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时期
高考一轮复习(部编版通史),包含纲要和选必内容,商周治国思想从“神本”向“民本”转移的表现 1.殷商尊神敬祖重巫,有着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
编辑于2023-05-22 03:02:55 海南先秦时期
【考点补遗】 一、商周治国思想从“神本”向“民本”转移的表现 1.殷商尊神敬祖重巫,有着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 (1)殷人迷信上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帝命”即天意、天命是最高的命令,下民必须按天命行事。在政治生活中,神权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2)殷人相信君权神授,对天命只能顺从。相信“天命永恒”。 (3)殷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算卜,一切唯神,一切在卜。一切都乞灵于祖先神,请“帝”降旨。 2.西周对人事的重视,标志古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的开端。 (1)先王配上帝的二元宗教,祖先神的地位大大提高,即先祖受命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2)人王的地位大大提高,宣扬“天子”显示人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理性思维的宗法制,利用血缘观念来加强政治统治,巩固周天子的“至上”位置。 (3)民的地位大大提高。具民本思想统治者将“天命”和“民情”联系在一起,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敬天保民”(周公“德政”)思想。儒家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体系,提出了 “安民利民”“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认为统治者赢得民心才得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 (4)宗教与礼教(政治、道德、法律)逐渐分离。系统全面推行分封制,形成严密的等级结构,并通过“德”“刑”“政”“礼”等手段进行积极统治。 (5)周末“天命可咒”。西周末年“天”不能保佑民最基本的生存,“天命不可信”思想萌芽。 二、商周时期君权思想的变化 项目 商 周 君权来源 商王的权力来自于“帝”或“上帝”;“帝”或“天”是为民而设的,商王是承天之命,管理民事 天命是可以改变的;君权不仅来自于上天,同时也受民众意志的制约;统治者的“德”也是树立君权的必要条件 君权传承 殷商前中期主要继承方式为兄终弟及;后期已存在血缘亲疏之分的嫡庶观念 实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君权实现 人的主体性让位于神的主体性,主要通过占卜、祭祀等宗教手段实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主要是通过“礼”来限制不同政治权力、规定其秩序来实现的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1)天人之辩:孟子认为人性与天命相通,人性、天性都有仁、义、礼、智的特质。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 (2)性善性恶之辩:孟子性善论,品质变坏,是环境影响;荀子性本恶,不需要礼法并用。 (3)德治、法治之辩:法家强调国君依靠国家权力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 (4)用兵寝兵之辩:墨子“非攻”思想,并不是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注意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儒家强调政治因素与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 (5)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樊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 (6)“富民”与“富国”关系:儒家推崇民富先于国富,富民与富国有机结合。道家反对统治者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法家以富国立论,虽重视富民,但是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为目的。 (7)国家体制:孔子心中理想模式为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通过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道家主张松散的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百家争鸣中的“共鸣”: (1) 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 (2)主张思想统一: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 为社会秩序稳定是前提。 (3)托古心态强: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 (4)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 3.百家合流: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 (1)理论上的合流。如荀子的礼法并施思想。 (2)实践上的合流。当时的统治者出于自身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如秦朝法家治国治民、也有儒家治民,汉代的外儒内法。 4.儒、墨、道、法思想的本质 (1)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 (2)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 (3)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的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 (4)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世。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的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 【纵横对比】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井田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井田制 分封制 基本情况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而得名。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正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正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制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城 二者关系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5.公田与私田比较 井田制(公田) 春秋战国私田大量出现 分配方式 奴隶集体劳动,产品完全归奴隶主所有。诸侯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剥削方式 奴隶交出全部产品 私田主人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保留一部分产品 阶级关系 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公田): 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 一些贵族把公田转化为私田 表明 ①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这就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准备了条件。 6.比较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的不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目的不同 为了建立霸业 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 内容不同 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 主要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耕织、军功,建立县制,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性质不同 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是奴隶制改革 废除了旧的奴隶制,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一场封建制改革 不同的根本原因 奴隶制经济基础比较稳固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各种的产生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7.比较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 百家争鸣 文艺复兴 不同点 东亚 西欧 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 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矛头是奴隶制残余 指向天主教会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 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相同点 都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而西欧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是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各种产生与发展 都是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都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作用。中国“以人为本”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人文主义”思想
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概念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300万—1万年前
人类遗存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前
社会生活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生产工具简单落后
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
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
分布特点
满天星斗,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社会组织形态
原始人群、晚期母系
新石器时代
概念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1万—4千年前
社会生活
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仙人洞遗址
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大汶口+仰韶,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玉器,祭坛和神庙
数量多、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基础
社会组织形态
早中期是母系社会,晚期进入父系社会
文化
出现刻画符号——图画文字
傩戏(戏剧)
原始社会组织
阶段划分
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晚期出现
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共有),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劳作,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晚期出现
私有制产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
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
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
经济
农业
农业工具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新石器中期,出现松土工具耒耜,木制、石制工具为主
新石器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新石器早期,原始农业出现后,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
石器锄耕
耒耜锄耕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
灌溉工具
能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采集渔猎→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历史悠久,是稻(长江中下游)、粟(黄河中上游)、黍等的发源地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北粟南稻
原始畜牧业:河姆渡的居民饲养猪和狗
手工业
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纺织工具
