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近代开始)
中国历史(近代开始),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2022年 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大事件汇总,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编辑于2023-07-23 18:23:01 北京市中国近代史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财政。2,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摧残吸食者的体质。3,政治腐败。4,军队战斗力削弱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开端
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丧失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1,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3,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4,协定关税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3年,洪秀全“拜上帝会”
1851年,太平天国,太平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义军称“太平军”
1856年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洪仁玕《资治通鉴》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英、法《北京条约》
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沙俄占据我国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地
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积极影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消极影响: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
“洋务派”,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具体内容:
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开办近代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
兴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由于其根本在于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
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阶段:
平壤战争:左宝贵
黄海海战:邓世昌。日军夺取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
辽东战役:大屠杀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振兴中华”
1895年《马关条约》
内容:
1,割三地: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款:赔两亿两白银给日本
3,通四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开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通商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起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900年义和团“扶清灭洋”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内容:
1,赔款4.5亿两白银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与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
3,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改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历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虑,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0年“黄花岗起义”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
徐麒麟、秋瑾
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积极影响: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生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消极影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独裁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摧毁专制,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
1911年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3年,宋教仁遇刺,各省发动“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1915年,护国战争
蔡锷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袁世凯去世,护国战争结束,北洋军阀分裂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1917年,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文科学长。胡适、李大钊、鲁迅撰写《新青年》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及白话文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前因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性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意义)
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
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罢工失败,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1924年5月孙中山建立“黄埔学校”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准备
1926年,北伐战争
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叶挺 第四军独立团
1927年4月,“四一二事变”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宁汉合流
南京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建立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8月7日,“八七会议”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有枪杆子中获得”
10月,井冈山会师
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序幕
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湖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0年,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前四次被红军粉碎,第五次因为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陷入危险境地。中共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序幕
杨靖宇
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伪满洲国”
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0月,红军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的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2月12日,“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赵登禹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9月,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9月,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1月,“淞沪会战”结束
上海失陷
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6月,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广州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灭亡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百团大战”
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目的是破袭敌人交通线
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势,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对八路军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
在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
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蒋介石目的: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共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2,全民族团结一心,统一抗日战线。2、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抗战胜利的意义:1,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3,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真正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确定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中国共产党展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9月,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11月,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1949年初,北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949年4月,渡江战役
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断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1949年9月,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1,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是新中国的筹备会议;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南海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意义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通知;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决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地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
10月初,美国越过三八线
美军飞机多次轰炸我国东北地区,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方法的协议》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957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应人民利益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55-1956年底,三大改造
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961年,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中美建交
1972年,中日建交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982年,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中华人名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时间实践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1992年中共十四大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用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2年11月,“九二共识”
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个代表”思想
2007年,中共十七大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2017年十九大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22年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
一国两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董存瑞
张自忠、左权
果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