,使其不能以积废公的。墨家舍周而法夏。夏代生活程度较低,迷信亦较甚。时代去古未远,人与人间的竞争,不如后世之烈。所以墨子主张贵俭、兼爱:而以天志、明鬼为耸动社会的手段。此外,名家是专谈名理的。虽然去实用较远,然必先正名,乃能综核名实,所以名法二字往往连称。农家,《汉志》谓其“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指乃《孟子》书所载的许行。大约是欲以古代农业共产的小社会为法的,其宗旨与道家颇为相近。纵横家只谈外交,则与兵家同为一节之用了。
古代的学问,都是所谓专门之学。凡专门之学,对于某一方面必然研究得很深。对于别一方面,即不免有轻视或忽略之弊。此由当时各种学问初兴,传播未广之故。只有杂家,《汉志》称其“兼名、法,合儒、墨”,却颇近于后世的通学。诸家的学问,都出于官守。只有小说家,《汉志》称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似乎是民间流传之说。今其书已尽亡。
阶级变革及商业起源
各部落相遇,而有战争,于是生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阶级。其最显著的,就是国人和野人的区别。古代有许多权利,如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等,都是国人享的。而厉王监谤,道路以目,出来反抗的,也是国人。至于野人,则“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不过有仁政则歌功颂德,遇虐政则散之四方而已。观此,便知其一为征服之族,一为被征服之族。古代的田制,是国以内行昨田之制,同以外行井田之制的。可见国在山险之地。而兵亦都在国都附近,此可想见隆古之时,国人征服野人,就山险之处择要电驻,而使被征服之族居于四面平夷之地,从事耕衣。这是最早发生的一个阶级。岁月渐深,武力把持的局面渐成过去,政治的势力渐渐抬头。
而阶级的关系一变。原来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虽有阶级,而同一征服者之中,亦仍有阶级。这是接近政权与否的关系。古代国人和野人的区别。大约如契丹时代的部族和汉人。同一征服者之中,执掌政权和不执掌政权者的关系,则如部族之民之于耶律,萧氏等。岁月渐深,政治上的贵族平民。区别日渐显著,从前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珍域,转觉渐次化除。这一因政权的扩大,而执掌政权的人,威力亦渐次增加。一则年深月久,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仇恨,日渐淡忘,而经济上平和的联系,日益密接。又人口增殖,国人必有移居于野的,而珍城渐化,野人亦必有移居于国的,居处既相接近,婚姻可以互通,久而久之,两者的区别就驯致不能认识了。这是阶级制度的一个转变。然而其关系,总还不及经济上的关系、力量来得更大。
古代各各独立的小社会,其经济都是自给自足的。此时的生产,都是为着消费而生产,不是为着交易而生产。此等社会,其事务的分配,必有极严密的组织。然而历时既久,交通日便,商业日兴,则社会的组织,亦就因之而改变。因为人总是想得利的,总是想以最小的劳费获得最大的报酬的。各个小社会,各各独立生产以供给自己的消费,这在获利的分量上言,原是不经济的事。所以从交易渐兴,人就自然觉得:有许多向来自造的东西,可以不造而求之于外;造得很少的东西,可以多造而用作交易的手段。至此,则此等小社会从前事务的分配,不复合理。若要坚持它,便足为这时代得到更大的利益的障碍。人总是想得利的,总是想以最少的劳动,得到最大的报酬的。于是旧时的组织,逐渐破坏于无形之中。于是人的劳动,非复为社会面劳动:其生活亦不受社会的保障,而人是不能各各独立而生活的,“一人之身,而百了之有备”,离居不相待则穷。于是以交易为合作,而商业逐渐兴盛
然此等合作,系在各个人自谋私利之下,以利已之条件行之的, 食”。遂成为一是际虽兼利他人,目的是只为自己。有可损人以自利之处,当然重房济的。于此亦得顾虑。而在此等不自觉的条件之下合作,人人所得的利益,当然不会一致的。而人是没有资本,不会劳动的,在分配的过程中,有资本的人,自然获得较有利的条件。于是商业资本日渐抬头。人既不能回到武力劫夺的世界,而总要维持一种和平的关系,则在此关系 之下,能占有多量财富的,在社会上自然占有较大的势力。于是贵布帛三者贱阶级之外,又生出一种贫富的阶级。而其实际的势力,且凌驾乎两贵贱阶级之上。这是阶级制度的又一转变。
我们试看:古代的工业,都是国家设立专官,择人民所不能自造的器具,造之以供民用。商业则大者皆行于国外。其在国内,则不过“求垄断而登之”的贱丈夫,并不能谋大利。而到晚周时代,则有“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之谚。前此“市鏖而不税,关讥而不征”。可见其对于商人,尽力招徕。至此,则必“凶荒札丧,市乃无征而作布”。便可见此时的工商事业,和前此大不相同了。
