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思维导图,汇总了 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及其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认知策略、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4-09 10:28:52 四川省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
定义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
定义
(一)认知发展
1.定义
2.规律
3.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影响发展因素
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四、应用
五、评价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理论含义
活动论,符号中介论,内化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表现
三、最近发展区
四、应用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二)人格发展
1.定义
2.规律
3.人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理论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发展观
二、八阶段
三、评价
四、应用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前提
二、三水平六阶段
三、优点
四、局限性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二)亲社会行为
(三)攻击行为
(四)同伴关系
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
1.认知水平/智能水平的差异
(1)表现
(2)教育意义
2.认知方式的差异 名词:认知方式/认知风格/学习风格/认知类型
(7)种,尤其注意场独立和场依存
(二)人格差异
1.性格差异
2.气质差异
针对认知、人格差异的教育
(三)性别差异
1.性别差异的原因
2.表现
3.性别差异的教育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1.含义
2.实质
3.作用
(二)学习的种类
学习水平/层次
学习结果
(三)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外显的,可操作的)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
华生
S—R
2.操作理论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
名词:联结说
斯金纳
名词:负强化;正强化;强化;普雷马克原理
R-S
3.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
名词:观察学习
三、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
1.早期认知主义理论
2.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一)认知学习观
(二)结构教学观
(三)发现学习
(四)应用
3.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二)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者组织策略
(三)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
名词: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先行组织者;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二)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
四、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一)思想渊源
1.皮亚杰
2.布鲁纳
3.维果茨基
4.杜威
(二)理论取向
1.认知/个人建构主义
2.社会建构主义
(三)基本观点
1.知识观
2.学生观
3.学习观
4.教学观
(四)应用
1.认知/个人建构主义
(1)内涵
(2)典型理论
(3)应用
2.社会建构主义
(1)内涵
(2)典型理论
(3)应用
五、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
(一)人格观
(二)治疗观:来访者中心疗法
(三)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四)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五)应用
(六)评价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1.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力与外部动机
2.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3.4.5.6.
(三)作用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二、主要理论
(一)动机的强化理论
(二)动机的人本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自由学习理论
(三)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1)主要观点
(2)应用
(3)评价
2.成败归因理论
(1)含义
(2)发展
(3)归因影响
(4)影响因素
(5)应用
(6)评价
3.自我效能感理论
(1)观点
(2)影响因素
(3)作用和功能
(4)评价
4.自我价值理论
(1)观点
(2)分类
(3)应用
(4)评价
三、影响因素
(一)内部
(二)外部
四、培养与激发
(一)培养
1.成就动机的培养
2.成败归因训练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二)激发
1.外部动机的激发
2.内部动机的激发
3.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互交替、转化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一)含义
(二)类型
(3)安德森:不同状态,表现方式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关系
(三)知识获得的机制
1.陈述性
2.程序性
二、知识的理解
(一)含义
(二)过程
(三)影响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一)含义
(二)记忆
(三)遗忘
(四)促进整合措施
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一)知识的应用
(二)知识的迁移
1.定义
2.类型
3.理论
4.影响因素
5.促进迁移措施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
(一)含义
(二)满足要素
(三)特点
(四)类型
(五)作用
二、心智技能
(一)形成过程
(二)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
(一)形成过程
(二)训练要求
第七章 认知策略
一、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一)含义
(二)特点
(三)结构
二、认知策略
(一)含义
(二)注意策略
(三)精细加工策略
(四)复述策略
(五)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
(二)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
(一)时间管理策略
(二)努力管理策略
(三)学业求助策略
(四)环境管理策略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智力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卡特尔)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二)现代智力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
(一)含义
(二)特点
(三)基本过程
(四)影响因素
(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创造性
(一)含义
(二)心理结构
(三)影响因素
(四)培养措施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一章 社会规范学习
(一)含义
(二)特点
(三)过程与条件
二、品德发展
(一)实质
(二)形成与培养
1.道德认知
(1)含义
(2)理论
(3)培养
2.道德情感
(1)含义
(2)理论
移情
(3)培养
3.道德行为
(1)含义
(2)理论
(3)培养
4.影响品德发展因素
三、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含义
(二)类型
(三)成因分析
(四)纠正与教育
第十章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
(一)实质
(二)标准
