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注册道路工程师--0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内容包含设计参数、组合设计、接缝设计、配筋设计、材料组成、加铺层结构设计。
编辑于2023-07-04 08:53:44这是一篇关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架空敷设,4地下敷设,3基本规定。
市政方向,建筑方向略,《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2022是一项重要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它明确了防水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工作年限、防水材料与做法以及其他重要规定。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由12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涵盖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等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架空敷设,4地下敷设,3基本规定。
市政方向,建筑方向略,《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2022是一项重要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它明确了防水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工作年限、防水材料与做法以及其他重要规定。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由12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涵盖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等方面。
0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3.设计参数
3.0.3计算模型
弹性地基板理论
粒料类基层
与路基一起视作多层弹性地基
非粒料类基层
分离式双层板模型
3.0.4设计标准
设计基准期内
砼面板
行车荷载and温度梯度作用下不产生疲劳断裂
最重轴载and最大温度梯度作用下不产生极限断裂
贫砼or碾压砼基层
行车荷载作用下不产生疲劳断裂
3.0.7交通荷载分级
3.0.8面层弯拉强度标准值
3.0.9最小防冻层厚度
3.0.10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
4.组合设计
4.2路基
4.2.2路床顶面回弹模量
不得
轻交通≥40Mpa
中、重交通≥60Mpa
特、极重交通≥80Mpa
4.2.3路基填料要求
4.3垫层
4.4基层和底基层
基层类型选择
基层施工厚度
应
基层用稳定类,上路床为细粒土时,底基层用粒料类(0.075mm<7%)
基层顶面
贫砼、碾压砼基层顶应铺沥青混凝土夹层,厚度≥4cm
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应设置封层(单层沥青表处≥6mm或膜材料)
基层接缝
碾压砼基层应设置与面层对应的接缝
贫砼基层弯拉强度>1.5Mpa时,应设置与面层对应的接缝,一次摊铺宽度>7.5m时设置纵向缩缝
排水基层:以下应设置密集配粒料或水稳碎石的不透水底基层
基层宽度:宽出基层30cm/侧(小型机具)、65cm/侧(滑模摊铺机)
宜
排水基层
多雨地区、黏土路基、高速、一级或极重、特重荷载二级公路宜设置排水基层
排水基层为开级配沥青碎石或水稳碎石(计算向上取整1cm后+2cm)
不透水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封层类防水织物
4.5面层
宜
磨耗层:普通砼、钢筋砼、碾压砼、连续配筋砼计算厚度+6mm后,按向上取整
钢纤维砼
钢纤维体积宜0.6%~1.0%
面层厚度
宜为普通砼面层的0.65~0.75倍
重、特重交通,dmin=18cm
轻、中等交通,dmin=16cm
复合式路面
沥青砼上面层≥4cm
水泥砼+沥青砼之间设置粘层
拉毛构造深度
4.6路肩
4.7路面排水
5.接缝设计
5.1板长宽
宜
板宽3.0~4.5m
板长
普通砼面板
板长4~6m
长宽比≤1.35
面积≤25㎡
碾压砼或钢纤维砼面板
6~10m
钢筋砼面板
6~15m
长宽比≤2.5
面积≤45㎡
5.2纵缝
纵向施工缝
设置条件
一次铺筑<路面宽度
加宽段与等宽段之间
拉杆平缝
槽口深30~40mm、宽3~8mm
纵向缩缝
设置条件
一次铺筑>4.5m
碾压砼、钢纤维砼面层一次铺筑宽度>7.5m
拉杆假缝
槽口应大于施工缝
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应为板厚/3
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应为0.4*板厚
行车道与硬路肩的纵缝必须设置拉杆
拉杆
拉杆中部10cm范围防锈处理
最外侧拉杆距离板边≥10cm
连续配筋砼面层可用钢筋代替拉杆
5.3横缝
横向施工缝
设置条件
施工中断时
设在缩缝or胀缝处(构造与胀缝相同)
传力杆平缝
横向缩缝
形式
一般用假缝
(1/5~1/4)H
传力杆假缝
重、特重、极重交通
轻、中交通邻近胀缝or自由端的3条缩缝
收费广场横向缩缝
槽口深度(1/4~1/3)H
横向胀缝
设置条件
相邻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
5.4.2次要道路加宽段起终点(应在直线段设2~3条)
宜:缝宽宜2~2.5cm
传力杆
宜:距离半边15~25cm
5.5端部处理