同时因在上者的日益淫侈,剥削人民益甚,于是有孟子所说“慢其经界”的“暴君污吏”。亦因人口增殖,耕地渐感不足,不得不将田间的水道陆道,填没开垦,这就是所谓开阡陌。于是井田制度破坏,而分地不均。古代作为公有的山泽,至此亦被私人所占。经营种树、畜牧、开矿、煮盐等业,而地权之不平均更甚地权不平均了,资本跋扈了。一方面,有旧贵族的暴虐;一方面,有新兴富者阶级的豪奢。贫民则“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遂成为一悬而不决的社会问题。
货币的发达,是大有助于商业资本,而亦是大有影响于社会经求的。于此亦得说其大略。我国最早用作交易中之物,大的尾员。次之则是皮。这是渔猎和畜牧时代所用。至农讲时代,则最频重的是金属的拼具或刀,而布吊米谷等亦用为交易之具。后来用社会上所最费的铜,依贝的形式待造起来,而以一种衣器之名名之,则为钱。至于珠、玉、金、银等,则因其为上流社会的人所费重,间苏用以交易。大概是行于远处,用以与豪富的人交换的。《史记·平准书》说:“大公为周立圆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圆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可见黄金、铜钱、布帛三者是社会上最通行的货币。然而别种东西,亦未尝不用。秦并天下,黄金的重量,改以镒计。铜钱的形式,仍同周朝,而改其重为半两。珠、玉、龟、贝、银、锡等,国家都不认为货币,然亦“随时而轻重无常”。三代以前,货币制度的转变。大略如此。
文化起源及发展
初民的开化。受地理的影响最大,古代文化的中心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之北便是蒙古高原,地位较脊薄,气候亦较寒冷,其民久滞于游放的境界不能发生高度的文明,黄河流域之南便是长江流域,其地位过于肥沃,气候亦太温暖,其人受天惠太觉优厚,于人事未免有所不尽。而且平原较小,在古代,沿泽沮如之地又特多,交通亦不十分便利。只有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中,地位不过腴,亦不过瘠。懒惰便不能生存, 南方的只要你肯勤劳,亦不怕自然界对你没有酬报,而且平原广大,易于指挥统御。所以较高的文明、较大的国家都发生于此,而成为古代 楚国开辟文化的中心。
从以前各章所述,伏羲、神农是在今山东的西部、河南的东部称之为越,沿边的南上,我部的。黄帝、尧、舜,则在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夏朝是从山西迁能 江苏、到河南的西部的。商、周两朝都起于陕西的中部。商朝沿着黄河东 秦并天进。周朝亦自长安跨据洛阳。所以从泰岱以西,太原、涿鹿以南, 约亦丰、镐以东,阳城以北,这黄河流域的中游,便是古代所谓中原之 为濮地。我国文化,即以此为中心而广播于四方,而疆域亦即随之而拓 所以展。今以汉族以外各种民族做纲领,述其开化的次第,便可见得中 在建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拓展的情形。
古代汉族以外的民族,最强悍的要算独鬻,亦称严犹,就是 秦后世的匈奴,与汉族杂居于黄河流域。自黄帝以至周朝,历代都和
他有交涉。因其地居北方,所以古书上多称为狄。到春秋时,狄人还很强盛。后又分为赤狄、白狄,大抵为秦、晋二国所征服。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各筑长城以防之。魏有河西、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秦有陇西、北地,以与戎界边。此诸郡以内,就都成为中国之地了。
次之则是山戎和藏貉。其居地,大约在今河北、辽宁、热河三省之交。从燕开五郡而我国的文化广播于东北。辽宁和热河大体都入中国版图。
再次之则是氏、羌。这两族很为接近。大约羌中最进化的分支为氏,居今嘉陵江流城,就是古所谓巴。其余,则难练手四月和音肃一带。秦人开拓今甘肃之地,直到谓水上源。在甘肃境内的美人,就大都逃到涅水流城。
南方的种族,大别为三:一是后世的苗族,古人称之为黎。古代的三苗,便是君临此族的。此族的根据地是洞庭流系。战国时,是国开辟到湖南,这一族也渐次开化。一是现在的马来人,古人称之为越,亦作粤。此族的居地在亚洲沿海及地理上称为亚洲大陆真活边的南洋群岛。此族在古代,有断发文身和食人的风俗。在历史上.我国古代沿海一带,大抵都有此俗的,所以知其为同族。其在江苏、浙江的,因吴、越的兴起而开化。在福建、两广的,则直到秦并天下后才开辟。山东半岛的莱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大约亦属此族。菜夷灭于齐。淮夷至秦有天下后,才悉散为人户。一为濮,就是现在的狸。此族古代分布之地,亦到今楚、豫之交。所以韦昭《国语注》说,濮是南阳之国。杜预《左氏释例》则谓其在建宁郡之南。自楚国强后,大抵都为所征服。战国时,楚国的庄踽,又循群河江而上,直到滇国,都以兵威略属楚。因巴、黔中为秦所夺,归路断绝。即以其众王滇。