(三)中小学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四)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标
(二)内容
(三)途径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
定义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
定义
(一)认知发展
1.定义
2.规律
3.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影响发展因素
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四、应用
五、评价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理论含义
活动论,符号中介论,内化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表现
三、最近发展区
四、应用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二)人格发展
1.定义
2.规律
3.人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理论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发展观
二、八阶段
三、评价
四、应用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前提
二、三水平六阶段
三、优点
四、局限性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二)亲社会行为
(三)攻击行为
(四)同伴关系
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
1.认知水平/智能水平的差异
(1)表现
(2)教育意义
2.认知方式的差异 名词:认知方式/认知风格/学习风格/认知类型
(7)种,尤其注意场独立和场依存
(二)人格差异
1.性格差异
2.气质差异
针对认知、人格差异的教育
(三)性别差异
1.性别差异的原因
2.表现
3.性别差异的教育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1.含义
2.实质
3.作用
(二)学习的种类
学习水平/层次
学习结果
(三)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外显的,可操作的)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
华生
S—R
2.操作理论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
名词:联结说
斯金纳
名词:负强化;正强化;强化;普雷马克原理
R-S
3.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
名词:观察学习
三、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
1.早期认知主义理论
2.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一)认知学习观
(二)结构教学观
(三)发现学习
(四)应用
3.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二)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者组织策略
(三)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
名词: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先行组织者;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二)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
四、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一)思想渊源
1.皮亚杰
2.布鲁纳
3.维果茨基
4.杜威
(二)理论取向
1.认知/个人建构主义
2.社会建构主义
(三)基本观点
1.知识观
2.学生观
3.学习观
4.教学观
(四)应用
1.认知/个人建构主义
(1)内涵
(2)典型理论
(3)应用
2.社会建构主义
(1)内涵
(2)典型理论
(3)应用
五、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
(一)人格观
(二)治疗观:来访者中心疗法
(三)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四)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五)应用
(六)评价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1.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力与外部动机
2.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3.4.5.6.
(三)作用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二、主要理论
(一)动机的强化理论
(二)动机的人本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自由学习理论
(三)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1)主要观点
(2)应用
(3)评价
2.成败归因理论
(1)含义
(2)发展
(3)归因影响
(4)影响因素
(5)应用
(6)评价
3.自我效能感理论
(1)观点
(2)影响因素
(3)作用和功能
(4)评价
4.自我价值理论
(1)观点
(2)分类
(3)应用
(4)评价
三、影响因素
(一)内部
(二)外部
四、培养与激发
(一)培养
1.成就动机的培养
2.成败归因训练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二)激发
1.外部动机的激发
2.内部动机的激发
3.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互交替、转化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一)含义
(二)类型
(3)安德森:不同状态,表现方式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关系
(三)知识获得的机制
1.陈述性
2.程序性
二、知识的理解
(一)含义
(二)过程
(三)影响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一)含义
(二)记忆
(三)遗忘
(四)促进整合措施
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一)知识的应用
(二)知识的迁移
1.定义
2.类型
3.理论
4.影响因素
5.促进迁移措施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
(一)含义
(二)满足要素
(三)特点
(四)类型
(五)作用
二、心智技能
(一)形成过程
(二)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
(一)形成过程
(二)训练要求
第七章 认知策略
一、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一)含义
(二)特点
(三)结构
二、认知策略
(一)含义
(二)注意策略
(三)精细加工策略
(四)复述策略
(五)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
(二)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
(一)时间管理策略
(二)努力管理策略
(三)学业求助策略
(四)环境管理策略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智力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卡特尔)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二)现代智力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
(一)含义
(二)特点
(三)基本过程
(四)影响因素
(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创造性
(一)含义
(二)心理结构
(三)影响因素
(四)培养措施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一章 社会规范学习
(一)含义
(二)特点
(三)过程与条件
二、品德发展
(一)实质
(二)形成与培养
1.道德认知
(1)含义
(2)理论
(3)培养
2.道德情感
(1)含义
(2)理论
移情
(3)培养
3.道德行为
(1)含义
(2)理论
(3)培养
4.影响品德发展因素
三、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含义
(二)类型
(三)成因分析
(四)纠正与教育
第十章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
(一)实质
(二)标准
(三)中小学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四)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标
(二)内容
(三)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