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部编版通史)--魏晋南北朝,有历史、经济、文化、民族,包含纲要和选必内容,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7-29 20:29:06 海南魏晋南北朝
政权更迭
政治
门阀政治 (士族制度)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由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而成。隋唐时期衰落。
特征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
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坞堡)(私人部署武装)
思想:空虚,崇尚清议空谈,玄学流行(儒学僵化)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阶级固化)
影响
成为开发江南经济的组织者,推动江南开发
促进文化繁荣
田庄经济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剧分裂动荡
行政制度
中央:三省制
东汉光武帝刘秀设尚书台,执掌朝政
三国魏文帝曹丕设中书省
南朝刘宋以后又有门下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地方行政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官员管理
选官: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显露
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实际上是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方式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选拔标准
初期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实质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评价
积极
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消极
世家大族凭门第入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压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官员考核
流于形式
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期(冯太后摄政)
均田制
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不得买卖,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徭役和兵役
评价
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消极性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租调制
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每年向政府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并成年男性服兵役和徭役。(赋税制度)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强化对民众管理)
5家设一邻长,5邻设一里长,5里设一党长
三长对州郡负责,职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兵役
评价
帮助政府控制人口,掌握财源
完善了基层统治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后期(孝文帝亲政)
迁都洛阳(以南征为名,胁迫性)
影响
政治: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经济: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
军事: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移风易俗
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改籍贯、鼓励与汉族通婚、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特点
前期:制度创设
后期:汉化政策
作用
加速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也加速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封建化),也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巩固其统治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缓和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自上而下的鲜卑族封建化改革运动,为隋唐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法律与教化: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
特点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原因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户籍制度
黄籍:指南方土著户籍,承担赋役
白籍:指南迁的北民的户籍,不承担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南迁户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承担赋役,白籍人口土著化
时代特征
国家长期分裂,战乱,政权更迭频繁
南北政权并立,对峙
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出现”五胡乱华“现象,民族交融加强
九品中正制、三省制等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基础
经济
土地制度
均田制
赋税制度
租调制
农业
农具: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水利:曹魏马钧改进翻车(龙骨水车,汉已出现,灌溉工具)
劳作方式:农业庄园式劳作(坞堡除军事作用外,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田庄经济进一步发展 & 寺院经济
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发展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各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商业活跃,番禺为主要的外贸港口
影响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开发促进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手工业
成熟的白瓷、灌钢法
制瓷工具:南朝匣钵
商业
社会动荡不安,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以物易物
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出现在交通便利处),设“草市尉”管理
信货:当铺兴起
时代特征
士族田庄经济、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北方经济遭到破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境扩展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以物易物为主
在交通便利处,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文化
思想
三教并行,相互借鉴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受到冲击
儒学受到冲击,后学习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发展(玄学)
玄学
背景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内容
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实质
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道家学说
实际上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反佛教斗争
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人口减少,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统治危机
表现
思想: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行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教育
西晋设立国子监(官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文学
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 南朝骈文 & 南北朝民歌
书法
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大多注重实用性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汉字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审美>实用便成为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称“书圣”,《兰亭序》(行书)
绘画
中国画逐渐成熟,文人画开始出现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佛教):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业
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综合性农书)
医学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地理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科技
东晋葛洪《抱朴子》有提到“火药”二字
纸逐渐取代竹木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中外交流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时代特征
文化发展多元倾向,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
民族
五胡内迁
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中原,出现“五胡内迁”现象,民族交融加强
影响
积极
促进了民族交融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文化、民族融合角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政治角度)
游牧民族农耕化(经济角度)
促使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消极
各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中原王朝实行压迫少数民族的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动乱买下伏笔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
相关图片
朝代更迭
九品中正制
五胡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