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翟文铖丨“题材问题”:当代文学批评的命门
翟文铖丨“题材问题”:当代文学批评的命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题材深受政治影响,一起来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翟文铖丨“题材问题”:当代文学批评的命门
一、小资产阶级题材问题
第一次文代会
正面确立文学题材选择范围
检讨小资产阶级存在的问题
批判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老解放区
革命历史题材
现实的工农业生产劳动
国统区
小资产阶级题材
批判原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认为知识分子鼓吹人性论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
认为与集体主义话语和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存在相当距离
二、题材决定论与题材多样化
强调工农兵方向,但并没有要求文学仅表现工农兵题材或重大题材
江青
提出重大题材、史诗方向
极左文艺观点的推进
题材决定论的出现
是否表现重大题材成了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
文学创作一片凋零
反省与批判
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反对文学表现重大题材
在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以及60年代初
在肯定重大题材重要性的前提下批判题材决定论
代表人物:秦兆阳、陆定一、茅盾、林默涵
受极“左”影响,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推广过程中,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越来越狭隘。“现实”逐渐与“历史”对立,似乎只有写工农兵的现实生活,才算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尖端题材的出现
茅盾和张光年反对这种倾向
“十三年”题材的出现
总结
从写工农兵,到写重大题材,到写尖端题材,再到“写十三年”,题材的范围越收越小,最后完全被纳入到阶级斗争的轨道上
三、如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
“无冲突论”的出现
原因:生产关系已经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全然消失
批判:老舍“悲剧现实”;邵荃麟:用“无冲突论”遮掩客观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例子:对待海默话剧《洞箫横吹》告诉人们写“人民内部矛盾”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红线,逾越与否是极难把握的
四、“新的人物”、英雄人物与中间人物
起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新人物”,追根溯源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前夕
结果:一方面对塑造“新的人物”的呼声越来越急切;另一方面是“新的人物”通常形象都比较干瘪,并且不断被拔高,被概念化,直至出现高大全形象
批判:新不如旧的现象以及创作结症
塑造英雄的原则:要在“现实社会中新旧的矛盾和斗争”中塑造英雄形象;英雄可以有缺点,但可以有意识地忽略不重要的缺点,使他在作品中成为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英雄是从群众中典型化而来的;爱国主义是英雄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亲自倡导作家塑造英雄人物
江青提出根本任务论
于会泳和姚文元“三突出”
邵荃麟提出“中间人物”这一概念
但很快“中间人物论”被批判
总结:倡导写“新的人物”、写英雄人物都与建立社会主义文化有关,但一旦对人物形象过于提纯,过于理想化,变成道德和政治的符码,就丧失了生命力。中间人物联结着落后人物和新的人物,本是一个值得开掘的富矿,可惜被历史断然拒绝了。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题材至关重要:特定的题材容纳特定的思想
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而言,题材的拓展是获得现代性的唯一可能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题材深受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