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的思维导图,流派要体现作家有共同的艺术追求,接受共同的文艺思想.
编辑于2023-06-27 16:59:24 浙江省《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严家炎
绪论
流派研究的原因
流派划分的依据
克服胡乱划分和抹煞流派两种倾向
流派要体现作家有共同的艺术追求,接受共同的文艺思想
现代小说史流派
20s中期 鲁迅影响下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 乡土小说派
代表作家:鲁彦 许杰 彭家煌 蹇先艾 许钦文 台静农
创造社和受创造社影响的浅草社成员 自我小说派
代表作家:郭沫若 郁达夫 倪贻德 陶晶孙 周全平;林如稷 陈翔鹤
太阳社成员和后期创造社成员 革命小说派
代表作家:蒋光慈 洪灵菲 华汉
左倾幼稚病初期“普罗文学”流派
30s初期 新感觉派
代表作家:刘呐欧 穆时英 施蛰存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主观感觉客体化 意识流现代派
社会剖析派小说
代表作家:茅盾 吴组缃 沙汀 后有艾芜
马克思主义观念解剖社会,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该流派延伸至四十年代,新中国后还有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李劼人《大波》姚雪垠《李自成》依旧受影响
京派小说
代表作家:废名 沈从文 凌叔华 萧乾
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追求冲淡 恬静 含蓄 超脱的风格
九一八事变后流浪关内的作家 东北作家群
代表作家:萧红 萧军 舒群 罗烽
对故土沦陷的悲痛,对日寇侵略的愤怒
七月派小说
代表作家:丘东平 彭柏山 路翎 冀汸
现实主义流派,强调作者主观精神,重视人物分析 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点
40s 国统区
浪漫主义流派
爱国题材或革命题材 抒情性和哲理性结合 脱离现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放区
山药蛋派
地方味泥土味浓,融合五四新小说的特点
荷花淀派
作品清新朴素,抒情味浓,富有生活情趣
实践民族化 大众化的方向
形成小说流派的诸因素
政治 国际文艺思想
根本作用:创作方法 文艺思潮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先天不足:感伤颓废色彩缺乏英雄气概和理想色彩
后天失调:被批判被反抗唯心主义和没落阶级的艺术方法
现代主义
三种思潮 三条线索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相互扭结,相互对抗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构成了现代小说流派变迁的重要内容
怎样估计各流派小说的现代化?小说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现代小说流派”中“现代”含义
时间概念:“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小说流派
性质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国形成的一些流派
五四以后新小说的六个特点
内容:小说表现的意识与描写对象都是崭新的,真正属于现代的
现代意识:民主平等+内省意识和负罪意识
描写对象: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市民
性格小说的出现: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刻画人物性格,不追求曲折的情节 对人物性格理解:性格是环境决定的
古典小说,追求情节+只突出单一性格
新的小说结构、体式的出现
结构:横截面(倒叙 插叙);纵剖面;蒙太奇组接法;情调小说
体式:日记体 书信体
叙事角度变革,突破作者全知全能的角度
注重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社会生活发展,人类的心理活动更加细密
近代心理科学发展,为心理描写提供依据
※创作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自觉运用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各种新的创作方法)
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
问题小说的兴起和繁荣
“只问病源 不开药方”
四类主题
下层人民的苦难遭遇
叶绍钧《苦菜》冰心《三儿》《还乡》
妇女问题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孙俍工《家风》
青年婚恋问题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探讨人生目的、意义
胡适《一个问题》 叶绍钧《一个朋友》
企图回答
冰心认为是 “爱”
庐隐认为“灰暗与苦闷”《海滨故人》等作品主张厌世
孙俍工《海的渴慕者》 虚无悲观
许地山 我行我素,听其自然
还包括一些其他题材 劳工问题 教育问题 儿童问题 军阀混战
问题小说局限
作品思想胜过形象,提出了问题而艺术没有跟进,缺少新鲜活泼的气息,图解观念
作者的艺术修养不足 and 接受新思潮和新观念后来不及与生活实践融合起来
乡土文学的倡导、鲁迅创作的示范和乡土小说流派的形成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都体现“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前者注重思想,存在“思想大于形象”,没有摆脱“为人生”主张时幼稚和蒙昧