与固定构造物相接
可配置双层钢筋网
在L=(6~10)H范围逐渐将板厚增加20%
与搭板相接
应:设置6~10m钢筋砼过渡板
过渡板与搭板用拉杆平缝
过渡板与砼板用设传力杆胀缝
膨胀量大应设置2~3条胀缝
斜交时锐角部分用钢筋网补强
与桥相接
桥头没有搭板时
设置10~15m钢筋砼板
应:或设置混凝土预制块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长度≥8m
5.5.3与沥青路面相接
5.5.4连续配筋砼路面与其他路面或构造物相接
5.6填缝料
6.配筋设计
6.1普通砼面层钢筋
6.1.1自由边钢筋
6.1.2角隅钢筋
重、特重、极重交通胀缝、施工缝、自由边的角隅
极重交通的缩缝角隅
6.1.3~4涵洞顶板
6.1.3
6.1.4
6.2钢筋砼面层配筋
6.2.1配筋量
6.2.2钢筋布置
6.3连续配筋钢筋砼配筋
6.3.1纵向钢筋配筋量要求
6.3.2横向钢筋配筋按6.2.1计算
6.3.3纵横均应用螺纹钢筋,直径宜12~20mm
6.3.4钢筋布置
7.材料组成
7.2垫层
7.2.1防冻垫层小于0.075mm含量≤5%
7.3基层
7.3.1贫砼
7.3.2水稳料、级配碎(砾)石
7.3.3二灰稳定料
7.3.4沥青砼
7.3.5开级配水稳碎石
7.3.6开级配沥青碎石
7.4面层
7.4.1水泥砼
7.4.3钢纤维砼
7.4.4碾压砼
7.4.5砼预制块
7.5材料设计参数
7.5.1路基土、粒料基层回弹模量:重复加载三轴压缩试验(试件规格)
路基土回弹模量
附E.0.1-1乘E.0.1-2为回弹模量(回弹模量参考值x湿度调整系数)
粒料类基层、底基层回弹模量
附E.0.2-1
7.5.2稳定类弹性模量:单轴压缩试验(试件规格)
附E.0.2-2
7.5.3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周期性加载单轴压缩试验(试件规格)
附E.0.2-3
8.加铺层结构设计
8.2.2
路面损坏分级
错台仪
8.3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
落锤式弯沉仪
接缝传荷系数
8.4旧路面结构参数调查
8.5加铺方案选择
标准
1.损坏情况
2.传荷能力
方案
1-优良、2-优良
结合式白+白
8.8结合式砼加铺层设计
8.8.1宜:铣刨、高压水或钢珠、酸蚀,打毛后涂粘合剂
8.8.2宜:加铺层≥8cm,接缝形式和位置与旧路一致,可不设拉杆和传力杆
8.8.3相关计算
附B.6
旧砼板弯拉强度、弹性模量、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实测值(8.4)
加铺层厚度按旧砼板应力满足3.0.4
分离式白+白
8.7分离式砼加铺层设计
8.7.1应:加铺层与旧白板之间设置隔离层(沥青砼≥40cm)
8.7.2应:接缝形式和位置按新建面层布置
8.7.3加铺层
普通砼
钢筋砼
连续配筋砼
≥18cm
钢纤维砼≥14cm
8.7.4相关计算
附B.4~5
新砼板满足3.0.8
旧砼板弯拉强度、弹性模量、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实测值(8.4)
新、旧砼板应力均满足3.0.4
白改黑
8.6沥青加铺层设计
8.6.2黑白之间设置改性沥青粘层
8.6.4加铺层厚度:高速、一级≥10cm,其他≥8cm
8.6.5相关计算
白加黑应力分析附C
旧砼板弯拉强度、弹性模量、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采用实测值(8.4)
旧砼板应力满足3.0.4
1-中等、2-中等
分离式砼加铺方案
沥青砼加铺方案
1-次、2-次
沥青砼加铺方案
宜:面层损坏严重时,宜打裂或碎石化
打裂:75%产生开裂,面积为0..4~0.6㎡
碎石化:75%碎成40cm的颗粒
黑改白
8.9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砼路面设计
8.9.2应:白黑之间设置调平层(沥青砼)
8.9.3加铺层
普通砼
钢筋砼
连续配筋砼
≥18cm
钢纤维砼≥14cm
8.9.4相关计算
旧沥青路面当量回弹模量附B.2.5
按新建水泥砼路面加铺设计
8.9.5超薄水泥砼加铺
厚度8~13cm
面积2.5x1.0m
切缝深度1/4~1/3板厚
缝宽3~5mm,不用封缝
附录A交通荷载分析
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Ne
附录B砼板应力分析及厚度计算
B.1力学模型
弹性地基单层板
适用
粒料基层的砼面层
黑+白的砼面层
砼板以下按弹性地基
B.2弹性地基单层板荷载应力
B.2.1设计轴载临界荷位处荷载疲劳应力
B.2.2四边自由板临界荷位处荷载应力
B.2.4新建公路(粒料基层)板底当量回弹模量Et
B.2.5黑+白时,沥青顶面当量回弹模量Et
B.2.3疲劳应力系数
B.2.6最重轴载在临界荷位产生的最大荷载应力
B.3弹性地基单层板温度应力
B.3.1临界荷位处的温度疲劳应力
B.3.2最大温度应力
B.3.3温度翘曲应力和温度应力系数
B.3.4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弹性地基双层板
适用
稳定类基层的砼面层
沥青类基层上的砼面层
分离式白+白
面层、基层作为双层板考虑,以下按弹性地基
B.4弹性地基双层板荷载应力
B.4.1设计轴载临界荷位处荷载疲劳应力
B.4.1设计荷载在上层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
B.4.2设计荷载在下层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
B.4.3最终轴载在上板临界荷位处产生的最大荷载
B.5弹性地基双层板温度应力
复合板
适用
两层不同性能材料组成的面层或基层复合板
结合式白+白
分离式白+白中间的沥青粘合层
砼面层作为弹性地基上的单层板或者双层板的上层,基层作为双层板的下层
B.6复合板应力
临界荷位:板长跨中(基层同)
附录C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