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赋税、儒道佛的内容,欢迎学习。
高考历史--第23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2)的思维导图,不想花时间听课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精华啦!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高考历史--第23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1)的思维导图,不想花时间听课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精华啦!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高考历史--第23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2)的思维导图,不想花时间听课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精华啦!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维持,豪强地方大族操纵选官
方式: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比授官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西晋)
影响: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历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了武举,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糊名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
影响
有利于打破士族门阀垄断仕途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公平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动儒学发展,推动世界文明
利于社会稳定
三省六部
中书:草拟皇帝诏令,没有决定权
门下:审核权,批驳诏书
决策机构
尚书:执行,中枢(魏晋南北朝:尚书台→尚书省)
执行机构
政事堂:宰相议论事情地方,后改为中书门下
三省长官: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
意义
有利于加强皇权,分割相权(把丞相变三个)
提高工作效率,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臻于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
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绢帛
汉:编户制(户:人口)
北魏:均田令,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唐初:租(田租)庸调(贡品)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以庸代役,可保证政府赋税收入
唐后:两税法,因土地买卖兼并严重,所以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产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纳税
人丁→财产→实物→货币
儒道佛
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动摇→隋朝:三教和归儒→唐朝: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运动
唐宋
韩愈
佛
两汉之际:传入
魏晋南北朝:逐渐本土化→武则天: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反佛斗争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财产收入
南朝:范缜抨击佛教《神灭论》
道
东汉末:兴起
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