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罗马【世界古代史】
内容摘要: 第一,王政时代的社会性质和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二,罗马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罗马行省统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共和向帝国转变过程中统治机制的调整与转换。 第五,帝国前期的统治特征。 第六,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编辑于2023-07-31 10:52:31 新疆【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古代罗马【世界古代史】 (前1千纪-5世纪)
内容框架
上古中国
第一节:王政时代
第二节: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共和国的衰亡
第四节:前期帝国的统治
第五节:晚期帝国的统治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六节:古罗马的文化遗产
引 言
【自然环境】意大利是伸向地中海的一个靴形半岛,东临亚得里亚海,西靠第勒尼安海,亚平宁山脉南北纵横,将半岛划分为几个地区。与希腊相比,意大利的海岸线比较平直,缺少岛屿和港湾。其气候属于地中海类型,冬季温暖湿润,夏季比较干热,由于山脉阻隔与海风调节,很少有酷暑和严寒天气。
【居民状况】根据考古发掘的铜器、石器、墓葬和居住等情况推断,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初,一支印欧语系的人从东北部进入意大利北部,并在波河河谷定居下来,创造了青铜时代的特拉玛拉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千纪,意大利出现铁器文化,并以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维兰诺瓦文化可能与特拉玛拉文化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元前8世纪,印欧语系部落居民逐渐成为意大利半岛的主要居民,其中分为两支:一支讲翁布里亚—萨贝利语,包括翁布里亚人、伏尔西人、萨宾人、萨莫奈人、路卡尼亚人和布鲁提人;另一支讲拉丁语,主要有拉丁人、赫尔尼西人、埃奎人、马尔西人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不断有新移民来到意大利半岛,这些人对罗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包括埃特鲁里亚人、希腊人、腓尼基人、高卢人等。
第一节 王政时代
台伯河畔建城
根据传说,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一对儿孪生兄弟,曾由母狼哺乳过。
第一王:罗慕路(约前753-717)
第二王:努玛(前716-673)
第三王:图鲁斯(前672-641)
第四王:安库斯(前640-616)
第五王:老塔克文(前616-578)
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前578-535)
第七王:“高傲者”塔克文(前534-510)
概说:根据传说,这一时期,罗马历经七王统治,史称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位时(约前577-535),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与社会改革。
改革原因:私有制的发展引起贵族与平民阶层急剧分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改革意义:完成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确立贵族对平民的优势。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
废除王政
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施暴政,被驱逐出境。公元前510年,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罗马共和国时期。
第二节 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共和国的建立
设立两名执政官,作为共和国最高权力的代表,具有同僚协议、权力制衡和***短暂等特点。 王政时代的元老院保留下来,成为共和国的核心机构。 森都里亚大会,带有典型的贵族性质,为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斗争原因
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不能进入元老院。
平民无权参与公有土地的分配和使用。
平民被沦为债务奴役的深渊。
习惯法的解释权和司法审判权掌握在贵族手中。
斗争影响
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平民的经济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
奴隶制经济得以发展。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平民争得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力,打破了贵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加强了共和政制中的民主因素。
通过维爱战争(约前477-396) 控制意大利北部。
通过萨莫奈战争(约前343-290) 控制意大利中部。
通过塔林顿战争(约前280-275) 控制意大利南部。
征服意大利半岛与“分而治之”
征服地中海区域与行省统治
布匿战争(前264-146)——罗马击败了迦太基,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地区。
第三节 共和国的衰亡
土地制度的变化
格拉古兄弟改革
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规定服役年限,发放固定军饷;
推行联队军团制;
增设新兵种,改良军事装备;
创设军团团徽;
强化军训,严明军纪。
马略军事 改革的内容
解决了罗马国家兵源危机问题,建立起一支脱离社会生产的职业化军队;
大量的无产者成为军队的主体,缓解了社会矛盾;
为军事独裁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马略军事 改革的意义
军事制度的演变
奴隶制的发展与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73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斯巴达克大起义,对于日渐衰落的共和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第四节 前期帝国的统治
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
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之后,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独一无二的最高统治者。公元前27年,他获得“奥古斯都”称号。奥古斯都以“首席元老”、“第一公民”的名义,掌管了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一切大权。
从奥古斯都开始,政治生活不再向“公众”开放。重要的政治抉择不再经过公众辩论或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元首和他的私人“咨议会”、“朋友”来决定。——卡西乌斯·狄奥
奥古斯都的内外政策
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行省统治。
建立精锐军队,
明确帝国疆界。
匡正社会风气,
修建罗马城。
奥古斯都死于公元14年,在其统治的40余年中,罗马帝国出现了安定局面,并由他的后继者维持了200年之久,史称“和平时代”。
优利亚·克劳狄王朝(14-68)
弗拉维王朝(69-96)
安敦尼王朝(96-192)
奥古斯都之后的王朝统治
第五节 晚期帝国的统治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三世纪危机
奴隶制危机,隶农迅速增多。 “大农庄的生产者分为两种:不带枷锁的隶农和戴枷锁的奴隶”——科鲁美拉
政局不稳,内讧频仍。
人民起义与蛮族入侵。
约兴起于1世纪。其特点:具有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精神,并冲破民族宗教的狭隘性,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早期基督教
戴克里先与 君主制的确立
戴克里先于公元284年称帝,他推行一种分权统治的新政制——“四帝共治制”,确立起君主制统治。
废除“四帝共治”,强化个人统治。实行军政分权,亲自任命重要官职,官僚体制得以发展。迁都拜占庭,将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与官僚体制的发展
罗马帝国灭亡
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前90年,意大利全面爆发了同盟战争,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参加了这次起义,公元前88年起义被镇压下去。 战后,所有的意大利人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半岛基本上实现了罗马化
同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