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的思维导图,整理了法国、德意志帝国、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的内容,感兴趣快来看看。
编辑于2023-04-09 02:04:4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
共和制
背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大革命(1789年)以后的八十多年里,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交替出现,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1789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一世、二世 《拿破仑法典》
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1870—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发展,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议会制共和制
确立标志
1875年初(1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主要内容
1.行政权
总统
①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②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③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内阁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内阁部长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2.立法权
国民议会
参议院
①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地方委员会
②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众议院
①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四年
②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关系
3.司法权
最高法院
由参议院授权组成,审判总统或部长以及审理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外因
1.政治
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2.经济
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阶级
法国国内阶级关系复杂,派别多
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内因
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特点
1.长期性
2.曲折性
意义
1.以法律的形式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制
2.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
3.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
背景
1.政治
德意志的统一
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容克地主势力强大,掌握了统一的领导权
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64—1970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三次王朝战争
1864 普丹战争 普鲁士+奥地利 VS 丹麦
1866 普奥战争 普鲁士 VS 奥地利
1870 普法战争 普鲁士 VS 法国
结果
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建立。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认识
①王朝战争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② 因此德意志帝国及其宪法含有较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2.经济
工业革命在德国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国家政治体制: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确立标志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主要内 容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二元制
特点
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二元
世袭君主
议会
1.行政权
皇帝
国家元首
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军队统帅
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掌握国家大权
宰相
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立法权
皇帝
有权签署和颁布帝国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议会
联邦议会
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
批准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
帝国议会
作用小
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不能组成政府,不能监督政府;可以批准预算
专制为实 立宪为虚
联邦制
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
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原因
历史
1.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3.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实
1.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充分)
2.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同他国展开竞争
特点
1.具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专制为实,立宪为虚
2.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立法机关不能有效监督政府
评价
进步性
完成了国家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9世纪末)
局限性
保留了普鲁士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
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
1.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异
1.政体
法: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国家元首
法:总统
德:皇帝
3.元首产生方式
法:国民议会选举(***七年,可连选连任)
德:世袭
4.国家权力中心
法:总统
德:皇帝
5.议会产生方式
法: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选出
德: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6.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法: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德: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
共和制
背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大革命(1789年)以后的八十多年里,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交替出现,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1789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一世、二世 《拿破仑法典》
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1870—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发展,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议会制共和制
确立标志
1875年初(1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主要内容
1.行政权
总统
①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②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③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内阁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内阁部长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2.立法权
国民议会
参议院
①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地方委员会
②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众议院
①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四年
②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关系
3.司法权
最高法院
由参议院授权组成,审判总统或部长以及审理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外因
1.政治
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2.经济
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阶级
法国国内阶级关系复杂,派别多
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内因
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特点
1.长期性
2.曲折性
意义
1.以法律的形式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制
2.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
3.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
背景
1.政治
德意志的统一
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容克地主势力强大,掌握了统一的领导权
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64—1970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三次王朝战争
1864 普丹战争 普鲁士+奥地利 VS 丹麦
1866 普奥战争 普鲁士 VS 奥地利
1870 普法战争 普鲁士 VS 法国
结果
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建立。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认识
①王朝战争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② 因此德意志帝国及其宪法含有较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2.经济
工业革命在德国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国家政治体制: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确立标志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主要内 容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二元制
特点
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二元
世袭君主
议会
1.行政权
皇帝
国家元首
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军队统帅
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掌握国家大权
宰相
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立法权
皇帝
有权签署和颁布帝国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议会
联邦议会
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
批准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
帝国议会
作用小
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不能组成政府,不能监督政府;可以批准预算
专制为实 立宪为虚
联邦制
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
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原因
历史
1.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3.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实
1.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充分)
2.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同他国展开竞争
特点
1.具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专制为实,立宪为虚
2.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立法机关不能有效监督政府
评价
进步性
完成了国家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9世纪末)
局限性
保留了普鲁士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
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
1.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异
1.政体
法: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国家元首
法:总统
德:皇帝
3.元首产生方式
法:国民议会选举(***七年,可连选连任)
德:世袭
4.国家权力中心
法:总统
德:皇帝
5.议会产生方式
法: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选出
德: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6.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法: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德: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