我国古代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大略如此。古代交通多乘车,即战阵,亦以车战为主力。战国以后,则骑马的渐多,战阵上,亦渐用骑兵和步兵。这因古代交通只及于平地,而战国时开拓渐及于山地之故。当时汉族多居平地,所谓夷、蛮、戎、狄,则多居山地。开拓渐及于山地,即是杂居的异族和我国民族同化的证据。
上古史
阶级起源
有爱平和的,就有爱侵略的。相遇之时,就免不了战斗。战斗既起,则有征服人的,有被征服于人的。征服者掌握政权,不事生产,成为治人而食于人的阶级;被征服的,则反之而成为食人而治于人的阶级。而前此合理的组织,就渐次破坏了。合理的组织既变,则无复为公众服务,而同时亦即受公众保障的精神。人人各营其私,而贫富亦分等级。自由平等之风,渐成往事了。人与人之间时起冲突,乃不得不靠礼乐刑政等来调和,来维持。社会风气,遂日趋浇薄了。先秦诸子,所以慨叹末俗,怀想古初,都是以此等变迁为其背景。
王道初显
据《尚书》及《史记》,则尧在位七十载,年老倦勤,欲让位于四岳。四岳辞让。尧命博举贵戚知疏远隐匿的人。于是众人共以虞舜告尧。尧乃妻之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事之,以观其外。又试以司徒之职。知其贤,乃命其摄政,而卒授之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讼狱的,都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的,亦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才回到尧的旧都,即天子位。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尧问于众。众共举鲧,尧使鲧治之。九年而功弗成。及舜摄政,乃極鲧而用其子禹。禹乃先巡行四方,审定高山大川的形势。然后导江、淮、河、济而注之海。百姓乃得安居。九州亦均来贡。当时辅佐舜诸人,以禹之功为最大。舜乃荐禹于天。舜崩之后,禹亦让避舜之子商均。诸侯亦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乃即天子位。儒家所传,尧、舜、禹禅让和禹治水的事,大略如此。
儒法端倪
其所谓四岳者,是否是后世所说的泰山、衡山、华山、恒山,亦都足资研究。但当时,确有天子诸侯的等级;而尧、舜、禹等为若干诸侯所认为共主,则似无可疑。当时的政治,似颇注重于教化。除契为司徒,是掌教之官外,据《礼记·王制》所述,则有虞氏有上庠、下庠,夏后氏有东胶、西胶;一以养国老,一以养庶老。古人之教,最重孝弟。养老,正是所以孝弟,而化其犷悍之气的。我国的刑法,最古的是五刑,即墨、劓、荆、宫、大辟。据《书经·吕刑》,则其法始于苗民,而尧采用之。而据《尧典》所载,则又以流有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后世所用的刑法,此时都已启其端倪了。
夏朝发迹
夏为三代之一,其治法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世还未全行湮灭。在当时,孔子是用周道,墨子是用夏政的。我们读《墨子》的《天志》《明鬼》,可以想见夏代的迷信较后世为深;读《墨子》的《尚同》,可以想见夏代的专制较后世为甚;读《墨子》的《兼爱》,可知夏代的风气较后世为质朴;读《墨子》的《节用》《节葬》和《非乐》,可知夏代的生活程度较后世为低,而亦较后世为节俭。墨子之学,《汉书·艺文志》谓其出于清庙之守。清庙即明烫,后世称为皇宫。据《书经洪范》记载五行学说也源自于夏朝,
案古代的学校,分大学小学两级。孟子所说的校、序,庠是小学,学是大学。古代的教育,以陶冶德性为主。“序者,射也”,是行乡射礼之地,“庠者,养也”,是行乡饮酒礼之地,都是所以明礼让,示秩序的。然则校之所教,其大致亦可推知了。至于学,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颇疑亦和宗教有深切的关系。礼乐都是祀神所用,诗是乐的歌辞,书是教中古典。古代所以尊师重道,极其诚敬,亦因其为教中尊宿之故。
商朝政治
商代是兴于西方的。其始祖名契,封于商,即今陕西的商县。传十四世而至成汤。《史记》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八迁的事实和地点现在不大明了。其比较可靠的:《世本》说契居于蕃;其子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左氏》襄公九年,说昭明子相土,居于商丘。蕃在今陕西华县附近。砥石不可考。商丘,即春秋时的卫国,系今河南濮阳县。殷人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帝喾冢在濮阳,都邑亦当相去不远。唯冥居地无考。汤所从的先王,如其是喾或契,则其所居之毫,该在商或商丘附近了。
商代传三十一世,王天下六百余年。其制度特异的,为其王位继承之法。商代的继承法,似乎长兄死后,以次传其同母弟;同母弟既尽,则还立其长兄之子。殷代政教,见于书传,确然可信的,则古书中屡说殷质而周文。可见其时的风气尚较周代为质朴;一切物质文明的发达,亦尚不及周朝。又商人治地之法,名为助法。是把田分别公私。公田所入归公;私田所入,则全归私人所有。但借人民之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故名为助。
