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朝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部编版通史)--汉朝,有西汉、东汉、经济、文化、文化,包含纲要和选必内容,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7-29 20:26:28 海南汉
西汉
概况
灭亡原因
西汉后期,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破产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王莽政权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改革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23年,王莽政权被绿林军推翻
西汉初 统治
中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三公九卿制
弊端:宰相权重
地方:郡国并行制
背景
汉初错误地以为秦没有实行分封制是其灭亡的原因
经济残破,中央无力完全控制地方
内容:郡县制 + 分封制
弊端:地方割据问题/王国问题(汉景帝:七国之乱)
初步解决: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最终解决:汉武帝“推恩令”
“与民休息”政策 (黄老无为思想)
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吸取秦亡的教训
表现: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弊端:土地兼并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期间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对外:与匈奴和亲
弊端:匈奴问题
强盛: 汉武帝
政治
中央:中外朝制
原因:汉初丞相位尊权重
内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宫廷机构组成,长官为尚书令、侍中(决策机构)
外朝: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执行机构)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地方
推恩令
主父偃的建议,诸侯王所有儿子共同继承封地,列侯,归郡管理
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刺史制度
地方监察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大,无固定治所
特点
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东汉末,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一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强枝弱干的局面
利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官员管理
选官制
察举制
汉高祖创立,武帝时达到完备,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又称“乡举里选”
指先考察(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而后推举为官或提拔任用
标准:德行和才能(孝廉)
内容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评价
积极
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了官吏来源
使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局限
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征辟制
政府机关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皇帝“征”,官吏“辟”)
积功劳为官
考核:(秦汉)上计制
监察
中央:建立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监察
经济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均输法: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物资的调配与运输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
实行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重税(财产税)
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开通,远销欧洲,“丝国”
思文
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创办太学(中央官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外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在河西走廊设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凿空”丝绸之路)
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BC60年,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法律
沿袭秦律,制《九章律》
汉高祖统一中国以后颁行的法典
董仲舒“引经决狱”: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开始法律儒家化
赋役制度
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田赋: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财产税: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男子17岁起役,后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户籍制度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编户齐民”:百姓编户入籍
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社会救济
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东汉
概况
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衰落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加剧了政治危机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
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灭亡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光武帝刘秀改革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执掌朝政,下设六部,三公逐渐成虚职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解决战乱之后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问题)
思想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光武中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经济
农业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工具:铁犁牛耕普及 & 耧车(播种工具)
东汉末出现翻车(灌溉工具),动力是人力
水利:白渠、龙首渠、漕渠、坎儿井
田庄经济
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原因
生产力不够发达
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土地兼并严重
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特点
自给自足
规模大,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
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拥有私人武装
庄园武装化、堡垒化
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乡村教化,稳定了乡村社会秩序
残酷剥削依附的农民,冲击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自给自足,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力,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壮大了地方浩强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
手工业
东汉青瓷
燃料:开始用煤
纺织业
汉朝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鼓风冶铁
商业
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方式限制大
城市:市坊分离,设市长、市令管理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契约走向普遍化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对外交往
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不断扩大,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陆路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丝绸之路
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汗血马”(中亚的大宛国)、苜蓿、葡萄、西瓜和带“胡”字的物种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
海路
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到印度南部
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线通向印度洋
东汉: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文化
数学
东汉《九章算术》 & 十进制记数法 & 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
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半诗半文,综合文体)
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西汉前期(BC2C),已有植物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候纸”)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医学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医圣”,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医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东汉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农学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 & 《四民月令》
宗教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本土宗教)
张陵建立
思想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
黄帝、老子的思想
遵循自然的法则不妄为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汉武帝: 董仲舒新儒学
依据《公羊春秋》学说,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著有《春秋繁露》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限制君权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但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唯心主义,神学倾向
儒学正统,官方化
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教育
兴办太学(中央官学)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大鸿胪
承自秦“典客”,西汉初改名为“大行令”,汉武帝改名为“大鸿胪”
地方
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
北方的匈奴
汉初和亲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东汉89年,窦宪北击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河西走廊
西汉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域
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和中亚等地区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相关图片
概况
中外朝
地图
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