山顶洞人:骨针
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纺线
陶瓷业
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坯车制坯
居住形式
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原因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穴居: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黄河流域黄土地带,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半坡遗址
巢居: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多营建于南方长江流域沼泽地带,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河姆渡遗址
村落
含义
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们走向筑屋定居
房屋建造技术的改进
作用
为人们定居、繁衍、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兴隆洼遗址(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新石器早期,属于半穴居房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古代集镇的雏形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交通
旧石器时代开始狩猎野马
新石器时代实现对马的驯化
从部落到国家
古史传说
三皇时代:时期较早、名称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时期:事迹较为具体。也有多种组合方式,现一般采用《易经》《国语》《史记》中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神农氏传说
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作
华夏始祖
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部落之间爆发冲突与战争,冲突之下,促进了民族融合。两个部落之间也有联合,结成炎黄部落联盟,共同对抗东夷集团
尧舜时期
禅让制
原始民主制——以“禅让”的方式进行权力转移
标准:德才兼备
公天下
“万邦”时代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与五帝后期相当
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奴隶社会
概况
夏
建立
约BC2070年,禹建立,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洛阳偃师)
灭亡
夏桀暴虐无道,被汤打败,夏朝灭亡
商
建立
约BC1600年,汤建立,定都亳后定都于殷(盘庚迁殷)
文化遗址:殷墟 (河南安阳)
灭亡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西周
建立
BC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灭亡
BC841年,周厉王贪财暴虐,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BC771年,周幽王,犬戎族(申侯)灭西周
东周
建立
约BC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战国
政治
夏
王位世袭制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公天下®家天下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商
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实质:松散的联盟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特点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占卜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宾”
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西周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权力分配制度 & 商已有
封建制
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管理土地人口
目的
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有至尊权威
诸侯在地方的独立性很强
评价
积极性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局限性
诸侯世袭,具有相对独立性,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
权力继承制度 & 商朝已实行,西周成完整制度
含义
即宗族法规。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性质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特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远近亲疏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 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一致 &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评价
积极性
以血缘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注重家族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宗族祠堂、家谱等,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集力
消极性
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等级观念严重
容易产生家庭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平等、法制思想相违背,影响我国的政治建设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礼乐制
权力认同制度
含义
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实质
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等级制度(工具)
作用
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选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
标准
贵族血缘
特点
贵族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特权)
“小行人”
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法律
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
习惯法
夏朝:《禹刑》
商朝:《汤刑》
周朝:《九刑》
(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带有浓厚的部落色彩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发展性和稳定性
(商周)原始民主传统有制约君主的权力
等级鲜明
时代特征
奴隶制国家,公天下到家天下
以血缘为纽带,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经济
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
工具
出现青铜农具,但以木制、石制为主
青铜时代
耕作方式
石器锄耕、集体耕作
井田制
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性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奴隶(农夫)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内容
公田 & 私田 (劳役地租)
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瓦解原因
根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各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
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手工业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演化出官营手工业
商已有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已有原始瓷器(白陶)
青铜铸造是主要生产部门
青铜礼器:商朝四羊方尊(青铜时代)
冶炼工具:青铜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商业
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
职业商人出现,商业兴起
工商食官
商业控制在官府和贵族手中
货币
夏:海贝和仿制贝
商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周礼》:借贷纠纷的记载
契约:商周时出现
居住形式
城市
概念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城:是指带有围墙的居民聚集区,一般来说叫做城的地方肯定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
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
古代的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商: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与标准
民居
设计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抬梁结构
文化
周礼 占卜 戏曲:傩戏
字体:商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 商周金文
青铜文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四川广汉)
青铜以礼器、祭器、兵器为主
历法:《夏小正》 & 商改进“殷历”
思想
重视以人为本
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
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夏商:相信上天和鬼神
商: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商汤:“德政”,以德治国
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
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教育
学在官府
D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实行“世卿世禄”制,国家官职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
经济
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仍较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
实行奴隶制,进行集体劳动
思想
有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
概况
东周
建立
约BC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战国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BC476,春秋战国分界线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
春秋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宗法制、分封制开始解体,礼乐制走向崩溃(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
原因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诸侯国势力扩张,企图确立霸权地位
表现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先后建立霸权
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战国
诸侯兼并
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
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周王室在BC256年被秦国吞并
各国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各国改 革变法
原因
适应政治经济 发展的需要
政治:日益激烈的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国家建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各国必须改革旧的不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制度,进行变法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思想: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阶级关系: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目的:富国强兵
结果
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代表
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收税)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秦国 商鞅变法