后者吸收前者的长处 克服短处,更注重生活和艺术本身,作者较多从生活经验出发把现代意识和真切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熟悉的题材的优势
鲁迅创作
示范性贡献
生活丰富性和生动性
内容上的深刻性
艺术圆熟,丰富单纯
鲁迅以外的主要乡土小说家
许杰
《惨雾》 封建宗族思想
《赌徒吉顺》 典妻制度
吉顺:转变时期的产物,畸形性格“被生活飞轮抛出来的渣滓”
鲁彦
《黄金》如史伯伯
《桥上》伊新叔
资本主义渗入中国农村,村镇世态人心
《菊英的出嫁》 风俗色彩
彭家煌
具有浓重湖南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谿镇)
《陈四爹的牛》猪三哈
《美的戏剧》 秋茄子
《怂恿》牛七 政屏
《活鬼》 咸亲 荷生
笔触细腻简练,生动反映洞庭湖边闭塞破败的农村,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悲剧和喜剧杂糅,带来亲切感
细腻嘲讽的笔法描写知识分子
《mismeryer 先生》
《贼》《父亲》《莫校长》《茶杯里的风波》
台静农
《红灯》
《新坟》
初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近代以来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宽广而真实的图画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特有的兵灾
《喜期》静姑投水自杀《新坟》四太太的女儿被强奸
妇女的悲惨生活
《赌徒吉顺》典妻 《怂恿》二娘子为猪殉葬
农民流浪汉 牛马不如愚昧
《陈四爹的牛》《天二哥》
农民的市侩心理和农村令人窒息的风气
《黄金》
初期的乡土小说真实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农村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惊人的闭塞、落后、野蛮、破败景象表现了农民在土豪压迫、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渗入下悲惨的生存处境成为了解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宝贵史料
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题材多样、色彩斑斓的风俗画
野蛮残酷的风俗
蹇先艾《水葬》 ;许杰《赌徒吉顺》;彭家煌《活鬼》;叶绍钧《遗腹子》
体现长期宗教、伦理、教育、文化的民族传统心理以及带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的传统方式和生活习惯
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黎锦明《出阁》哭嫁;
台静农《红灯》鬼节超度 《拜堂》结婚仪式
风俗画的描摹,使小说大为增色艺术形象有血有肉,读来倍感亲切反映现实的深度又有增进
民族风格 民族特色
乡土小说流派促进了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
鲁迅:文艺作品越有地方色彩,就越有国际性
景物:王任叔《龟头桥上》浙东水乡
语言:彭家煌湖南 台静农安徽 鲁彦浙江 蹇先艾贵州
促进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
乡土小说自然平实,摆脱大团圆的俗套,改变了“善则尽善 恶则尽恶”的戏剧腔
打破全知全能的叙述;少间隔式的心理描写,用人物口吻代替作家口吻,语言个性化
近代民主:作家将下层人民收入眼帘,同情民间疾苦现实主义:审美眼光注视这类题材,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情趣,使之成为艺术
自觉的运用现实主义
人类自我认识比较成熟、科学
不再热衷神、半神化的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对文学的影响(横截面、心理描写、叙述角度)
创造社影响下的自我小说及其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特征
前期创造社小说的主导面——浪漫主义辨析
郁达夫初期小说的浪漫主义依据
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小说人物带有作者自身性格心理的烙印—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理论
虽然是普通人物,但是人物的所作所为有许多夸张和想象的成分
对浪漫主义本身的理解
浪漫主义不一定是英雄概念、理想人物、超凡离奇的情节,也有伤感忧郁的形态
近代中国浪漫主义先天不足,底气不足,导致了伤感忧郁的面目
郑伯奇:创造社作家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半殖民地“感受到两重失望,两重痛苦”,“未回国以前,他们是悲哀怀念;既回国以后,他们又变成悲忿激越”
创造社也有英雄气和才子气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带来了情调小说
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对创造社小说的影响
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体系
人的“心灵”
本我:人的本能的原始的欲望(无意识)
“性的冲动”“侵犯冲动”
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
