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思维导图,整理了信息环境与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信息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4-05 21:20:46 山西信息社会
信息环境与信息社会
社会信息环境
社会信息环境及其构成
含义
就社会而言
对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讲
现实作用
社会信息交流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社会相关因素对信息交流活动的支撑程度
基本要素
社会构成
政治因素
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社会政治信息和管理信息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对象 信息立法具有“双刃剑效应”即可促使信息交流更加规范和有序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交流的限制和阻碍
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保障,发达的社会信息活动水平必然依托于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社会收入和消费活动中恩格尔系数与信息系数的反比关系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信息消费水平和需求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促进社会信息环境的改善
普赖斯法则:某一时期世界各国科技论文量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体上成正比
帕尔凯维奇定律:信息需求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平方大致成正比
恩格尔系数和信息系数
科学因素
随着科学快速而深入地发展,社会的科学知识总量不断激增,科学信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信息交流和管理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千里目”和“顺风耳”,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证
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现状能够为信息交流提供一种文化氛围,文化信息也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对象 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的高渗透性也会对文化进步或改变提供有力的工具。它即带来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使一个社会从低级阶段跳跃式过渡到高级阶段;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因素和不良思潮,侵蚀人类社会的文明机体。精神污染、文化污染的实质是信息污染
教育因素
教育活动的大众化、平民化及其发展为信息交流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全民教育、远程教育要求信息交流和管理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种在线课程的开发模式“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它发端于现有的资源发布、学习管理系统、是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
技术因素
盖茨法则:当硅谷的数字脑袋中有一个可笑的念头出现时,会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美国企业界的心理
社会信息环境的变迁
信息社会理论
关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理论
德鲁克的知识经济论(创造了“知识工作者概念”,他认为知识的社会目的分为)
工业社会以前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说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说
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
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
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说(P49,6点用在大题)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说
尼葛洛庞帝的比特时代说
知识经济时代
OECD在年度报告中将“知识经济”直接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学习型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分析
基本特征
信息数量的激增
信息应用的广泛化
信息意识的强化
对信息功能的认同意识
对信息来源的选择和开发意识
对信息内涵的同构与再生意识
信息职业的扩大
白领阶层
蓝领阶层
灰领阶层
信息经济的存在
信息功能的硬化
判断标准
信息社会来临的标志
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字超过蓝领工人
1957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全球卫星通信的时代
信息社会的五大标准
技术标准
社会标准
经济标准
政治标准
文化标准
其他学者的分析
信息社会的现实性
信息社会10项国际标准
信息社会的相关理论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的描述
数字地球的技术特点
信息时代发展定律
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吉尔德定律
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是摩尔定律预测的集成电路中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增长速度的三倍
麦特卡夫定律
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长尾定律
长尾定律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来描述这些人和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关注到尾部,而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可能甚至会超过头部。
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概要
含义
作为历史进程的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是从其他社会形态向信息社会过渡和转变的历史过程
作为发展状态的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的结果:与社会物质化相对而言,社会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最根本标志
作为发展体系的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的结构
硬信息化
硬信息化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活动的需要,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全面推广,从而成为社会演进的技术基础和支持力量。
软信息化
软信息化是为了更大规模地生产、存储、传播和创造新知识,以信息管理和服务为标志地信息资源与社会活动深度融合,从而根本地改造社会生活地信息环境和发展环境
功能
科学发展观与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推进信息化,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必将大大提高中国国民经济素质,使经济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轨;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推进信息化,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推进信息化,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
信息化的社会影响
信息化提升了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因为信息化而发生极大的变革,信息化几乎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促进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的来临
信息化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信息化引发了管理的革命
信息化的作用
中国社会信息化
中国社会信息化进展
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社会信息化测度
国外社会信息化主要测度方法
日本信息化指数
产业信息化指数
IDC信息社会指数
马克卢普—波拉特信息经济规模测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知识经济测度
知识社会评价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就绪指数
信息化扩散指数
国际电信联盟信息化发展指数
欧洲数字竞争力报告指数
中国社会信息化主要测度方法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数
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数
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指数
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
信息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与信息文化
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信息文化P83
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征
动态开放性
即时发展性
技术推动性
信息文化的时代特征
现实基础
全球数字化
虚拟现实性
时代特征
交往快捷化
道德多元化
组织分散化
生活个性化
结构复杂化
信息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化的冲突
纵向文化冲突
横向文化冲突
文化观念冲突
文化行为冲突
和谐社会与新信息文化
和谐社会与当代信息文化
增量文化
存量文化
信息文化自觉
新信息文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