措施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首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建立户籍制度,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废分封,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文化专制)
移风易俗,强拆大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鼓励生育(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
评价
积极性
顺应历史潮流,集各国变法之长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效果最好的一次变法
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维护地主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奠定了未来的秦中央集权统一帝国制度的雏形
军事: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消极性
轻教化、重刑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成功的原因
顺应历史潮流 (根本原因)
统治者的支持
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选官
原因
生产力发展;私学兴盛;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内容
举荐制、军功爵制、客卿制
标准:才能或军功
作用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法律
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户籍制度
战国:秦国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时代特征
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走向崩溃
各国改革变法,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官僚制取代世官制,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经济
农业
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产生
灌溉工具
桔槔(jié gāo)----杠杆原理
耕作方式:个体耕作 * 铁犁牛耕 * 精耕细作
土地私有制
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
商鞅变法
特点: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出现地主和自耕农
形式: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地主依靠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影响
自耕农破产 ® 国家财政减少
出现租佃关系,并日益普遍化(宋朝),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出现
抑制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措施
北魏—唐前期:均田制(土地国有制)
土地国有制:夏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鱼鳞图册)
小农经济
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政府为保证税源,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
评价
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
消极性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
阻碍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不利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是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农民承受严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存在,各朝各皇帝侧重点不同
原因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专制政权的统治
商人不事生产、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统治者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根因: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而稳定的土地税可以保证财政收入
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统治(根本目的)
评价
积极性
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的发展,巩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
消极性
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明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重农抑商政策未发生根本的转变
士贵商贱的观念依旧存在
商人进行科考以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社会上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商人购田置地
水利工程
芍陂(quèbēi):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战国秦国:都江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关中平原成为万顷沃野)
农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手工业
分工更加细密
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铁器时代
冶炼工具: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
燃料:木炭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商业
“工商食官”的格局,出现私营商业、大商人,商人地位提高
城市: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 出现“市井”商业区,管理逐渐严格
货币
铜铸币: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
金属铸币出现(青铜、黄金、白银)
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
交通
已有运河
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
春秋吴王夫差在今天扬州开凿邗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时代特征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产生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出现大商人,商人地位提高
文化
数学:九九乘法表、算筹计数法
天文学:《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科技:战国司南
医药: (战国)扁鹊四诊法; 《黄帝内经》(总结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解释病理)
文学: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 楚辞《离骚》(屈原,浪漫主义)
史学:出现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等
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思想:百 家争鸣
含义: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涌现,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主要有十个学派: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
原因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形成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走向崩溃(礼崩乐坏); 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阶级:“士”阶级崛起并受到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学术环境宽松:缺乏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各派及 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孔 子创立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 “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 &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核心
仁:仁者爱人
有等差的爱
礼:以“礼”治国,克己复礼(强调等级和秩序)
以德治民/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调整“仁”和“礼”的方法:中庸
教育思想
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等
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从六艺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存疑鬼神,对其敬而远之
伦理观:性相近
文化成就:整理六经 & 著作《论语》(述而不作)
战国:蔚 然大宗
孟子
新兴的地主阶级 & 亚圣
主张
“仁政”(发展孔子的“仁”)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本: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张
“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隆礼重法(礼重于法),王霸并用)
民本: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本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道家
春秋:老子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 道家学派创始人 & 著作《道德经》
主张
核心: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永恒不变)
朴素的唯物史观: 追求天人合一
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庄子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 道家的集大成者
主张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逍遥”: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齐物”
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没有区别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天命观)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贵族、地主阶级 & 著作《韩非子》
主张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主要赏罚分明
大一统思想
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人性恶
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 著作《墨子》
主张
兼爱(无差别的爱) & 非攻 & 节俭 & 尚贤 &“尚力”(强调生产劳动重要性)
阴阳家: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兵家:孙膑
著作《孙膑兵法》
孙武(《孙子兵法》作者)的后代
重视战争规律;利用和创造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时代特征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 ® 学在民间,学术下移
实用科学,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民族关系
华夏族:夏商周三族交融,西周末形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战国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和发展
原因
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
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影响
表现
春秋:华夷之辩
中原地区文化先进,各国自称为“华夏”
同源共祖
周边少数民族,通称“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时代特征
各民族在征发和交流中逐渐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构成多元化,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发展特点:多元一体
相关图片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
母系与父系区别
穴居
巢居
五帝
国家雏形
分封制
层层分封
宗法制
手工业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