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2
先秦到元代的笔记,内容有两汉大赋、两汉诗歌、魏晋南北朝、唐代诗人、中唐文学、晚唐文学、唐代文学总结、词、宋、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柳永与周邦彦、姜夔和辛弃疾,感兴趣一起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3-27 08:03:21古代文学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散文(不能唱),谏逐客书
两汉大赋
经济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汉赋、汉乐府——文学前身 诗歌作品
贾谊——fu鸟赋 1.继承了楚辞的“兮”字 2.问答体(赤壁赋) 3.重理性少感性(后期重物象重自然)
枚乘——七发 汉代大赋的最基本特征 1.问答题(离骚,fu鸟,赤壁赋) 2.重物而非情(不歌而颂为之赋(散文)) 3.劝百讽一(春秋笔法) 4.开拓了新的体系(排比、题材、劝诫)
东方朔——第一个讲笑话的人
篇制:较大 形式:主客问答 结构:序、文、总结,“主客问答” 内容:写物为主 艺术:铺张扬厉 语言:华丽词藻,高度修辞 缺点:过于注重语言,夸张失实,文字艰深,呆板滞重
两汉诗歌
汉乐府 东汉文人诗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先秦诗歌向魏晋文人化转变
两汉之前,大多作品都是叙事
汉乐府的特色成就 1.浓厚的生活气息《十五从军征》 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3.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上邪》 4对生命的反思《长歌行》 5表现了生动的想象力《上邪》 6新的诗体:五言和杂言体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魏晋南北朝
文学自主性,开始有了为抒发情感而创造的文学作品
诗歌三大派:诗经,乐府诗,文人五言诗
1,国家长期分裂 2,政权更迭迅速 3,社会思想变化
曹操诗歌
1.学习乐府民歌,创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最大主事,兼用旧体和新体) 2.感情奔放 3.悲凉慷慨 4.语言质朴 5.以四言诗为最高
曹丕诗歌——燕歌行(第一首成熟文人 七言诗) 1.前期气势磅礴 白马篇(以为自己当皇帝) 2.后期怜悯自哀,沉溺自我(美女篇) 1.改造民歌 2.乐府诗歌文人化 3.结构精致,开头带有主观色彩 4.讲求画眉,工整和刻画的细致 5.善为警句
蔡琰 蔡文姬 第一篇五言长篇叙事诗
建安诗歌 1.政治理想的高昂(乱世),悲凉慷慨的精神 2.人生短暂的哀叹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阮旨遥深(遥远深邃) 太康(年号)诗人:玄言诗 陆机:创造者,对五言诗进行了模仿和创造 潘岳:悼亡诗 左思:心里不平衡
子主题
唐代诗人
初期——王杨卢骆,走出宫体诗 陈子昂——激扬的人生态度,开始对人生哲理进行探讨(登幽州台歌),对国家的责任感很重,但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
盛世——张若虚,张九龄 李杜等大师,甚至在作品中出现对人类的关怀,对宇宙的思考。
岑参,1.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2真实描写军旅生活的雄心壮志和艰苦悲哀。(真正到达了边塞并生活了数年)3好“奇”。诗以奇制胜。描写边塞时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
高适:1.关心国事,表现自己渴望 功名(塞下曲) 特色:“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高适官位极高,因此诗中多含有对社会的褒贬,对黎民的悲哀,对世道的感慨。而岑参官位极低,不过官至小吏,因此大多注重于风景及底层将士
孟浩然:
李白:大唐盛世,盛唐气象 1.不可模仿的风骨 2.对权贵的蔑视(安能摧眉折腰) 3.人生的大喜与大恶 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
意象——夸张与变形 (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间变化快 感情——放浪形骸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形式——不拘一格 危乎高哉
杜甫:盛唐气象 1.盛唐的文人风骨,开元盛世,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 2儒家影响的政治抱负 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存 3.对人民的深切关心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深挚的亲情和友情 落花时节又逢君 5.对生命的热情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诗歌成就 1.集大成(诗史) 2.诗体的继承和创新
中唐文学
通过文学来拯救国家(韩孟)(元白)
(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
俗文学发展,市民文化兴起(经济发展)
文人们大多以科举取士
古文运动:以韩孟为代表 新乐府运动:以元白为代表
古文运动:文学复古运动 社会功用:文学功利化 文学发展观: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 文体革新运动:反骈文 科举 文以明道:“杂霸之道 不平则鸣(有矛盾,心中有不平才可写作) 务去陈言(形式上化古为今)
韩愈的创作:1.古文——论说文 2.杂文 3.记叙文 4.抒情文
