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宋元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部编版通史)--宋元,有历史、经济、文化、民族等,包含纲要和选必内容,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7-29 20:42:05 海南宋元
概况
辽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947年,耶律德光(辽太宗)改国号“大辽”
1125年,金灭辽
宋
北宋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东京(河南开封)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127年,被金所灭,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所俘,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1276年,元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南宋亡
文天祥
西夏
1038年,党项族(羌族的分支)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1227年,大蒙古国灭西夏
金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 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元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元朝+四大汗国) 1260年,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1279年,彻底灭南宋,完成统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灭亡
政治
辽
南北面官制
内容
北面官(契丹等游牧民族)
南面官(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
特点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保留民族特色
意义
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 利于契丹族封建化 & 促进民族融合,利于统一
政治中心
行营(四时捺钵制,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宋
行政改革
原因
统治者汲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藩镇权力过大,君弱臣强)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稳定政权
原则
收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分权(分化事权,使互相牵制)
崇文抑武
内容
地方
行政权:派文官任知州
设通判监察知州
节度使变为虚衔
财政权:各路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将各州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
军事权:将各地精兵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收权
从州(府、军、监)、县二级到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员)、州(府)、县三级
设四监司(平行的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
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共签文书,彼此制约
分权
中央:二府三司制
分相权
行政: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
财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军政:枢密院(调兵不统兵)
禁军“三衙”(统兵不调兵)
分权
(宋太祖废“坐论”之礼,宰相地位下降)
崇文抑武
崇文:提倡文治(文官政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 文官任枢密院长官(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特点
强干弱枝 & 分权,相互牵制 & 皇权高度集中 & 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评价
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促进北宋文化全面繁荣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军队战斗力低下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财政负担巨大
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财政负担巨大
辽和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
庆历新政失败
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失败原因: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宋神宗的支持
目的
富国强兵,加强国家管控
内容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具体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作用: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具体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节省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育才
具体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作用:培养了革新人才;宣传了革新思想;扩大统治基础
评价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积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
局限: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 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负担 & 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官员管理
选官: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锁院制、誊录制、糊名弥封制、别试制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规范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考核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监察
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重要变化:台谏合一
台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主要职务为纠弹官邪,监督官吏 谏官:谏议大夫等,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讽谏君主
谏议制
宋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法律与教化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编纂《宋刑统》、《天圣令》
教化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理学出现 ® 理学在南宋后期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 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赋役制度
承唐制,征收两税
附加税(繁杂多变,远超正税数倍)
代役金
经常派发各种徭役
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方田均税法(每年以丈量土地的土壤肥瘠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户籍制度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坊郭户:城市居民
分住户、客户,坊郭客户为城镇平民,多为小商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以及富户的佣工
乡村户
乡村客户主要是佃户、主户的佣工和雇工
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
社会救济:宗族内部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范仲淹:族内设义田,赈济族人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对外交往
北方陆路交通受阻
海路转趋发达
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西夏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一制二称: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
金
制度建设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兵民合一制)
按女真民户进行编制:1谋克=300户;10谋克=1猛安=3000户 谋克:百、百夫长,氏族单位;猛安:千、千夫长,部落单位
性质:女真族军事和地方行政组织单位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出征
特点:地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效果:节约了财政开支,且能保证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盛世“大定之治”:12C后期,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元
行政管理
中央:一省二院制
行政: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
军事:枢密院
宗教+西藏:宣政院
监察:御史台
四个系统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行政效率提高,但是后期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地方
行省制
内容
京畿由中书省直辖
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简称行省)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特点
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性质)
辖区广阔,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权力大而不专,中央与地方实现一定的权力平衡
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权力受制于中央
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
评价
积极性
行省辖区辽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消极性
行省面积过大,并极力打破山川地理形势,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行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四级,导致官僚系统繁杂
边疆治理
西藏: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直辖 &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直属于宣政院)等管理军政事务
澎湖:设澎湖巡检司,行政管理,以经略台湾
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意义
西藏和台湾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驿站制度
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急递铺:传递文书
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官员管理
选官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
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延祐复科),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监察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肃政廉访司
法律与教化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赋役制度
沿袭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北方:丁税、地税
南方:夏税、秋粮
“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户籍制度
“诸色户计”: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对外交往
海陆都畅通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
蒙古西征
三次西征
第一次(成吉思汗):灭掉花刺子模,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影响
