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1)
教育学-教育目的,一是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做出定位,明确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立场;二是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发展的水平要求如何。
编辑于2023-08-02 22:37:53教育目的
概述
内涵
实质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含义
广义
所有的团体和个人对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期待,如思想家、政党和国家、教师、家长和学生个人。
狭义
国家对本国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内容
一是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做出定位,明确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立场
二是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发展的水平要求如何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根据一定历史时期政治、 经济要求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或总要求
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要及时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具有易变性
教育目的
指向人才的培养,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者关系
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层次
内容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总体目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的实现,需要不断具体化,因而构成一个层级体系
这一层级体系从抽象到具体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区别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要求。
培养目标是针对某一级、某一类,甚至某一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达成。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分解和具体化。
联系
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层层落实的过程。
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对教育工作起定向和引导作用。
功能
导向功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方向标。
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行为,实现教育理想。
评价功能:教育结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
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调控功能: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器。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落脚点)。
理论(价值取向)
内容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智者学派、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
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的确定应从个人自身出发、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柏拉图、孔子、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或公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主要观点
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实现条件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机器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了旧的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
根本途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评价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各执一端,都是不科学的。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客观依据)
社会因素
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人的因素
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通过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4月29日第三次修正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素质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
内涵
德育是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学习者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目标(立德)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养好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
智育
内涵
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并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
目标(增智)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力
培养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内容
语音和文学
人文与社会
数学
科学
体育
内涵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锻炼意志力等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目标(强体)
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支持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内容
基本运动技能
体能
健康教育
专项运动技能
美育
内涵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等美的形态,对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以提升其审美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其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的教育活动。
目标(育美)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内容
艺术美
社会美
科学美
自然美
劳动教育
内涵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目标(体劳)
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思想认识)
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情感态度)
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能力习惯)
内容
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
服务性劳动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对独立性
五育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内在联系
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可以说是“五育”并重,但不等于均衡发展,平均发展,同质性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
提出与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纠正“应试教育”,到90年代“提高国民素质”,到21世纪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素质教育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当前形态。
内涵(一宗一重一全三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实践创新)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员性)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整体性,共性)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主体性)
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需要改革现实的教育,实现观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需要实施创新教育,从目标上说,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问题
核心素养
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是学生素养或人的素养,不是学科素养或课程素养
指标(框架)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