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一本畅销心理学书籍。这本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通过深入探讨人类思维的两种不同模式,即“快思维”和“慢思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决策和判断的过程。 书中,卡尼曼将思维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快速、直觉性的思维模式,它在迅速判断情境、做出决策时发挥作用;第二种是更为深思熟虑、理性的思维模式,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通常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实例和实验,卡尼曼向读者展示了这两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他揭示了快思维可能导致认知偏见、错误判断和不理性的行为,而慢思维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但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思维陷阱。 本书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思考,快与慢》不仅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思维方式和决策的深刻洞察,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无论是对心理学、决策科学还是一般人群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编辑于2023-08-10 16:05:47 上海《思考,快与慢》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一本畅销心理学书籍。这本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通过深入探讨人类思维的两种不同模式,即“快思维”和“慢思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决策和判断的过程。 书中,卡尼曼将思维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快速、直觉性的思维模式,它在迅速判断情境、做出决策时发挥作用;第二种是更为深思熟虑、理性的思维模式,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通常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实例和实验,卡尼曼向读者展示了这两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他揭示了快思维可能导致认知偏见、错误判断和不理性的行为,而慢思维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但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思维陷阱。 本书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思考,快与慢》不仅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思维方式和决策的深刻洞察,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无论是对心理学、决策科学还是一般人群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探讨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并提出了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问题。 《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并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卡森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农药使用对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生物造成的危害,并强调了农药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这本书揭示了农药使用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对昆虫的杀伤力。卡森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例,指出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食物链,并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寂静的春天》对当时的化学农药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农药使用的广泛关注。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环境运动的契机之一,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国富论》是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76年出版的一本经济学经典著作,全名为《国富论:关于民族与国家财富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经济理论和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富论》的主要观点包括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益处、市场自发调节的原理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限度。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分配,实现整体经济繁荣。 这本书对经济发展、贸易理论、税收政策、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等。《国富论》对于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并且对后续的经济学思想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思考,快与慢》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一本畅销心理学书籍。这本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通过深入探讨人类思维的两种不同模式,即“快思维”和“慢思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决策和判断的过程。 书中,卡尼曼将思维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快速、直觉性的思维模式,它在迅速判断情境、做出决策时发挥作用;第二种是更为深思熟虑、理性的思维模式,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通常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实例和实验,卡尼曼向读者展示了这两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他揭示了快思维可能导致认知偏见、错误判断和不理性的行为,而慢思维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但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思维陷阱。 本书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思考,快与慢》不仅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思维方式和决策的深刻洞察,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无论是对心理学、决策科学还是一般人群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探讨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并提出了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问题。 《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并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卡森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农药使用对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生物造成的危害,并强调了农药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这本书揭示了农药使用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对昆虫的杀伤力。