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思维导图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编辑于2022-10-11 10:31:56 广东佛教历史演变及体系
早期佛教
缘起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四谛
苦
三苦说
八苦说
集
十二因缘
灭
涅槃
道
八正道
部派佛教
上座部
一切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饮光部
犊子部
法上部
贤胄部
密林山部
说经(经量)部
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
人法二空
人无我,法恒有。
雪山部
大众部
一说部
出世部
鸡胤部
多闻部
说假部
制多山部
西山部
北山部
上座10部,大众8部。
大乘佛教
空宗/般若
龙树
《中论》
《十二门论》
提婆
《百论》
中观
幻有性空
有宗/瑜伽
弥勒
无著
《摄大乘论》
世亲
《唯识三十论》
《唯识二十论》
唯识
唯识无境
金刚乘
唐密
善无畏
金刚智
不空
藏密
印度密教+藏地苯教
宁玛派:藏文的意思为「旧、古」。因宁玛派僧人所戴之帽为红色,故俗称「红教」。教法以「大圆满」为主,以莲花生为表征。
噶当派:藏文的意思为「以佛陀的教诫为修行之要诀」。祖师为阿底峡尊者,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后归于格鲁派。
萨迦派:藏文的意思为「白土」。因萨迦寺院围墙常饰以白、红、蓝三色条纹,故俗称「花教」。萨迦的法承源于印度大成就者毕哇巴及卓弥大译师。萨迦主要的法教为「道果」。
噶举派:藏文的意思为「口耳传承」。因噶居几位初祖皆是着白裙行者,故俗称「白教」。其教法以「大手印」为主,玛尔巴是噶举的开创祖师,其徒为著名的密勒日巴。
格鲁派:藏文的意思为「善律」。因格鲁派皆戴黄色僧帽,故俗称「黄教」。其教法以宗咯巴的言教为主。宗咯巴是格鲁的开创祖师,其他不仅精晓显、密二乘,尤重宣扬戒律。言教开显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以「缘起性空」为中心。
大劫-268.8亿年
中劫-3.36亿年
坏
空
成
住
小劫-1680万年
大千世界
大世界模型
中千世界
小千世界
佛教义学
世界是什么?
人从哪儿来?
缘起性空
四圣界
佛
菩萨
缘觉
声闻
三界(小世界模型)
无色界
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
识无边处
空无边处
四无色定
色界
器与有情同生共灭。
四禅天
究竟天
善见天
善现天
无热天
无烦天
广果天
福生天
无云天
三禅天
遍净天
无量净天
少净天
二禅天
光音天
无量光天
少光天
初禅天
大梵天
佛教化上限。
梵众天
梵辅天
梵升天
佛可教化之上限。婆罗门根本信仰。
主体与客体统一,界与有情同生灭。
修行者的世界,常人无法企及。
欲界
器世间不生灭,有情生灭。
人
东胜身洲
人身殊胜,土地极广、极大、极妙。
南赡部洲
人勇猛强记、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
须弥山
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西牛货洲
人面亦如满月,多牛、多羊、多珠玉。
北俱卢洲
黄金为地,昼夜常明。生活平等安乐,没有忧虑。
天
他化自在天
魔 波旬
有美食而乏美女
化乐天
自在天王
兜率陀天
弥勒佛/六欲快乐
须焰摩天
五欲快乐
忉利天
帝释天/欲界诸天领袖。
四天王天
四大王天
阿修罗
有美女而无美食
畜生
饿鬼
地狱
根本地狱
纵地狱/八热地狱
等活
黑绳
众合
叫唤
大叫唤
焦热
大焦热
阿鼻
横地狱/八寒地狱
额部陀
尼剌部陀
阿吒吒
阿波波
虎虎婆
媪钵罗
钵特摩
摩诃钵特摩
孤独地狱
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之地狱也。
十八层地狱
十八泥犁经
128近边地狱
观佛三昧海经
六道
界不生灭,有情生灭。
娑婆世界(小世界)
人是什么?
五蕴论
色
有形质碍之法名色。指一切可以被建立起来的物质现象。
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也。
受
领纳所缘名受。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类感受的和。
苦
乐
不苦不乐
想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想。于境界中取种种相并建立概念。
行
迁流造作名行。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
识
了别所缘之境名识。具有知识和了知能力的主体意识。
人的命运如何变化?
四圣谛
集谛
十二因缘论
无明
愚痴,乃一切烦恼的总称。
行
造作。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过去二因
识
业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名色
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六入
“六根”。在母胎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触
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受
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
现在五果
爱
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即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取
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有
业。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
现在三因
生
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老死
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未来二果
苦谛
三苦
苦苦
坏苦
行苦
八苦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取蕴苦
道谛
八正道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六科二十九道品
四念处
四正断
四神足
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精进如意足
慧如意足
五根
信根
精进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五力
信力
精进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七觉支
念觉支
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喜觉支
轻安觉支
定觉支
舍觉支
三学
戒学
居士五戒
沙弥(尼)十戒
具足戒
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
定学
小乘佛教
四禅
初禅:寻伺。
二禅:内等净。
三禅:行舍、正念、正知。
四禅:舍清净、念清净。
四无色定
空无边处定:无物境。
识无边处定:无思境。
无所有处定:无物无思境。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境亦无思。
八等至
大乘佛教
念佛禅
称名念佛
观想念佛
实相念佛
实相禅
中国佛教
五门观
不净观
慈悲观
因缘观
界分别观
数息观
止观双运
生活禅
慧学
闻所成慧
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
佛教哲学
四摄
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灭谛
小乘
有余涅槃
大乘
无余/实相涅槃
我们该如何做?
哲学
本体论
认识论
合而为一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