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旧民主主义革命1(1840-1894年)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部编版通史)--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894),包含纲要和选必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7-29 20:57:24 海南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894)
【考点补遗】 一.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 1.朝贡体系: (1)含义: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 (2)特点:“华夷观”思想 (3)影响:朝贡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影响: 加深民族危机;另一面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 ①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③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二.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变局之因: 外敌入侵(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 (二)具体表现: 1、政治上: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李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③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路的旧民主主义时期,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 ④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2、经济上: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路,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 3、对外关系上: 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转向被迫开放; “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4、思想上: 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三)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 1、清政府: ①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②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 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①态度: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②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3、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总理衙门推动;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4、农民阶级: ①态度:洪秀全领导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②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二)几组核心概念 1.近代工业:相对于传统手工业而言的,即使用机器的新式企业。 2.近代民族工业: ①广义的概念认为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②狭义的概念将洋务企业排除在民族工业之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同民族工业。 3.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 (1)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2)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 (3)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加大。 (4)阶级分化: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纵横对比】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编》 不同点 ①产生的背景不同 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强盛时期 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衰落时期 ②经济主张不同 主张在维护小农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违背历史潮流 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③群众基础不同 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与农民要求不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④作用不同 虽未能真正实施,但但也推动革命发展 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 ⑤时代特点和影响不同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具空想性 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联系 后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更具有时代气息;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2.洪仁玕的思想与林则徐、魏源思想的比较 洪仁玕的思想 林则徐、魏源思想 相同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②都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③由于种种原因,其主张基本都未付诸实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 不同点 ①阶级立场不同 代表农民阶级,但不是其要求 是地主阶级代表 ②根本目的不同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③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 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属器物方面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比较 以往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不同 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 多了战争赔款这一因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发生的 起义形式不同 利用宗教,但多是中国自身宗教 利用的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具有时代特色 领导人思想有变化 尤其以洪仁旰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遇到的情况不同 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运动期间曾与西方人士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 纲领不同 除《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建立人间天国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出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失败原因不同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4.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比较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企业;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来源 地主、官僚、商人 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 特点 ①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②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又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①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②自身特点: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5.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洋务派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目的上看 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内容和实践上看 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 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作用上看 抵抗派没有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 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作用相同 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近代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6.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抵抗派 洋务派 顽固派 背景 是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威胁统治,西方列强侵略加剧)的情况下,清政府统治者内部分化而成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奕忻、曾国藩、李鸿章 倭仁 目的相同 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主张 向西方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抵抗外国侵略 向西方学习;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结果 其主张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经过30多年的实践,最终破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评价 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顽固派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最反动的力量,最终被历史淘汰 7.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相同点 背景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领导相同 都是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内容相同 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改革教育 影响 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失败 成功,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阻力不同 受到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列强敲诈勒索,阻力较大 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天皇掌握了实权,阻力较小 程度不同 仅限于军事、经济和教育,没有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进行了政治制度变革,废除了旧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结果不同原因 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8.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发展进程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政府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商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 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资金来源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 工业化的次序 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政治
鸦片战争-道光 (1840-1842)
原因
根本原因:19C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逆差),为扭转贸易状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危害身心
吏治腐败; 军队战斗力下降
白银大量外流,出现财政危机
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战前中英国情对比
详见明清
结果
中国战败,签《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
条约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开了列强勒索赔款的先例,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了贸易主权,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其他条约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通商口岸租地居住(后成租界)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广东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战败原因
腐朽的君主专制主义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清政府腐朽落后
综合国力衰弱
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封建经济落后,闭关自守
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影响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声,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政治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开端
社会性质: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封建Þ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外商的工厂内产生了工人阶级和买办阶级
经济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战争赔款和白银的外流加剧了中国经济困难,民众负担加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诱因
文化
闭关自守,盲目排外Þ 关注世界,向西方学习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被打破,中国大门被迫开放
社会生活
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农民阶级
原因
阶级矛盾:清政府腐败的专制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因)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直接原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基督教+中国民间宗教+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过程
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
永安建制:1851年9月,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1853年3月,与清对峙
北伐东征西征:1853-1856,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农民封建落后性)
重用新人:洪仁玕主政,李秀成和陈玉成掌兵