自我: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按照现实原则
拥有理性指导,但不完全
依旧存在无意识
超我:“良心”,道德的限制
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弗洛伊德对创造社小说的影响
写潜意识,写梦
郭沫若《残春》爱牟对S姑娘的爱恋郁达夫《空虚》质夫
写变态心理,写变态性心理
陶晶孙《尼庵》尼姑自杀
郭沫若《叶罗提之墓》叶罗提自杀
陶晶孙《木樨》素威 师生恋
受压抑的性能量(Libido)创造文化、文明
郭沫若《LÖbenicht的塔》康德
表现主义对创造社小说的影响
朗慈白葛“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艺术的美不在于和外界的一致,而在于和艺术家的内界一致
为什么将创造社小说称为自我小说
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自我经历取材
第一人称,自我描述的手法
自我扩张的思想色彩
侧重自我的心境,袒露作者自我的性格、气质、灵魂
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是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创造社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技巧
意识流 跳跃式
捕捉一刹那的新奇感受
艺术表现:意识流 新感觉等现代派技巧题材:弗洛伊德情调创作方法:表现主义色彩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的“革命小说”
蒋光慈与革命小说的兴盛
兴盛原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推动
革命现实渗入发展
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时期
蒋光慈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
题材:湖南农民运动和向井冈山进军
人物
农民
落后迷信不觉悟 or 不良习气、游民习气
在烈火中改造农村又锻造自己,落后到进步,克服毛病
知识分子
李杰 何月素
背叛自己出身的地主阶级,历经生活关、感情关、家庭关
革命小说派的功绩和特色
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真实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初期无产阶级小说采用真实历史事件和报告性材料是国际性现象蒋光慈将历史事件和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写进小说,使之带有报告文学的长处
eg.《少年漂泊者》汪中 五四-二七-五卅社会斗争风貌
eg.《短裤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第二次第三次武装起义
塑造了革命者形象
《短裤党》为例
史兆炎 政治清醒沉着 恋爱羞涩胆怯
杨直夫 秋华夫妇(瞿秋白夫妇)革命责任感+夫妻深情
林鹤生(周恩来)对党忠诚 富有自我批评精神
形式的探索
串联式结构
真实文件、新闻、歌曲引入,增加新鲜感真实感
报告小说
风格特色:比前期创造社多了 现实主义成分,但也有一部分保留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
eg.《流亡》洪灵菲
作品中注意塑造群像,体现集体主义思想(国际性思潮,是特点也是弱点)
革命小说的弱点和不健康倾向
思想革命化,生活感受和感情变化跟不上
工人农民形象苍白、概念化
eg.洪灵菲《大海》农民的斗争描写逊色
空想
对付反动寄托于个人手段
暗杀的个人恐怖手段
蒋光慈《菊芬》
以肉体为武器
《冲出云围的月亮》
革命的浪漫蒂克
作品里表现出来的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情绪,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恋爱作为生活调料,脱离特定的生活内容故意在作品里安排“革命+恋爱”情节
与“革命浪漫主义”毫不相干 一贬一褒
eg.阳翰笙《地泉》三部曲
《深入》汪森振臂一呼,群众蜂拥而上,轻松得到革命胜利果实
eg.洪灵菲《家信》
美丽社会比喻成一只鸟,“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它得到了”
简单化理解艺术与思想、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把革命的艺术简单还原为革命的政治
将浪漫主义粗暴的等同于唯心主义,似乎肯定了现实主义
背离现实主义原则,在创作中演绎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后期浪漫派小说
代表作家
徐
无名氏
艺术特色
创作方法:人物故事往来依靠想象编织,夸张和理想化成分较多
异国情调和神秘色彩
人生哲理的丰富思考与象征、诗情的刻意追求
七月派小说
胡风文学活动、理论主张
s思想基本点:现实主义 即生活真实和主观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反对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
主观战斗精神,主体向客体的“突入”“搏斗”
作者对客观对象既体现又克服,既肯定又批判,深入把握中引起主体自身的深刻斗争
深入体验和理解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灵魂
表现对象过程中,自然将感情渗透融化进去,防止冷淡的客观主义
七月小说流派的形成
主要作家
丘东平
彭柏山
路翎
风貌和特征
审美内容和艺术风貌的复杂性(追求浓厚遒劲、复杂丰富)