卡森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例,指出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食物链,并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寂静的春天》对当时的化学农药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农药使用的广泛关注。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环境运动的契机之一,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国富论》是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76年出版的一本经济学经典著作,全名为《国富论:关于民族与国家财富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经济理论和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富论》的主要观点包括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益处、市场自发调节的原理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限度。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分配,实现整体经济繁荣。 这本书对经济发展、贸易理论、税收政策、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等。《国富论》对于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并且对后续的经济学思想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考,快与慢
系统1,系统2
特性
系统1的运行无意识且快速,不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控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力的大脑活动
费力的脑力活动会相互影响,同时做几件系统2的事是几乎不可能的
相互作用
系统1提供印象、直觉、意向、感觉,系统2微调或毫无保留接受系统1的建议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接手难题
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
注意力和努力
瞳孔放大表明大脑正在飞速运转
当大脑处于冲刺状态时,就可能屏蔽次要信息
系统2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
最省力法则
达成统一目标的方法有多种,我们通常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
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分成简单的几个步骤完成
自我控制
心流
毫不费力集中大脑注意力,使人忘却时间,忘掉自己,忘掉自身问题
自我损耗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自我控制
惰性思维
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
延迟满足
自控能力高
启动效应
联想记忆
思维活动唤起一个看法激发出很多看法,这些看法让我们想到另外的看法
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微笑使人心情愉悦
钱会滋生个人主义
领袖肖像会使你逐渐丧失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能力
麦克白效应
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
认知放松
导致放松的原因
反复的体验
清楚的示范
预知的想法
好心情
放松的结果
感到熟悉
感觉真实
感觉良好
感觉不费力
举例
将信息印刷在质量较好的纸上,文字和背景的反差达到极致
保持信息简介,保持易于记忆
注意
如果信息太荒谬或与事实相左,也没法提高信息的可行度
曝光效应
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刺激最终会变成安全信号
好心情
直觉创造力增强
容易放松警惕
易犯逻辑性错误
常态和原因
承受惊喜
非常期望的事没有发生,你会很惊讶
正常的事发生,你不会惊讶
一个插曲反复出现几次就不那么惊喜了
因果关系错觉
系统1熟练将片段组合成一个连续的因果关系
不依赖理性思维
过早下结论
区别
如果结论正确,偶尔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仓促的作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那就是高效的。
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在风险高有没有时间搜集信息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就会犯直觉性错误
问题
系统1根据过往经历赌一个答案,忘记了自己放弃的几个选项,甚至不记得曾经有多个选项
光环效应
喜爱某个人就会喜爱这个人的全部
注重第一印象
顺序很重要
消除光环效应的普遍原则
消除错误的关联
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
眼见即为事实
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事实是真实的
偏见
过于自信
框架效应
比率忽略
判断问题
快速判断
面部特征对投票的影响力很强
强度等级匹配
思维的发散性
只要眼睛睁开,大脑就会无意识的评估身边事物
替代和启发法
替代
如果你无法解决某个问题,你就去解决另一个简单的问题
不足
没有指出答案应该与原始问题存在关联
情感启发式
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两个自我
体验效用
峰终定律
整体的回顾性评估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期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过程忽视
过程的忽视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医生的启示
减少痛苦记忆
降低最为疼痛时的疼痛感
减少实际体验到的痛苦
迅速完成这个过程
经验自我
回答“现在疼吗”
记忆自我
回答“总体如何”
谈到人生如戏
过程忽视
我们感受到人生如同故事,希望它有个好结局
故事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时刻和值得珍藏的时刻
记忆自我
储存记忆是人们旅游的重要目的
人们通过自己想要储存的故事或记忆来评估旅行
记忆的消除会大大降低这次旅行的价值
幸福感
心流
人在做一件事时被吸引住的状态,不希望被打扰
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极度贫穷会增强经验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增加,但超过那个标准后就不会增加
生活的思考
生活满意度
主要取决于少数极易想到的观点
环境
想要适应一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渐渐不去想这个环境
启发法与偏见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更大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它不由自主地将信息处理得更加完善,除非该信息被立刻否定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系统1偏好进行因果思考
锚定效应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时,总会产生一个估测值,估测结果和人们的思考结果很相近
调整不足
懒惰的系统2的失误
暗示
暗示是一种锚定效应
何时适用
限量购买
商讨购房价
何时不适用
法律的判罚上限
消除所有严厉的判罚
阻止法官作出轻量的判罚
可得性启发法
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最好是一个实例也不搜索
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
可得性偏见
顺畅地想起一系列事有助于自我评估
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效用层叠
焦虑情绪(可得性偏见)
我们特别容易想起骇人的想法和画面,那些骇人印象又会加剧我们的恐惧
这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应
当人们青睐于某项技术时,他们就会认为这项技术更有优势,风险更小;他们不喜欢某个技术时,只会想到缺点和寥寥几个优点
风险政策
效用层叠
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
概率忽视
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
政策制定者不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
典型性与基础比率
