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心理学02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第二章|变量与设计,主要是郭秀艳的书,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5-10 17:47:33 上海变量与设计
心理学实验
特点
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创设一定的情境
基本目的
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推论满足条件
共变
时序关系
其他可能的原因排除
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实验程序,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实验范式
用途
使某种心理现象更清晰、准确的表达
检验某种假设或者新概念
可证伪原则
波普尔
只有从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时,该理论才有可能是科学的理论
研究途径
猜想-反驳(演绎-证伪)
可证实原则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支柱。强调经验的作用,以经验归纳为基础
研究途径
观测-归纳
变量
实验的核心
分类
质/量
连续变量
非连续变量
影响
无关变量
不影响因变量
相关变量
影响因变量
研究
不研究
常规
自变量
分类
作业变量
环境变量
被试变量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
操控
给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明确、统一、可量化的术语
方法
条件描述法
饥饿:24小时没进食的状态
指标描述法
青少年:7岁以上,18岁以下的人
行为描述法
饥饿:1分钟按压10次杠杆获取食物的白鼠
好处
避免无谓的对概念本质的争论
使概念公开化,提高研究间的可比性
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
促使实验者考虑概念的诸多属性
保证实验的可证伪性
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数量
因素型实验
不超过4个
函数型实验
3~5个/5个以上(复杂)
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控制刺激呈现的方式
因变量
指标分类
客观指标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的差异
反应的正确性
反应标准
似然比等
反应的难度
主观指标
口语记录
观测
反应控制
目的
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方法
指导语
内容确定
完全
简单明确
标准化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常用指标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完成量/错误率/反应程度/完成时间等
标准
可靠性(信度)
有效性(效度)
客观性
数量化
敏感性
避免量程限制
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
额外变量
分类
特点
系统的额外变量
随机的额外变量
来源
被试方面
要求特征
霍桑效应
安慰剂效应
约翰亨利效应
主试方面
实验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实验设计方面
顺序效应
研究方法局限性
测量工具不完善
被试取样
研究时间
环境方面
数据处理方面
控制
排除法
双盲程序
恒定法
随机化法
匹配法
方法
人
前测
动物
拆窝技术
问题
不能每一特征都匹配
耗费大量工作量
匹配多特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
抵消平衡法
ABBA/拉丁方法
统计控制法
剔除无关数据/协方差分析/偏相关
实验设计
实验成功的关键
常用术语
因素/处理水平
主效应/交互作用/简单效应
处理效应/误差变异
随机化
控制选择、被试中途退出以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对照组
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因素干扰
前测
适当控制选择因素,在没有对照组情况下,提供基线数据以供比较
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产生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 可能产生练习、疲劳效应;影响外部效度
三个基本问题
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各自变量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类型
被试人数
大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
ABA设计
多基线设计
操纵变量数
单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
实验控制严密程度
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
单组后测设计 X O
缺点
没对照组,只能描述观察结果
没前测,失去比较依据
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作用的影响
容易出现自变量混淆
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的情况。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O1 X O2
优点
前测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及某些有关信息
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自身兼作对照组
缺点
很难控制历史和成熟等
前测对后测可能有影响
固定组比较设计 X O1 --------------- O2
优点
使用控制组,控制历史和成熟
没前测干扰
缺点
无法排除选择因素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事后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 O1 O2
准则组设计 (X) O1 ----------- O2
优点
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件进行追溯
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
为研究假设提供证据
某条件下比实验设计更有用
缺点
不能操控自变量或随机分配被试
研究中所追溯的原因可能有多饿
两因素可能不存在因果或有第三个变量
准实验设计
单组准实验
时间序列设计 O1 O2 O3 X O4 O5 O6
优点
控制成熟
控制测量因素的影响
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因素
缺点
无控制组
测量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X1O1 X0O2 X1O3 X0O4
优点
有效控制历史等因素
缺点
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影响外部效度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影响外部效度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重复实验处理影响外部效度
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
多组准实验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O1 X O2 ----------------- O3 O4
优点
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
有前测,控制了选择因素
缺点
没有随机分配被试,有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不能推广到无前测的情境中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O1 O2 O3 X O4 O5 O6 -------------------------- O7 O8 O9 O10 O11 O12
优点
排除成熟、历史、测验、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缺点
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影响外部效度
选择偏差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真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化设计
单因素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R O1 X O2 R O3 O4
优点
缺点
前测影响外部效度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R X O1 R O2
优点
随机化,控制选择、被试的中途退出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控制组,排除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影响
没有前测影响,最理想的实验
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R X1 O1 R X2 O2 R X3 O3
同上
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R O1 X O2 R O3 O4 R X O5 R O6
优点
同上
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两次检验
即确认实验效果,又可检验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缺点
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较为困难
实验成本过高
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 R X1Y1 O1 R X2Y1 O2 R X1Y2 O3 R X2Y2 O4
随机化区组设计
原则
区组内“同质”,区组间“异质”
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处理
每一种处理在不同区组重复次数完全相同
三种情况
一名被试一个区组
被试内设计
每个区组内的被试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
区组内以一个团体为单元
优点
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并在统计分析时将这种影响从组内误差中分离,节省被试,省时省力
缺点
划分区组困难
被试分配
被试间设计
定义
每位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
优点
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
所需被试数量巨大
难以排出个体差异
解决方法
匹配法
匹配往往不完全
费时耗力
匹配变量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谨防回归现象
随机化法
被试内设计
定义
每位被试接受所有处理
优点
所需被试较少
排除个体差异
统计检验更加敏感
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缺点
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不适用需要较长恢复期和产生效果不可逆的实验
不同实验处理相互影响,造成混淆
位置效应
延续效应
差异延续效应
解决方法
ABBA
拉丁方设计
实验处理为偶数
1,2,n,3,n-1,n-2
实验处理为奇数
同偶数,增加镜像方阵
混合设计
实验研究的效度
构想效度
定义
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室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对所研究的特质的理论上构想的全面性
影响因素
对于实验研究假设的解释
实验过程操作的单一性
实验方法的局限性
实验者的期待和被试的猜测
自变量水平选择的误差造成的混淆
内部效度
定义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统计回归
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选择
未随机化或匹配带来的实验误差
测验
成熟
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学习能力、疲倦、饥渴等
历史
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对结果有影响的特定事件
仪器的使用
外部效度 生态效度
定义
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影响因素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测验反作用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实验安排反作用
重复处理
取舍
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提升外部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
定义
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影响因素
统计功效低
违法统计检验假设
测量信度低
实验处理设施的可靠性
实验背景中随机的无关因素
被试的随机异质性
实验研究的信度
影响因素
观察量越大,信度越大
验证
直接验证
完全重复
系统验证
引入原未加控制的变量
概念验证
不同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