挖掘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光明与黑暗 勇敢与怯懦 理智与愚昧)主题繁复多面(地主农民之间阶级斗争、群众的精神奴役创伤)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燃烧的荒地》郭子龙 “亡命徒”“阔少爷”统一的性格狂妄聪明大胆,军阀的烂兵,贩鸦强奸,粗野的野兽少爷的纤弱的灵魂,幻想家,描绘美好未来,企图“一个凄凉而悒郁的归宿”
《财主底儿女们》金素痕 泼辣狠毒+贪婪放荡+忏悔思念逃亡失踪的丈夫
“活的人”具有人性和兽性两种兽性:精神奴役创伤人性:雄强有力的形态+美好柔软的形态
心理刻画的丰富和独到的深度
直追人物心理,只花很少笔墨就能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将动态的、多向的、有立体感的心理效果写出来eg.郭素娥私奔前 欣喜→犹疑
善于写特定环境下丰富的心理变化,写一种心理状态到对立心理状态的跳跃eg.蒋少祖思想靠近汪精卫;蒋纯祖信仰人民
热情的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热情和主观战斗精神,不同于创造社作家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把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程度,爱憎、热情融合到描写的字里行间
重视体验,与强调主观表现的新感觉派的味道
总体风格上的沉郁、浓重、激越、悲凉
一方面时代赋予的:七月派的形成发展时代处于黑暗时代,曙光可期但仍充满痛苦
一方面是作家本身的思想气质和特点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所决定的(服膺于五四个性主义思潮,受尼采、托尔斯泰等哲学美学思想熏陶,有特殊敏感和审美兴趣)
表现
“倔强的灵魂”走向毁灭 + “原始生命力”eg.东平《多嘴的赛娥》《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卸煤台下》《财主底儿女们》
粗犷、拖沓、重浊、不透明的语言特色种种附加成分使得句子臃肿拖沓,但却有火辣辣的激情
七月派作品的争议
京派小说
一场论争
时间:1933-1934 京海论争
治史倾向
不抹煞京派的存在
不任意夸大京派队伍
形成 发展以及主要作家
废名
《竹林的故事》
《桃园》《菱荡》
《桥》小林 琴子 青梅竹马的爱情
意识审美渐次变化 田园牧歌风味浓重间接奇僻的语言 悠远的意趣 平淡朴讷的风味
废名小说重视情趣和境界 不注意结构布局的集中和完整生活题材 审美境界狭窄;内容单薄甚至晦涩(莫须有先生)
沈从文
题材较多 视野开阔
生命原始活力 西南淳朴民性 古老风俗传说宗法下的人性悲剧 湘西社会的裂变 国民党屠杀、高压政策
提高了艺术趣味
多种多样的美:神秘 清丽 单纯,繁复 温柔 泼野
提高了艺术水平
凌叔华
萧乾
《篱下》
汪曾祺
京派小说风貌和特征
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
根本原因:对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的不满憎恶
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
总体风格平和淡远隽永
牧歌情调 对大自然的情感 选材平和 有意淡化情节和背景
简约、古朴、明净、活泼的语言
京派小说的思想性质
批判现代城市文明
并非否定工业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人的异化,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出发点是人道主义
再析京派小说中的现代主义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三十年代北平的“都市风景线”
五个故事打散糅合,借人物内心活动或联想,变换视角(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沈从文《看虹录》象征、抒情色彩浓厚的心理分析小说
汪曾祺 丰富意象和色彩+意识流的圆熟+现代人的孤独感
社会剖析派小说
《子夜》的出现社会剖析派的形成
《子夜》杰出成就和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是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熔铸生活、再现生活的出色成果。
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
社会剖析派的形成
代表作家
茅盾影响下形成 吴组缃 沙汀 稍后的艾芜
吴组缃《官官的补品》没有找到合适的艺术形式《一千八百担》《黄昏》《樊家铺》《天下太平》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
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根本意图
向读者剖示中国社会的性质经过社会科学观察社会 对中国社会性质得出明晰判断
茅盾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再发展按现有道路走下去依旧是半半社会
吴组缃中国农村的破产非偶然 是世界经济危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的
沙汀农村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
现实主义都是对生活的再现但社会剖析派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总体再现、全貌式再现(借助缩影)↓独特性:从经济角度再现生活,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经济动因
