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孟繁华的思维导图,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 ,通常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为重要标示。
茅盾,其艺术特色有: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感性经验和艺术个性参与,消解理论,减少公式化倾向。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的思维导图,流派要体现作家有共同的艺术追求,接受共同的文艺思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孟繁华
绪论
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当代文学发生的三个条件
语境和规约条件:中国社会和文化实践
资源准备: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
历史叙事在形式中借助意识形态的功能
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
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 ,通常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为重要标示
文学一方面服务政治,知识分子服从权威另一方面 文学创作贫困化单一化,又要调整文艺政策
当代文学的“前史”
文学的新方向
194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的实践条件:新的社会制度
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民族关怀
话语方式的“转译”
从语言到形式从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五四新文化→革命的政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
资源问题
下乡运动
语言转译--民间语言
效率原则
马克思主义 中国本土化
历史叙述的“主流”和“非主流”
在政治文化背景下分主流文学,非主流文学
当代文学的建立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北平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师”
两个报告
周扬
解放区:肯定了《讲话》思想方向
茅盾
批评国统区文艺,人道主义 个人趣味 小资的思想观点
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新时代唯一具有合法性的文艺思想但是忽略了 文学艺术多样性的重要性
作家的身份危机
进步作家 革命作家 反动作家
海峡两岸的文学战线
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
文化领导权的建立
共产党精神和道德感召
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
文学研究机构
国家权力意志下的社会科学研究
文学团体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作家协会
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传媒的控制
会议以及会议报告
掌握话语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集体发言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的表达
文学讲习所
当代文学的外部资源
俄苏文学的渊源
重视思想,与革命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制度化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讨论
1953年9月 第二次文代会
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学实验
颂歌与狂欢
宣扬革命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建设题材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文学史经典
何其芳《回答》
李泽厚“知识分子忠诚的痛苦,一方面真诚急切追寻人民 追寻革命,火一般的情感和信念。另一方面又必须放弃自我个性中纤细复杂的高级文化培育出来的敏感脆弱,否则就会格格不入”
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
朝鲜战争 王应洪 金圣姬
《财主底儿女们》
蒋纯祖 知识分子转变生存方式和思想情感的炼狱中挣扎
作家创作
峻青
《黎明的河边》姚光中 小陈
王愿坚
《党费》黄新
孙犁
《风云初记》《铁木前传》
茹志鹃
《百合花》
杜鹏程
《保卫延安》连长周大勇 激昂高亢的英雄主义
新人新作 农村题材现实斗争 农村深刻变化
北方作家群
杜鹏程等受柳青影响的陕西作家群
马烽 孙谦等受赵树理影响的山西作家群
新作家:李準 刘绍棠
具体创作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马烽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开掘,注重在生活化的故事和情节中表现农村发生的道德伦理方面的变革
《三年早知道》赵满囤 落后/转变主题
革命文学的高涨
“纪要”和政治文化
样板戏美学
八个革命样板戏
文革时期隐秘文学
诗歌创作
食指
多多
芒克
手抄本小说
张扬《第二次握手》
靳凡《公开的情书》
激进文学全面崩溃
1976年天安门广场 “四五运动” 标志激进文学全面崩溃对激进文学有力的、来自民间的反拨
红色文学的繁荣
红色文学,是指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出于对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本质化叙述,以及对新生活的赞颂,红色文学的取材范围大致相同艺术形式上却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史诗化的追求 传奇性的表达
史诗化的追求:革命历史“拟真”的方式在重构中再现
传奇性叙事:建构了民族化的现代叙事形式
梁斌《红旗谱》
朱老巩:旧时代侠义精神农民英雄朱老忠: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英雄运涛 江涛:共产党领导下 自觉走向革命道路的新英雄
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
红岩
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意志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还提供了身体 灵肉 施虐 受虐 家国 生死的内容
红日
1946年蒋介石内战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解放军高级将领 基层干部 普通战士的形象史诗性质 历史战争和艺术虚构结合
柳青《创业史》
梁生宝:健康明朗 朝气勃勃 年轻成熟的崭新农民形象
梁三老汉:最有深度 概括了相当广深的社会历史内容
革命历史的传奇化
姚雪垠《李自成》
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郭小川现象
对现代中国精神传统的忠诚 渴望“新颖而独特的东西”
贺敬之现象
强烈的“代言人”的角色认同
戏剧的现代转换
《千万不要忘记》
丁少纯 vs 季友良
激进文学的兴起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6月1日 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首次传达了 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取代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没有提供新的理论话语和框架,进一步恶化空泛的理论学风和创作风气
1960年7月 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正式确认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杨沫《青春之歌》及讨论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改造的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 基本范型:反抗 追求 考验 命名
完成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历程,但爱情的更换或转移实则是男性或权力话语对她发出的传唤这个意义上,林道静的性别特征被严重忽略了,她的意义才更具普遍性
赵树理现象
成功实践《讲话》 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树立赵树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遭到批评 肯定的反复过程
周立波小说
《禾场上》《山那面人家》《北京来客》淳朴 简练 平实 隽永
《山乡巨变》农业合作化 农村干部:冯秀梅 李月辉青年农民:陈大春 雪君 都比较概念化 公式化盛佑亭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与《创业史》同构的对应关系,题材和领域虽然不同但都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完整、全面地表现中国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 曲折 复杂但一定走向胜利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蔡其矫 偏离时代主旋律的浪漫作品
七月派 九叶派集体凋谢
姚文元现象
双百方针
1956年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青春写作
干预小说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刘宾雁《在桥梁上》
李国文《改选》
爱情小说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
典型问题
形象思维
文学是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