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建史古罗马部分笔记
东南大学西建史古罗马部分,按类型整理笔记,古罗马部分重点知识
编辑于2020-01-04 05:10:03古罗马
历史背景
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多丘陵地貌,海岸线平直岛屿不多,易形成捅一的
气候:气候宜人,适合户外生活
地质成分:大理石、陶土外还有石料、砖料、砂子、小卵石、火山灰
文化背景
早期:伊特鲁里亚民族是古罗马最早由文化的民族,和埃及、腓尼基、希腊文化结合
盛期: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
古罗马晚期:奴隶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不得不寄托于上帝。基督教得到发展,后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成为中世纪欧洲教堂的先驱。
技术条件
混凝土得到广泛大量的实用
十字拱技术的突破
拱顶摆脱了承重墙,下部空间得以解放,实现复杂大空间
采光改善
拱券系统,并与希腊柱式结合
券柱式
连续券
叠柱
叠券
十字拱
穹隆
筒形拱
历史分期
伊特鲁里亚时期(750-500)
意大利早期本土文化,建筑遗迹包括庙宇、陵墓、和工程设施,反映当时的石作和拱券技术
罗马共和国时期(510-30)
建筑活动空前高潮,类型多样,除重点建设输水道、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外、还创造许多新公共建筑形制:公共浴场、巴西利卡、斗兽场等。该阶段大力吸收并发扬了希腊建筑文化,继承并扩充了古典建筑柱式
罗马帝国时期(30-395)
西方奴隶制发展的巅峰阶段,独立发展自己的建筑体系,建筑规模巨大,空间复杂,技术成熟,艺术成就高,出现了炫耀帝王权利的纪念性建筑形制,如:凯旋门、记功柱、帝王广场等。
建筑理论
《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地位
世界遗留至今第一步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复兴古典的范本
三要素
坚固
实用
美观
成就
奠定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总结了希腊与罗马的建筑经验
全面建立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并阐述了基本的艺术原理
城市设计
类型多
行政文化中心城市
罗马
雅典
亚历山大
商业贸易港口:巴尔维拉
军事营寨城市:提姆加德(兵营式布置,方格状路网)
修养城市:庞贝
功能齐全:市政基础设施发达
道路
排水
输水道
群体设计
组织原则:遵循一种普遍的秩序“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四份领地”。代表类型:浴场、帝王广场
广场
共和国时期
继承希腊广场形式、市场、图书馆、柱廊等
凯撒(共和——独裁)
只保留图书馆、神庙、辩论厅三个公共功能
屋大维(共和——帝制)
纯纪念性,公共功能全部剔除
图拉真(帝制,神化帝王)
图拉真广场
对称布置
沿轴线层层深入,通过空间大小、开合、纵横的艺术处理用建筑造成神秘化达到帝王崇拜的效果
凯旋门——雕像广场——巴西利卡——内院(希腊文、拉丁文图书馆、记功柱)——皇帝祭庙。
演化:逐步失去公共活动的意义,成为纪念性广场
建筑类型
公共建筑
剧场
与古希腊对比
依托地形——人工拱券构架而成
没有立面、选址受限——券柱式立面、可布置在市中心
乐池、舞池、观众席分开——统一为一个建筑
斗兽场
罗马大斗兽场(colosseum,Rome,70-82)
外观
分为四层,总高48.5m。下三层券廊,绕场一周,采用券柱式连续构图
底层:塔司干柱式(课本多立克)
二层:爱奥尼柱式
三层:科林斯柱式
顶层:科林斯壁柱
不分主次,浑然一体。虚实、明暗、方圆对比丰富。拱券在光线照耀下明暗更加突出
结构
混凝土筒形拱与交叉共,看台由人工拱券架构
空间
是罗马所有角斗场最大者,位于罗马市中心东南。平面为椭圆,长轴189m,短轴156m。60排座位,能容纳5w人。上下分为5个区,每区都有直通场外的楼梯和通道,组织井井有条。
材料
根据受力不同合理选用不同材料
基础:坚硬的火山石混凝土
墙壁:凝灰岩混凝土
拱顶:轻石混凝土
在混凝土外用华灰石,制成柱子、台阶、檐口、席位等饰面
形制
由希腊露天剧场发展而来
罗马五柱式
罗马塔司干
罗马多立克
罗马爱奥尼
罗马科林斯
罗马混合柱式
连续券
叠柱式
成就:竞技场建筑的杰出代表
浴场
卡瑞卡拉浴场
空间
平面接近正放形,对称式布置。
主体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简洁而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三个大厅串联在轴线上,以集中式空间结束。两侧更衣室等组成横轴线和次要轴线。主次轴线交叉在最大的温水浴大厅。轴线高矮、大小、开合交替变化,创造了生动的空间序列
主体建筑周围,是花园、运动场、绿地。四周一圈建筑包括俱乐部、演讲厅、图书馆等。主体建筑前是一排两层的商业建筑
材料
主体建筑内部用大理石贴面,装饰华丽,其他同斗兽场
结构
热水浴大厅:跨度很大的穹顶
中央大厅——温水浴大厅:三个十字拱相接
形制
成就、意义
内部功能有序而合理,创造的了丰富的内部空间序列,将结构与空间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住宅
乡间别墅
修建于乡间,结合丘陵地形发展了意大利台地园
明式府邸
潘萨府邸
继承希腊院落式住宅布局
进一步发展为穿堂带院落的进深布局,功能更严谨,空间更丰富。三进院落
以明厅(atrium)为核心
多层公寓
为解决人口激增导致的住房紧缺而采用的住宅形式,狭小、拥挤、居住条件差
纪念性建筑
凯旋门
泰塔斯凯旋门
立面
高14.4、宽13.3、深6m、略近正放形,体积不大,进深厚
半圆形的混合柱式(是罗马现存最早的混合柱式的例子)
券面拱心石突出很多,立神像
材料
白色大理石贴面
结构
单券、壁柱
形制
位置: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出入口通道
构成:
矩形厚重体量
女儿墙+券柱式门洞(单券或三券)
雕刻和铭文
艺术形式
造型丰富、比例严谨
君士坦丁凯旋门
同上
记功柱
图拉真记功柱
立面
加柱基43m,柱身有200多米的浮雕,绕柱23匝
材料
白色大理石
结构
柱基有门可入,内部空,大理石楼梯可上至柱顶
形制
基座+柱子+顶部雕像
艺术形式
浮雕渐上渐窄,夸张高度。柱子的高与院子的小形成对比,彰显皇帝的威严
神庙
万神庙(panthen)
立面
三进深的列柱(8颗、科林斯无槽)前廊为入口
空间
穹顶高度与内径相等形成纯粹完整的几何形
顶部开8.9m圆洞,寓意人与神交流,漫射光照进空间内部,使形状完整展现,有宗教静谧的气氛
材料
外部
廊柱(别处拆来)
柱头、柱础、檐部——白色大理石
柱身——深色花岗石
山花——青铜雕刻
大门
镀金铜片
内部
穹隆顶面层
镀金铜片
穹顶内部
叠涩砖、浮石作填料的混凝土
结构
穹顶直径43.43m
基廊厚重,越向上滑料越轻,符合力学原理
形制
艺术成就
单一、集中式空间的典范。跨度之最,古罗马古典建筑的代表,体现罗马时代杰出的设计水平与技术成就
巴西利卡
功能
古罗马作为法庭、议事和商业贸易的综合性厅堂建筑
形制
平面一般为矩形,端部设龛,厅内有两排或四排柱,长边入口,建筑容量大,结构简单。对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的形制形象很大
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