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 第一章绪论
西外考研人文地理第一章思维导图,介绍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7-02 15:43:14 陕西绪论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
人文地理思想与知识及其丰富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禹贡》最早的地理著作
贡献
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李旭旦总结古代出现四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
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货殖列传》《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大元一统志》《徐霞客游记》
近代
引进了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新思想和研究方法
受当时法国和英美学派影响,中国人文地理研究开始起步
代表人物:张相文(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用来翻译介绍国外的地理学思想) 竺可桢(我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早年留学美国,于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东南大学)创建地理学系,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在该校创办史地系和史地研究所) 胡焕庸(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研究,首先指出了瑷珲(现称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地理分界线:区域综合考察和区域研究中,法国的“或然论”思想是人地关系讨论的重心) 与张其昀为竺可桢学生 李旭旦(翻译了法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著的《人地学原理》对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竺可桢等人起推动作用
现代
1949-1979年,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
1980-1990年,人文地理复兴阶段——李旭旦(推动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并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创办《人文地理》学术期刊
1990年以来:全面发展、提高的阶段——分支学科迅速发展、抓住实际问题,转向动态研究
研究目光转向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人的心理机制
围绕五大主题和范式——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人文地理的产生(19世纪中叶以前: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
积累地理知识的资料的过程,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古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发端地:古希腊 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geo地球 graphe描述
哺育希腊地理成长的两位“乳母”:地理考察、哲学
代表人物: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地理学开山大师:洪堡、李特尔
亚历山大·冯·洪堡 德 自然地理学家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著作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五卷。
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人文内容)
卡尔·李特尔 德(人文地理学之父、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地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其与人的关系(人地关系)
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带有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把对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层层揭示,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重大缺陷
近代人文地理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德国 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
法国
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人地关系理论、区域人文地理研究)
人地相关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平等关系)
小区域研究:实地考察、区域人生地理事实作为人地关系理论分析的佐证
白吕纳 (白的学生,继承学习了白)《人地学原理》 三纲六目
英国
麦金德
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开创政治地理学的先河,代表作《历史的地理的枢纽》 讨论世界政治的规律性——全球作为整体(从法国的小区域到全球) 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受德国影响)
受拉采尔影响
森普尔(1863-1932)《地理环境决定论》《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 亨丁顿(1876-1947)《气候与文明》 巴罗斯(1877-1960)人类生态学
受施吕特尔影响
索尔(1889-1975):文化景观学派(历史的、动态的)
受赫纳特影响
哈特向(1899-1992)区域学派,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俄国(承袭德国)
地理学派
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 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一记代合研究。
经济学派
以费棍、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具体部门的布局,着重对生产布局的因素、投资比例、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分析
评价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这种格局对1949年以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人地分立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人地关系
现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革命(二战以后:美苏两大阵营——传统与创新的复合体)
西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量地理学,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学的高潮
70年代对计量革命的批判,受心理学、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影响,出现了行为、人本、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80年代“后现代转向”(受全球化影响,打破了二元对立的局面)注重小范围空间内的地方文化(从空间到地方,逐渐人化)、考虑到特殊性(地方性——重构即革命)、强调非传统、异化的事物
苏联
50年代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占据统治地位
60年代 阿努钦《地理学的理论问题》批判二元,强调统一地理学的观点
70年代 社会经济地理学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理论与哲学方法论多元化
理论:近代(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
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地理考察,具有局限性,不具有代表性)——实证主义(计量革命,完全忽略人)、人本主义(行为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完全考虑人)、结构主义(80年代,后结构主义,打破了二元地理论
研究方法的不断革命
定性分析(偏文)——定量分析(偏理)——行为革命(人的差异)——现代信息手段(3S)
研究内容与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趋向于以人为主体、应用于实践、横断学科(交叉性、综合性)
绪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地理学的发展三阶段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二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三分法(陈传康提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古代地理学 (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
近代地理学 (形成学科: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现代地理学 (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取长补短)
研究对象
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地理学的传统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三大内核)
人地关系的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
区域研究的传统(综合思维)
空间分析的传统(强调地方与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动态思维)
联系:把以上三大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学科特性
社会性
同时体现在其历史性上,要求我们用动态思维、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区域性
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的特征之一
综合性
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横断学科(交叉性)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理论方面
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的理论
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
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实践方面
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利用价值(战略、计划)
文化教育功能
培养人文地理思维从而转化到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