白居易:1.讽谏诗 2.闲适诗(问刘十九) 3.历史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晚唐文学
社会没落,腐败滋生 对历史的回顾(伤感),狭义文学的出现(寄托于侠客来拯救世界)
小李杜:杜牧,个人色彩浓厚 反映现实(早雁) 咏史(阿房宫赋,过华清宫)
唐代文学总结
词
温庭筠:文人词成熟的标志,代表作菩萨蛮
五代十国词:西蜀与南唐(南京) 西蜀(成都):赵崇祚编《花间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 代表词人:温伟 特点:镂玉雕琼
李煜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 亡国之君,诗人,(不同于陈后主,他真的亡国了)
宋
复合型人才:官僚,文士,学者
科举考试布衣变多,社会阶级流动性加大
文学格局:诗、词、文
宋词:21055首,1493家 数量最多:辛弃疾
诗:全宋诗25w 宋诗选注(钱钟书)
沧浪诗话(严羽)
宋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文献:1.诗话(沧浪诗话,六一诗话)
欧阳修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少好学,与范仲淹同党,因“风言闻事”被免滁州 学者,文人,官员等身份都有所成就,最高做到参知政事,是仁宗至神宗年间的重要人物。
文学创作 戏答元珍 (如何读懂一首诗)。 创作背景: 形式分析:格律,平仄,对仗(颔联和颈联),用典(事典和语典),句法(二三/三二),结构
压平声韵(首句可以入韵(邻韵)) 偶句押韵 一韵到底
对仗:语法结构(偏正,动宾),词性(动词名词),诗意相关(词义),平仄相对(尤其是246
内容分析:题材:赠答诗 词语:解释疑难词语(物华:自然景物) 翻译:直译加意译 评述:以意逆志(逆:迎合,逆旅)
词:分为前后两期,分界线为1036年(支持范仲淹被贬谪),前期内容偏于艳词,以《踏莎行》为代表(接近南唐冯延巳) 后期因政治处境变化,词风变为伤时念远,放浪形骸和徜徉山水,如《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词 《词学概论》 《钦定词谱》
踏莎行分析:1.体裁:小令词 2.平仄:依《唐韵》《广韵》 3押韵 4对仗:正常情况下初句(春联上联)一定是仄声,对句一定是平声,但词更为宽泛 5.用典: 6句法: 7题材:《宋词题材研究》 8词语: 9评述:
文: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 《五代史伶官传序》1:创作背景 2题材:序跋型,发论必以“呜呼”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反对五代体(臃肿浮艳) 反对西昆体(雕采太甚,喜欢用典(李商隐风格)) 反对太学体(晦涩难懂) 变革文法(简而有法:意深言简) 变革诗风(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 诗穷而后工,受韩愈影响较大的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 影响:确立了宋代文学的基本风格,文以散体为主,融以骈体。诗情感力度减弱,反映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
苏轼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p4312——p4324 《宋史》p338苏轼传
苏轼创作分期 1.嘉佑初入仕途 2在朝任职 3外任 4黄州 5元祐(起旧党) 6外任 7惠州
苏诗:《苏轼诗集》王文诰 1.苏诗的题材内容:唐诗主情,宋诗说理(从杜甫起)反应社会生活和人生思考的题材尤为突出
单行入律:文字形式对仗,意思却不是两两相对
文章艺术特征:《苏诗文集》 在韩愈和欧阳修的观点上推陈出新,认为文章不止是载道的工具,也具有艺术性
影响:唐宋八大家之一,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 2.对北宋散文发展做出贡献《赤壁赋》 3.提高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两宋词转变的重要人物:把词从音乐附属品变成一种独立叙事文学
以诗为词:最早出现在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师,子瞻以诗为词。 主要表现为词内容的扩大和词表现手法的扩大,内容从单纯的教坊歌曲转变为带有咏怀、感旧、赠别等。而表现手法则是将用典、题序等诗的形式融入词中
黄庭坚
《沧浪诗话校笺》——严羽
江西诗派:出自吕本中《江西宗派图》,是吕本中本人为总结某种文学现象而创造的学术语。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江西诗派影响:是宋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崇尚“无一字无来处”,提倡化用前人词语
柳永与周邦彦
婉约派的主流
内容多歌妓,偶有羁旅生活
主要影响:清真词
姜夔和辛弃疾
《唐宋词人年谱》 《宋人轶事汇编》 两位和上面的两位咋历史上其实都是小人物
以文为词:辛弃疾在苏轼词革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具体表现为多用散文议论法、散文句式、经史子集语汇和典故等等。辛弃疾急于以词服务于抗金斗争,需要在词中更为明白晓畅地抒发情感、表明政治主张,故又一次变革作词法。这种创作方法,深深影响了“辛派爱国词人”。 对此宋人及以后历代词论家或有微辞,或称誉其博大精深。近年来有人指出辛之“以文为词”其外表是对音律形式的突破,内核则是源于抒情之需要,尤其是对散文中重“气势”的引入,为词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辛之以文为词不只是一种纯方法而且与内容的扩张有密切关联,在文体上有突破与解放之功。也有人认为辛之“以文为词”与苏之“以诗为词”一样,不利于词的艺术发展,甚至导致了词体的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