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15—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学常考点、以及书上内容解析、编码,内容汇总了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劳动特点、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编辑于2023-03-29 07:26:16 湖南体育教师
1. 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劳动特点
1. 体育教师的地位
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体育教师地位的确立:1923年,南京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相继开办了四年制的体育专业。体育教师培养的日益专门化,改变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使得体育教师不再是体育课上喊喊口令、指挥兵操的退伍军人,而是要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教育学生的“一科”老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师地位随学科地位提高改善而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教师地位的保障与改善,不仅与体育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日益完善、自身素质的日益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它与体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学科地位的日益提高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当代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地位的要求:当务之急是要深刻认识体育教师的应有地位及其所担负的重大职责和使命,广泛宣传体育教师的工作意义和劳动贡献,大力倡导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和尊重体育教师的良好风气。
2. 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
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为完成这“一育兼一科”的教育教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着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内外的各项竞赛活动,这种工作头绪和内容的广泛性对学生的影响较为广泛。 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课外辅导、群体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仅仅局限在校内,还要面向社会、学校进行各种校际间的体育交往、竞赛。还有社会体育的开展,也需要体育教师给予技术传授和指导,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 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体育教学中的教材内容和课外体育中的运动项目,是经过专家精心选择和长期实践证明对学生具有全面教育价值的特殊内容,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信息载体。 室外工作的艰苦性: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劳动上最显著的不同,是以其户外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直接参与以及师生共同置身于“运动”活动之中。同时,体育教师在露天课堂上,还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些都决定了体育教师劳动的艰苦性。
2. 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
1. 按不同学制划分的体育教师类型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及特点: 大学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价值观、基本运动能力与健康方法、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与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 大学体育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生长发育几近成年人的大学生,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性较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没有依赖感。 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大学体育教师的科研任务相对较重,科研能力要求较高。 大学体育教师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与训练工作,追求优异的竞赛成绩是其工作努力的目标之一。 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及特点: 中学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担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 中学体育的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与竞赛,要承担全体学生参与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任务,还要及时发现和培养学生体育特长,输送后备力量。另外,中学体育教师还要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 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及特点: 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所以小学体育教师更注重对体育课的组织和精心准备。
2. 按不同成才特征划分的体育教师类型
以教学为特长的体育教师:这一类型的体育教师(包括大中小学)一般都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这和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极为相关。 以训练为特长的体育教师:这一类型的体育教师通常在1-2项的运动项目上具有突出的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有的还有过省、市及国家运动队运动员的经历,他们尤为擅长组织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以科研为特长的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以科研为特长的“科研型”体育教师相继出现。 复合型体育教师:上述三种类型的体育教师各有优势和局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校体育改革的日渐深化,以及体育教师自身寻求和谐完美发展需求的日益高涨,复合型体育教师类型将成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3.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1.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都应成为体育教师的座右铭 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横向学科知识 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运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而且专项方面还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学校运动队训练和开设选修课的需要。 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世纪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终身体育等全新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训练能力、运动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完成教育任务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共同合作。 (拓展,看一下大概知道什么意思就行) 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教学能力:这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它 教育能力:教育能力也就成了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训练能力:体育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在一两个项目的运动训练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以便更好地完成学校的课余训练和对外交往比赛的任务。 运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须不断地钻研运动技术理论,学习新技术新动作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训练对象在实践中积累。 组织能力:体育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这是体育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 科研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教师的素质也只有在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中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社会交往能力: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因为广泛的社会接触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也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更好实施。 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锻炼。 专业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将新知识、新观点纳人到教学实践中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是体育教师应必备的知识与能力。 横向学科知识: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这就促使体育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2. 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贯彻各项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学文件: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各项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忠诚于教育和体育事业,热爱学校体育工作; 优先做好体育教育工作: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实施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实施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 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育课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为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师应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工作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要多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组织观赏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体育教师还负有开展体育训练的任务。通过体育教师发现和挑选具有优秀运动材质的学生,并对其组织科学合理的课余训练,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础。 从事学校体育科研:体育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对自身学识的增长、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增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了解其发展动态与趋势,体育教师必须协同学校医务室定期检查学生的身体,结合体育课教材,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教育和身体机能、素质的测定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关注体弱、伤残学生的体育活动,并加强对他们体质和健康的监测。 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体育教师在课内外还要做好器材设施的维护工作,如监督学生于课前和课外领取、收回体育器材,并保证不丢失、不损坏; 参与社会体育工作: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导者与实施者,从事校内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内体育活动的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如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协助做好社区体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等等。
4. 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1. 体育教师的培养
培训机构: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师范教育系统的体育院系和全国体育学院系统的体育专业院校来承担的。 培养目标: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尽可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新成就;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教育理论,具有从事教育和体育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能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健全的体魄。 培养模式:就培养模式而言,目前常见的有“运动型”“理论型”和“一专多能型” 课程设置: 1.国家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外语、计算机等 2.专业基础课程,如体育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科研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史等, 3.专业理论课程,如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学、医疗保健等; 4.专业技术课程及专项训练,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技术类课程; 5.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日后从教奠定基础。
2. 体育教师的培训
培训机构: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由以培训、提高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系统来承担。 培训目标:强化职业信念,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识和观念,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一定的本学科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熟悉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掌握基本教学技能,能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且教学效果较好;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能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一支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培训模式: 1.岗前培训 2.教师教育机构集中培训 1)学位课程培训 2)短期进修培训 校本培训 它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 它所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具有较强针对性。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与校情和教师工作紧密相连,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创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无限提高、拓展了培训时间和受训教师的覆盖面 3)优化了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及各种物质设备等; 4)促进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该模式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更新观念、拓展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拓宽、加深、更新体育知识和理论,一是补充过去没有学过的知识,二是了解和掌握体育专业前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3)加强对大纲、教材及教法的实践和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4)提高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如科学方法论、信息处理和加工的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熟练运用等等。
3. 我国现行体制的弊端
封闭性:一是表现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脱节;二是表现为师范院校与体育专业院校之间、教师培养与培训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和协调;三是表现在对体育教师培养的行业垄断上,尽管近年来部分综合大学已设置体育教育专业,但从整体上并未真正突破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的行业壁垒。 学科专业性:过于强调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强化“适应性”,忽视“师范性”,从而导致课程比例的严重失调 终结性:以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为中心,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沟通与合作。
4. 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展趋势发
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即分别制定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阶段目标,并使其互相衔接、互相补充。 课程一体化:不是两种教育的课程体系的重叠,而是彼此衔接、互为呼应。职前培养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在职培训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实践课程的理论化。 师资队伍一体化:即进行教师队伍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一支既能担负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队伍。 管理一体化:即高等教师教育院校应实现一种由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的管理模式,向教师终身教育的管理模式转变。 确立教师专业化的教职观: 进一步调整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含选修课)由强化学科专业性向强化综合性、教育专业性发展,加强“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加速教师队伍高学历化的进程。把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到本科、专科以上的程度,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客观要求。 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相形之下,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就较为落后。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