周行王道
西周:周朝分为东周与西周,周代是兴于现在的陕西的。其始祖后稷,封于邰。传若干世至不密,周代的王业,实起于賣父,所以后来追尊为太王。太王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因太王欲立季子季历,逃之荆蜜。太王遂立季历,
传国至其子昌,是为周文王。文王之时,周益强盛。西伐犬戎,密须。东败耆,又伐邢、伐崇侯虎。作丰邑,自岐下徙都之。时荆、梁、雍、豫、徐、扬六州,都归文王。文王崩,子武王立。观兵至孟津。复归。后二年,乃灭纣。武王灭纣时,周朝对东方的权力。似乎还不甚完全。所以仍以纣地封其子武庚而三分其巖内之地,使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之。武王崩,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摄政。三监和武庚俱叛。淮夷、徐戎,并起应之。周公东征,定武庚和三叔。又使子鲁公伯禽平淮夷徐戎。营洛邑为东都。周朝在东方的势力,就逐渐巩固了。
成王之后,传子康王,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这所谓天下,大约实仅指周内的地方。孟子说:“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第二章说大同时代的制度,到小康时代多少还能保存。依孟子所说,则文王的治岐:实能(一)维持井田制度;(二)山泽之地,还作为公有;(三)商人并不收税;(四)而其分配,也还有论需要而不专论报酬的意思。成、康时代,果能保守这个规模,自然能刑罚清简,称为治世了。然而时移世易,社会的组织暗中改变,此等制度遂暗中逐渐破坏;而在上的政治,亦不能长保其清明;社会的情形,遂觉其每况愈下了。所以孔子论小康之治,至成王、周公而告终;而《史记》亦说昭王以后,王道微缺。
东周:东周时代,政治的重心,既然不在天子而在列国,则欲知其时的政治,非兼知其时列国的情形不可。而欲知列国的情形,又非先知古代的封建制度不可。封建制度,当分两层说。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一山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当此之时,即有强大的部落,亦不过能征服他部落,使之服从于我,来朝或进贡而已。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前期。后来强大之国更强大了,交通亦渐方便,征服他国后,可以废其酋长,而改封我的子弟、亲戚、功臣、故旧。则所谓共主的权力更强;而各国之间,关系亦日密。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后期。从前期到后期,亦是政治的一个进化。“众建亲戚,以为屏藩”的制度,莫盛于周朝。
封建时代的战争看似非常残酷,然而和我国民族的发展很有关系。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一山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一个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所以非将同族的人,一起一起的,分布到各处,令其人自为战,无从收拓殖之功。这许多分封出去的人,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拓殖使,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宣传队。只要看东周之世,各方面封建的国,都逐渐强盛起来,就可以见得我国民族滋大的情形了。后个分支繁衍壮大,衍化为多个诸侯国,互相吞并搏杀,最终实现统一。
姓氏起源
社会的组织,本是起于女系的。所以在文字上,女生两字,合成一个姓字。后来女权渐次坠落,男权日益伸张。权力财产,都以男子为主体,有表明其系统的必要。于是乎姓之外又有所谓氏。所以姓是起于女系,氏是起于男系的。再后来,婚姻的关系,亦论男系而不论女系,于是姓亦改而从男。一族的始祖的姓,即为其子孙的姓,百世而不改。如后稷姓姬,凡后稷的子孙都姓姬之类。是之谓正姓。氏则可随时改变。
秦国统一
秦国依次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秦人灭六国,其出兵的路共有三条:一出函谷关,劫韩包周,此即今日自陕西出潼关到洛阳,而亦即周武王观兵孟津的路;一渡蒲津,北定太原,南攻上党,此即文王戡耆之路;一出武关,取南阳,又出汉中,取巴蜀,沿江汉而下,三道并会于湖北以攻楚。文王当日化行江、汉。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