基础比率
在没有其他信息可供参考时,采取基础比率的方法最容易
典型性
系统1自主激活关于典型形象的联想
两宗罪
过于喜欢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
贝叶斯定理
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
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少即是多
合取谬误
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
人们对更详细、更丰富的描述作出的概率判断更高
少即是多
在餐具中拿走破碎的餐具,餐具的价值提高了
原因和数据
思维定式
人们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
乐于助人
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
清净的重要特点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
回归平均值
原始数据越极端,我们所期待的回归越明显
直觉型预测
分类
有些直觉主要依靠反复训练得来的技能和经验
有些直觉受启发法的影响
修正偏见
将预测回归平均值
小数定律带来的极端可能性太大
思考,快与慢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后见之明
叙事谬误
我们人类常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来蒙蔽自己
知道
只有在了解的事情属实且其表现也真实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用“知道”这个词
错觉
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表明未来也是可知的。实际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以为的要少。
认知错觉
人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就会立刻丧失大部分回忆能力,想不起以前的想法是什么
问题
以结果的好坏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
结果
希望自己能经受住后见之明的考验的官员选择极不情愿冒风险
光环效应
我们认为公司的失败是由于CEO僵化
事实是因为公司失败,所以CEO僵化
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
有效性错觉
我们感觉我们的预测是有根据的,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的预测行事。实际上我们的预测可能完全错误
技能错觉
有些投资人做得好,有些投资者做的差不多。对大多数人来说,冲个澡什么也不做也比做要好
专业人士觉得自己有很高超的技能,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玩碰运气的游戏
专家的预测
我们更愿意构建和相信对过往的连贯叙述,这种叙述使我们很难接受自己预测能力的限度
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他们的思考方式有问题
人工判断和公式运算
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可以胜过世界著名学者的观点
专家试图变得更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
复杂的结合十有八九会降低正确性,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反而会更好
专家对复杂信息的判断很难达成一致
最终的结果应该由公式给出
运算法的分散评价比主观判断更有价值
专家型直觉
恐惧能够快速习得
事实也很容易被感知
直觉习得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一个经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外部意见与内部意见
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
规划谬误
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
可以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重要性,就会犯规划谬误的错误
采纳外部意见以规避规划谬误
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
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
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入大量精力,不愿放弃
乐观偏见与过度自信
性情乐观
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承担更多风险,收获失望
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力做出贡献
竞争忽略
他们对竞争者所知甚少,自然地认为竞争者与公司未来没有关系
事前验尸
当一个大型机构即将做出一项重大决策时,先想想这个决策失败的原因
部分克服乐观偏见
引发怀疑
支持人们探寻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可能存在的威胁
选择与风险
伯努利理论的错误
效用理论
效用是关于财富的对数函数
一个规避风险的决策制定者会选择一件低于预期值的确定事情,实际上是拿出一笔额外费用以避免不确定的事情发生
错误
伯努利只是界定财富的参照点,但是不同人的快乐是由他们近期财富的变化导致的
前景理论
效用是伴随财富的变化出现的,而不是伴随财富的各种状态出现的
损失厌恶
对亏损的反应比对同等数量的盈余的反应要激烈得多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激励规避风险的选择
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更多损失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
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时,那么他对该物品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无差异曲线的问题
人们的偏好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
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
像商人一样思考问题
损失厌恶会逐渐消失
损失问题
损失厌恶
相比于积极和靠近,消极和规避更能占据主导地位
人类的大脑总是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
负面情况在多种情况下能战胜正面情况
谈判
任何方面拟定的变更对会被看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让步,使得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经济行为
价格上涨是合理的经济行为,但是按照以前的参照点就不对了
经济行为是受自身利益驱使的,和是否公平无关
四重模式
可能性效应
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
确定性效应
那些几乎可以确定会出现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于其理应受到的程度
四重效应
确定性可得
风险规避
确定性损失
冒险
可能性所得
冒险
可能性损失
风险规避
罕见事件
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分母忽视
只关注生动的画面,增强可能性效应
使人们过度重视罕见事件
忽视罕见事件
人们没有见过罕见事件
风险政策
窄框架
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
宽框架
一个有四个选项的综合问题
避免风险厌恶
降低查看投资结果的频率
心理账户
处置效应
大量人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
理性经济人
对投资组合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售出最无可能在未来盈利的股票
卖掉亏损股可以减免赋税,而卖掉盈利股必须纳税
沉没成本悖论
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
后悔
人们对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导致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偏离和常态会成为自己痛苦的来源
躲避后见之明
不要太周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
逆转
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用对比的方式会比单一评估更稳定
框架和现实
损失能比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
获得框架
选择确定的事
损失框架
赌一把
框架有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可以将“损失”改为“所得”