天京沦陷:1864年7月,中外联合(中: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绞杀;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文献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冬
内容
土地平均分配,追求高度公有化
产品分配:留足口粮,其余上交圣库
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性质
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评价
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落后性:追求落后小农经济,把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是历史的倒退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迫于形势,未能实施
《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
核心: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评价
先进性
(性质)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缺乏付诸实现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未能实施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领导集团内讧,战略决策失误
评价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族地主势力)崛起,汉人权利增长,中央权力下移
播撒革命种子和反抗的精神
催生了洋务运动
新时代特点及根源
特点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双重革命任务
遭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根源
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 (1856-1860)
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
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过程
1856.10-1858: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内容
增开10处通商口岸
赔款:英国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反洋教运动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破坏了中国的内河航运权
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内容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鸦片贸易合法化: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
美俄趁火打劫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影响
政治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清政府权力机构变化(出现总理衙门)
1861年,咸丰病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奕訢掌权,洋务运动开始
经济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内地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思想:中体西用,初步突破了“华夷之辨”的藩篱
外交:传统宗藩外交 ® 近代条约外交的艰难转变
外交机制: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主管外交、通商和其他洋务事宜)+ 驻外机构的设立
外交观念:谈判意识、条约意识;从“夷”到“洋”
人员往来:外派使节和留学生
特点
被动性
新旧观念交织
边疆危机
西北:新疆叛乱(19C60、70s)
背景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
英国、俄国加紧侵略中国
表现
1865年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5年左宗棠出兵新疆
结果
1878年2月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新疆建省,加强塞防
西南:1883-1885年中法战争
背景
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表现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1884年,法军攻打台湾(刘铭传)没有得逞
1885年3月,广西镇南关大捷(冯子材),法军战败
结果
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加强海防
关税
概念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作用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保护生产,调节经济
增加财政收入
发展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长期存在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
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革命任务由反本国封建统治Þ 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诞生、买办商人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对外
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Þ 对外开放;妄自尊大Þ 对外妥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经济
货币
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鸦战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表现
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
“纺”“织”分离 “耕”“织”分离
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
自然经济在农村地区,仍有很强的抵抗力量
影响
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从根本上冲击了专制集权制度
开始出现买办商人(被外国雇佣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五口通商后
自然经济瓦解是个缓慢、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然占重要地位
中国的商业发生变化
近代银行
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开办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股份制企业
19C70s,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
1872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
1876年开始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
证券机构
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洋务运动
时间
19C60~90s,咸丰+同治
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内忧外患
目的
根本目的:在不改变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剿发逆,勤远略)
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富国强兵;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文武制度;西用:火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内容
早期自强
创办军事工业
1861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1865李鸿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局
官办封建性质的近代工业
后期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上海机器织布局、1881开平煤矿; 张之洞:1890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官僚资本主义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军事近代化
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1861)等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詹天佑)
近代教育的开端
特点
由重工业 ® 轻工业
由军需 ® 民用
由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 商办
由经济领域 ® 科技和教育领域渗透
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富国强兵”目的没有实现
评价
性质:是地主阶级自救性质的改革运动
进步性
经济
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兴办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政治
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同治中兴:又称“同光中兴”,是指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慈禧、慈安两宫听政期间(1862-189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
外交
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军事
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
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局限性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专制统治,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时间
19C60、70s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原因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产生途径
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手工工场转变而来(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代表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评价
促进中国近代化,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局限性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人才等
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力量有依赖关系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
时间
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
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原因
殖民主义的入侵,工业文明的冲击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通商口岸的开放
近代工业兴起,洋务运动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政府的推动
特点
起步晚,发展缓慢
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近代城市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的近代化
近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特点
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城市基础建设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表现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时代特征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思想
开眼看世界
19C40、50s,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代表
林则徐
禁烟;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情报和国际知识; 汇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
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畬
《瀛环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评价
进步性
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局限性
仅停留在器物局面,未上升到制度思想文化层次,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未实践,作用不大
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代表人物
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体:中国纲常伦理和封建制度为根本
西用:西方科学技术为应用
促进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论战
洋务派与顽固派
反思
郭嵩焘
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也应该学习政治
早期维新思想
王韬、郑观应
主张∶"商战",学习西方政治(君主立宪)
科技
交通
人力车
1868年自行车传入上海
火车与铁路
中国境内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1876年通车
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轮船与航运
19C20s,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19C60s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通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军事目的),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邮政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其业务范围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办理汇兑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背景
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
西方文明的传入,传教士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受到日本的影响
概况
西式医院建立: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医疗技术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西医成就
西医院校建立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意义
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促进了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背景
19C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19C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部分华人迫于生计的需要(国内人地矛盾加剧;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殖民者的诱骗、绑架等
贡献
开发美洲
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开发大洋洲
19C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影响
对移入地
对美国:低廉的华工加速美国资本的积累; 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促进了当地(美洲、大洋洲等)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在世界各地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在各地形成一个个唐人街
对中国
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博物馆
徐家汇博物院: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时代特征
“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要是地主阶级提出学习西方的技术
“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