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作为活动的思维导图,整理了活动与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容,整理的很全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文学作为活动
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人的存在具有动物性的一面(“自我”和“本我”)
2.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活动系统的总称。
3.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1||| 人的生活活动属于自然的同时,又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2||| 动物的感觉角度是单一的,而人的角度则是多样化的。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 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2||| 在具有感性形势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 人都是主题能动的参与。
2||| 借助想象创造和欣赏文学。
文学活动的地位
1. 物质实践活动
1||| 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
2||| 对物质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精神活动世界的掌握
1||| 理论方式。
2||| 宗教方式
3||| 实践精神
4||| 艺术方式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模仿论)
1. 文学活动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主观世界:人的思想情感,包括超验世界
2.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论“艺术模仿自然”
3.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4.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还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本质
5. 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再现论)
6.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伫中区以玄览“,久立于宇宙天地之间
作者(艺术表现论)
1. 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感受和情感,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2.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4. 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
5. 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可能是率性而为(模仿论),文学表现要深思熟虑(表现论)
作品
1. 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2. 文学反映的 世界不等同于世界本身,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
3. 形势:俄国形势主义(陌生化概念,强调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英美新批评(纠正形式主义)
爱与玫瑰、拉开固定形式
4. 贯穿20世纪的形式主义文论传统对传统文学理论重内容轻形式、重作品描写的世界并不看重文学怎样描写世界的倾向是一次革新
读者
1. 作者至于作品:在创作(伟大的读者→伟大的作品→不断的有人阅读)
2.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3. 姚斯:接受美学创始人
4. 伊瑟尔:隐含的读者
5. 独断性→对话性
6. 突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结构中的地位,将读者接受活动看作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这样就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由独断性的话语系统向对话性的话语系统的范式转变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起源)
巫术发生说:费雷泽的“相似律”(扎小人)和“接触率”(生辰八字)。认为人能控制自然且有许多技术操作
宗教发生说(诗歌神秘的情感):包含人生价值的探讨和道德训诫问题。
游戏发生说:
1. 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无功利目的
2. 席勒:游戏冲动和“过剩精力”(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3. 谷鲁斯:练习说
劳动说: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求(情感寄托)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
发展
社会风气的变化(盛世、乱世)
黑格尔: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念
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动因(弗莱→“循环”)
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组合排列、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不是唯一)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中国魏晋时期)
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制度、设施等均会影响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