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诗歌表现手法
这是一篇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思维导图,包含了初中常见的所有表现手法以及其作用,还有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编辑于2022-07-28 18:11:22诗歌表现手法
整体框架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描写手法
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子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 景
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
联想
通过客观事物“形似”或“神似”的内在联系,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是以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的,由此及彼
例子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想象
回忆或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例子
《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子
《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子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子
“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细分
以动衬静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以声衬静
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子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描写角度
感官角度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
视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听觉
千里莺啼绿映红
嗅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
远
远看山有色
近
潮平路带沙
高
高处不胜寒
低
低绮户,照无眠
修辞手法
比喻
细分
明喻
暗喻
借喻
例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句中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诗句中“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例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 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子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子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这两种生活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形容贫富悬殊异常巨大。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诗句中的“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中的“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用典
细分
用典故
引用前人诗句
例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反复
是指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
例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诗中的“欲说还休”强调了愁绪的浓与深
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子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一诗的意思是: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将听觉的声音通过视觉的美景来展现,体现声音的美妙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子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分
以乐景衬哀情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使 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细分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子
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子
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常见题型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诗中的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自选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解说手法+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