关于主题先行
关键在于“主题”是否从生活中来
获得“主题”后是否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作后盾
吴组缃评《子夜》:主题往往演绎而来,不是归纳入手。明显的是人物描写,都是作者推理设想出来的,不是根据实际观察和体验创造的,所以邈远 隔膜 不可把握
横断面的结构 客观化的描述
显著优点:横断面
艺术更加严谨精致
表现更加深入
场面和对话的要求更高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家族内部争夺公积谷场面
宋氏大家族开会前,家族内部各怀鬼胎会长 子寿:买竹山,自己捞好处柏堂:主张还款,偿还自己贪污的利息邵轩:“剿匪”开办费 自己侵吞共产党人——竹堂:组织农民抢粮
对话真实自然
吴组缃
口语化 不拗口 自然
性格化 很符合人物身份有些人物甚至有自己的习惯用语
符合规定的场景,动作性很强
富有地方色彩
情感隐蔽在断面后
复杂化的性格 悲剧性的命运
性格
多声部叙述的方式,塑造复杂性格的人物
《子夜》吴荪甫
《林家铺子》林老板
《腐蚀》赵慧明 特务
立足于生活,深刻地写出性格本身的逻辑
《樊家铺》泼辣善良忠贞 线子 vs悭吝势利冷酷 母亲
命运
尊重生活逻辑,不以作者的主观情感改变人物命运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人物
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
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
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同德国表现派法国超现实主义 意大利未来派 英美意识流 同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范畴
日本文艺评论家 千叶龟雄给《文艺时代》周围作家起的名称包括川端康成 横光利一 中河与一
川端康成《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表现主义的认识论 达达主义的思想表达方法 就是新感觉派表现的理论依据”
不单纯描写外部事实,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将主观的感觉印象投进客体 创造对事物的新感受方法
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
资产阶级男女腐朽糜烂空虚的生活 一起都是金钱关系,没有纯真的爱情
《流》无产者的反抗和斗争
施蛰存
早期作品:《娟子姑娘》《追》
正式的短篇小说集《上元灯》成年人怀旧情感回顾少年经历
穆时英
《上海的狐步舞》 《白金的女体雕塑》等新感觉派小说
《公墓》《父亲》等抒情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
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暴露资产阶级男女的堕落 荒淫
穆时英 “造在地狱上的天堂”“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
施蛰存 半殖民地下都市下层人物的悲哀
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既不是对外部现实的客观描摹,也不是内部心理的追踪而是将感觉外化,创造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容易出现通感
借鉴电影的表现手法,吸取西方意识流手法,将诗歌中的叠句运用到小说中创造某种气氛
潜意识 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
新感觉派小说的某些倾向问题
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
重视两类人 一类闲得无聊 游戏生活 一类被生活压迫这两类人中有许多的二重人格(弗洛伊德“性的冲动”“侵犯冲动”)
受到弗洛伊德的唯心史观影响,对事件和人物进行不正确的解释图解弗洛伊德学说
新感觉派一些作品充满颓废 悲观乃至绝望 色情的倾向eg.《pierrot》潘鹤龄 批评家 读者 情人 父母 群众 革命组织都不可靠
作者本身的虚无主义和阴暗思想
流派无批评的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和张爱玲的出现
张爱玲小说成就
两性心理刻画上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意象的丰富和活泼传神
造语新奇,通感手法较多,艺术感觉敏锐
现代派小说和传统民族形式结合,红楼梦式的手法和语言
茅盾小说中“悲剧感”捷克 普实克
来自于人物积极地行动,但仍然避免不了的悲剧命运“人无法主宰自己的生命”
希腊古代悲剧的悲剧命运主宰是神的寓言
自然主义的主宰力量来自遗传
描写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
茅盾: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力量相互冲击的复杂力量
描写的是某一群人
胡风指出,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迹的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汹涌的波澜和它们的来根去向”
人物毁灭的悲剧性
东平
道德无辜者+残酷环境受害者,悲剧根源在于社会恶势力
柏山
小生产者的深刻烙印+精神奴役创伤,悲剧根源在于历史的沉重
路翎
两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