对蒙古: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形成了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名义上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对世界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欧洲传教士到漠北与蒙古交涉、马可波罗由陆路来华、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
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a由东向西迁: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b由西向东迁: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与蒙古族和汉族融合。
改变了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和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
时代特征
分裂割据 ® 若干政权并立对峙 ® 逐步走向统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中原王朝“积贫积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经济
宋
农业
灌溉工具
高转筒车
耕种制度
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在南方普及 & 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经济作物
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衣料由麻布向棉布发展,但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土地政策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加剧
租佃制
日益普遍化;规范化(订立契约)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农产品的商业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业: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制瓷业: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五大名窑
冶炼业:煤的开采量大,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印刷业: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商业:空前繁荣(高峰)
经商突破了时空限制,也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城市兴盛,集镇发展
城市经济功能增加
出现专门市场,比如米市、布市等
杭州、苏州、洛阳、成都、广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草市”更加普遍(“草市”已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
开始使用商标
货币
北宋益州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北宋起新铸铜钱统一铸印当时年号,形成惯例
南宋:会子
当铺: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经营性放贷;有息存款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商税成财政重要来源
官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海上贸易兴盛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管理机构
市舶司
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线路
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海外贸易税成财政重要来源
商业繁荣的原因
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宽松
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租税货币化,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元
手工业
纺织业
棉花种植逐渐普及
黄道婆普及推广棉纺织技术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松江:棉纺织中心
制瓷业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青花瓷、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交通
陆路
遍设驿站,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设急递铺,负责传递文书
水路
重修大运河,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 ,(长度为世界之最)
开辟长途海运
漕运
商业:继续繁荣
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城市兴盛
大都:国际性商业都会,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杭州(临安):“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货币
以纸币为主币
纸币“钞”(中统元宝钞)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过程)
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结果)
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少
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原因(见魏晋复习)
影响
推动南方城市迅速发展
促进南方户口增长,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促进南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重心南移 (科举考试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江浙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改善交通运输业,促进海上贸易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时代特征
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繁荣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进一步扩展
商业发达,突破市坊时空界限,开始使用纸币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许多大港口
文化
辽
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西夏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金
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仿汉创字
宋
科技
三大发明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
宋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科学家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科技成果
外传 &意义
三大发明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欧洲人在活字印刷术基础上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文学
话本(早期的白话小说)
宋词
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繁荣原因
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
政府重视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读书风气浓厚
印刷术发达
开始向通俗化(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
绘画
宫廷画进入最活跃阶段
山水画成独立画种
风俗画成最大亮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教育
(私学)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医学
北宋出现针灸铜人(医学教学模型)
思想:理学
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宋代、明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派别
程朱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
内容
世界本原是“理”,先“理”后“气”(物质)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
人生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而明理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特点
吸收佛、道思想
哲学化、思辨化
体系化、世俗化
以维护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为核心
影响
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统治,束缚思想,压抑人性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心即理”,“心”是万物本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发明本心”
明朝王守仁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知行合一”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元
天文学
郭守敬,简仪
历法
郭守敬《授时历》,世界领先
农书
王祯《农书》,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
绘画
文人写意画
特征: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有诗有画
文学
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元曲
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的需求
科举长期被废,文人进取无望,写曲抒发感情
疆域辽阔,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
代表作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元曲四大家)
特点
包括散曲和杂剧,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意义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
用于修史:《蒙古秘史》
拼音符号—八思巴字(忽必烈;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时代特征
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科技领先世界
理学出现,促进儒学发展,南宋后成官方哲学,并对文艺产生影响
文化日渐平民化、世俗化(宋词、元曲、风俗画等)
民族关系
宋
北宋
VS辽(北方契丹族)
北宋两次夺取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利
澶渊之盟:双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岁币”)
VS西夏(西北党项族)
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庆历和议
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保持帝号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岁赐”)
南宋
岳家军抗金
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给金朝钱物(“岁贡”)
宋金对峙:宋金几次战争后,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侄国”,南北对峙
西夏
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仍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元
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边疆治理
时代特征
各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主流是各民族的友好往来
少数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学习,封建化进程加快
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元朝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相关图片
主题
时空坐标
北宋
南宋
元
宋 东京
唐 长安城
宋 小结
二府三司制
四监司
一省制
四等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